有关学习的答问(二)
4.有一种观点认为,未来的学校会转型为学习中心,各种社会教育机构也会转型为新的学习中心,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政府可以通过服务外包或者资源采购的方式购买服务。如果这是即将到来的现实,那么,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做好什么准备?
从发展的趋势看,现在的学校和社会教育机构在将来向学习中心转型,具有很大的可能性。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这样的学习中心的特征,或许“联结”是比较恰当的。
与“联结”比较接近的词汇有“连接”和“链接”等。其中,“连接”强调事物头尾相互衔接,事物之间有重合部分;“链接”是指利用技术手段将网址、文字、图片等与相应的网页联系起来,而“联结”则强调有一种中间物质将各种事物结合、融合在一起。这一“中间物质”就是教育行政部门特别要准备的。
我个人以为,这一“中间物质”应该是标准。要对所有要进入学习中心的学习资源确定明晰的标准,建立准入的门槛。比如说符合什么条件的学习资源可以进来,学习资源应该以怎样的方式进来,学习中心希望引进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规范和要求,入职的教师的基本规范,互动环境的基本要求,等等。
这一“中间物质”应该是组织形式。虽说学习是个体的事情,但在学习过程中的师徒带教、同伴互助、专家点拨等,可以让学习者少走很多弯路,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学习的最大效益。以学习中心为标志的学习组织形式,与传统的课堂应该有很大的区别,混合学习、合作学习、网络学习、项目化学习等,将成为主流的学习方式而被学习者所推崇。
这一“中间物质”应该是数据和评价体系。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对所有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进行数据的实时采集,并在学分银行中加以存储、积累和分析,依据这些数据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全方位的描述,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给予精准化的诊断,对后续学习给出指导性的建议。同时,建立各类课程基于标准的学业评价机制和学分管理机制,完成一门课程既可以自主申报考位参加测试,完成测试系统会及时给出测评的结果,以及学习评价的报告,让学生知道自己在哪一部分学的好,那些部分还存在缺陷,明确后续改进的方向。教育行政部门还要建立起打通各级各类学校的学历认证体系,对达到标准的学生授予相应的学历和学位,激励他们向更高的学习目标迈进。
5.满足学习者的个性需求和终身发展需要,实现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乃至学习时间的“精准供给”,应该是一种教育趋势。基于中国如此复杂的国情和不均衡的教育现状,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从某种意义上说,复杂的国情和不均衡的教育现状,不是满足学习者的个性需求和终身发展需要,实现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乃至学习时间的“精准供给”的障碍,更可能是一种机遇。在各方都对教育现状感到不满的状况下,或许这样的变革还真的能够让我们的教育实现“弯道超车”,在未来的教育中占得先机。
我以为最大的问题不在技术层面的,而在观念层面上。首先是政府对基础教育的认识,需要再提高,只有认识到位了,投入才能得到保障,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才会更加有力道。其次,在学校和教师层面,最需要观念的更新。很多学校、不少教师是看到当下教育存在的问题的,自己也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但为什么不愿意做出改变?归根到底就是观念。我们都知道,观念决定行为,有什么样的观念就会采取什么样的行为,传统的、因循守旧的观念不能改变,即使增添了各种先进的设备、翻新了学校的校舍,也只能是换汤不换药。
6.你认为,一场“新的学习革命”正在到来吗?为什么?
一场新的学习革命已经到来。我的岳父已经90岁了,每天依然会花费很长的时间在手机上,浏览微信,阅读文章,看到好的作品还要转发出来和大家一到分享,这在十年之前是不可想象的。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时代已经到来,新的技术和手段支撑学习革命的实现,线上线下互动式学习、互联网碎片化学习的革命已经颠覆了传统的学习方式,而且这一转变不可逆转。
基因技术、纳米技术和机器人技术,正在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快速发展着,并在人们经意和不经意之间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基因技术的发展,最先受益的是医疗系统和疾病患者,而后的发展趋势将可能对人类的基因进行筛选,从而在生物学的层面对人类进行重构。纳米技术最有可能的突破也与对人体的重构有关,一群由几个分子拼成的纳米机器人,带着氧气进驻到人的血管里,人体的红细胞就变得不再重要了,人也不需要血液了。如果把营养物质直接送到人体需要的地方,连吃饭这件事情都将是多余的。而机器人技术超越人类的标志就是大脑逆向工程完全成熟,可以制造出一个有思想有情感可以自己去感知世界的大脑,由此摆脱人类控制,凭借其强大的能力以无法想象的速度自发进行科技创新,解决人类社会各种难题。
到了这个时候,人自身的结构、生活方式也会因此被重新解析和重构,人类的智能会逐渐非生物化,其智能程度将远远高于今天的智能——它将使我们超越人类的极限,大大加强我们的创造力。人们的学习方式也将再次迎来一场新的革命,那将是一个怎样的境况?似乎有点超出我们的想象了。
7.请分享一个你自己中小学时代的“学习”的故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记忆。我在初中阶段学习成绩还可以,初中毕业参加县一中的招生考试,全校只有两个同学考入,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个。
考入高中的那一年是1978年,虽然是县城的学校,但依然不能保障电力供应,晚上熄灯之后要想继续学习,或者临时限制供电,就需要照明工具。家里比较贫穷,没有钱购买蜡烛,我就利用课余时间到县化肥厂的下水道旁用小木棍贴着水面固定,阻拦飘浮在其上的机油,汇聚一定量之后设法收集在废弃的墨水瓶中,用废纸或者棉线做一个灯捻,就成了一个简单的油灯了。每到停电时,这个油灯就是我学习的照明工具、机油的烟很大,每用一次,鼻孔都会粘上一层厚厚的油灰,黑糊糊的,有时连续几天擤鼻涕,那些残留物都清除不干净。由于油里参杂着不少水分,经常会在燃烧的时候爆出火星,一不留神头发也会烧焦几根。这样的学习生活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学习自然需要工具——笔。我在高中学习期间几乎没有使用过自来水钢笔,它对我来说是一个“奢侈品”。我用3分钱购买一包墨水粉,捡一个废墨水瓶,用水一冲,一瓶墨水就有了,然后再花2分钱购买一个蘸笔尖,自制一个笔杆,装上去就成了一支蘸笔。因为简陋。所以经常闹笑话。每每做作业,手指到处粘的都是墨水,有时下意识地会用手搽搽脸上的汗,所以脸上也时不时会“出彩”。为了鼓励我认真参加高考,我姐姐给我预设的礼品就是一支质量较好的钢笔。
8.人为什么需要学习?请简要谈谈你的思考。
从进化机制上看,为了减少孕妇骨盆的压力,人在出生的时候仅是一个“半成品”,无论是大脑、身体机能还是心理等诸方面都没有发育完成,需要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促使自己逐渐发育,最后能够独立生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人类之所以会创造出“学校”这样的一个机构,就是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学习”,助力他们成长成人。
从基础教育的特点看,为了突出基础性和学科结构的稳定性,学校所传授给学生的,大都是二十世纪之前的知识,基本上不涉及到今天的社会和科技发展。在信息化的今天,最常见的交流方式的图文并茂型的,通过微信这一平台,展开丰富多彩的即时沟通和交流,但这样的方式在学校的教学中是没有一席之地的。但学习的目的是要面向未来,而如何过去和未来之间架设桥梁,让我们从过去走向未来,自然成了学习更为重要的一部分。
当今的社会变化日新月异,人们在一天内所创造的新知识、产生的新信息,比过去成百上千年都要多。当下最热门的十项工作,在十年前根本就不存在。这样的社会现实,要求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都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见识新领域,不断探索新方法,才能让自己在这急速变化的世界里走稳行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