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漾淮安人】2016,骑行在川藏线(18):爬坡是个技术活
7月30日,八宿——然乌,全程90公里
其中要翻过安久拉山,从八宿出发海拔由3280米上升到4475米,有长达68公里的起伏上坡路,垭口到然乌镇22公里,5公里起伏路,17公里下坡,海拔降至3960米。
因为昨天到得晚,洗完澡吃完饭已近10点,边写日志边洗衣服,到写完日志洗好衣服晾起来,已经11点半了。有朋友会奇怪我是超人,骑完还要写日志,怎么会有时间?写日志是见缝插针的事,中途休息的时间长点的时候可以写,等饭的时候,洗衣服的时候(当然衣服必须是洗衣机,且是那种老式洗衣机),晚上睡前网络给力的话,都是写日志的时候。所以负责编辑的海宁平时是不敢跟我聊天的,因为不定时候就会有一段文字和图片发过去了。
因为前一天晚睡,和他们仨的房间又只一板之隔,老李的呼噜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让我很迟才睡着,早晨六点起床的时候就觉得浑身乏得很,腿和屁股也因为昨天后半程的起伏上升路起了反应,肌肉酸痛。想想今天首先要面对的68公里起伏上坡路,心里有点沉重,但还是觉得有信心。
早饭后睡意仍不去,喝了杯咖啡,真的要感谢贴心的阿芳。然后照样是合影,这次给主编福利,这张图拿P去。
从踩第一脚我就觉得累,因为之前也有过这样的感觉,以为骑一段会好点,但是发现2−1的档再也爬不上坡了。
我再次回归蜗牛式爬坡。我根据自己的蹬踩力量将坡分成三种:
一种是2−1档位式,就是前齿2后齿1,这个档位爬坡较快,但需要蹬踏力量大,可产生10−12码的时速,适用于长缓坡。
一种是1−2式,适用于坡较陡,但仍可以产生6−8码的时速。
而1−1式,蹬踩最不费力,产生时速5码左右,适用于坡很陡。
前面10公里,似乎都需要1−1,且有艰难感,始终调整不过来。我以为只有我一个人如此,再看他们,好像也不是很有劲的样子,休息的时候都有点蔫蔫的。
后来分析,除了自身状态差,这就是起伏路的特点,肌肉卯足了劲上了坡,然后一个下坡,肌肉又放松了下来,再到另一个上坡肌肉又得重新紧张起来,如此反复,肌肉容易产生疲劳。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但昨天也是同样的起伏路啊!其实还是自己的状态差和海拔升高的原因。
我对这种呈大趋势上升的起伏路不喜欢下坡和他们的原因不一样。每一个上坡都是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爬上去,一个下坡冲到底,等于刚刚爬的坡白爬了,我那个心疼啊!最好是一个长上坡后略下坡加一段平路让肌肉稍稍放松一下,但不能完全放松,然后再上坡,这样到垭口就轻松点。
在这里休息的时候,一下子聚集了很多年轻骑友,特别喜欢看到他们,但又会想到我们体院的孩子怎么没有人想着来骑个川藏线,他们的假期都怎么过呢?其实真要来了,我又会担心。
老李今天中彩了,骑着骑着车胎爆了。小谭立即变身技师。拆卸车轮、扒轮胎、装轮胎,一气呵成,特别专业,帅到不行。因为今天我总是落后,开始祈祷轮胎不要出问题,又想我比老李轻,应该没那么容易爆胎吧!
我正好可以借机休息一下,除了拍照啥忙都帮不上,好在一直让老李背着的小气筒派上了用场,夸他没白背。
小谭却催促我先走,我今天实在太慢了。这时候看到昨晚跟我住一起的阿姨从身边骑过,从背影你根本看不出她已经60多岁了。她和她的队友们,也都是一帮老杆子,从北京出发,骑了四十多天到了这里。看着她那样飘过,我有点惭愧,但又鼓舞了下自己,不过让我惊讶的是,后来我再也没有追上过她。
不管怎么打气,不管怎么调整,今天我又稳稳地落在后面,好在我可以赶超的是一路逢上坡必推、下坡暴骑的人,他们大致跟我速度均衡,我没劲教他们高氏呼吸法,用高氏呼吸法,再没劲,坡再陡都能上去,当然还需要那么一点毅力。
一个人骑给车拍,给自己的影子拍,其实是为了喘口气。
好在后来山青水潺潺,加上沿路青稞青黄相间,牦牛毛驴悠然自得,路上着不同服饰的骑友,倒也不觉得孤单,最主要的是知道他们仨一定在前方不远处等着我。
骑到下午两点多,饿得不行,必须吃饭。刚要点菜,老刘问有没有面条,他和老李是河北人,不喜米饭,面条我也喜欢,就是觉得不顶饿,嘱咐老板加了个蒜苔炒肉浇头。老板说起码要20元一碗,当然没问题,结果面条端上来满满一大碗,老刘都没吃完,我吃光光。
然后就迎来饭后瘟,边骑边找个较平整的路边坡,老李照样铺了垫子,还是和我一样喝了红牛和乐虎运动饮料还喊困的小谭,一起躺倒,根本顾不了老刘老李。
可没睡一会儿,一团乌云过来,一点不客气地洒下雨来,只好一通折腾,继续赶路,其实它也就是来催我们的。
遇到几个磕长头的人,进入西藏界后,他们的身影多了起来。出于一种敬畏心,我不敢将镜头正面对着他们。看着他们衣衫褴褛,三步一个五体投地,我们显得好空虚,坚持吧,坡真的不算什么。
我说过,里程碑对我们来说很重要,今天我几乎看了所有的里程碑,看着它的数字一个一个,像倒计时那样跳上去,只是它跳得太慢,越往后越慢。
国人喜欢把一些美好的愿望附加到数字上,比如8,谐音发,发达这个词就被赋予给了8这个数字,于是,这块K3838的里程碑就被人截走了。
晚上七点多才到安久拉山垭口,一到垭口就下雨,这几乎是不变的主题。
匆匆拍完照,准备出发的时候,赶来一对青年男女,男孩拿着手机对刚换好雨衣的我说:帅哥,麻烦帮我们拍个照吧。我不懂那三个都闲着的真帅哥怎么就那么不入他的眼,老刘赶紧过来说:这是位大姐,她忙着呢,我来给你们拍。我被逗乐了,捆扎好驮包看着那男孩抱着女孩合影,留下庄严一吻,突然感动不已。
后来老刘告诉我,就是那天在我面前晕过去的男孩。天,真是无处不相逢的318。
可惜没能留下他们的爱情见证照,其实我拍了,可不知道怎么就没有留下影像。
垭口过后一般都是下坡,唯有安久拉山的垭口过后是五公里的起伏路,还得咬牙坚持。继续找里程碑,继续在阴雨中做一个苦逼的蜗牛,老刘说得好:轮子转一圈,路就少一点,离终点就近一点。
五公里骑完,暮色已隆重,捕捉最后一点光,我们就要极速完成最后的17公里下坡,不管路有多险,总是有个尽头。
晚上九点多,到了传说中美丽的然乌镇。
今天是骑到现在最累最濒临崩溃的一天,事先听他们说攻略上写着这一天的骑行难度为五颗星,当时我还不能理解他们的忧虑。我一般从来不事先去了解骑行的难度,有点出于无知者无畏的心态,当然也不太喜欢做景点攻略,这样我看到的一切都会给我惊喜。
惊喜总是如愿以偿,而困难就容易估计不足,但似乎只要有那口气在,足与不足也就不那么重要了。性格不同、能力不同的人,切勿模仿。
淮阴师院川西大美团
川藏线的美丽吸引了很多人,淮阴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也组织了一些老师去川西采风。
作为高老师骑行记录的编辑,坐着车在川西穿行,跟着一帮搞艺术的人去领略川西的各种美,同时经历和感受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越发意识到骑行川藏线的不易。
简单上几幅图片吧,如果大家感兴趣,我们可以在高老师以后的骑行记录后面略作介绍。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