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视点:市场化才是分级诊疗、自由执业的出路
韩晓芳说:“‘屁股决定脑袋’,如果我是一家医院的院长,我也会去扩规模、抢患者,因为要养员工,要有发展,就必须争取各个方面的资源。”廖新波给到县级医院的建议是抓住互联网的机遇发展你的全科医生,尤其是网络全科医生。
动脉网(ID: vcbeat)
文丨费力波 曾小珊
在“2015长青藤百年医院论坛”上,两位体制内的官员也发表了精彩的讲话,他们为医改提出了自己建议,一个共同点是,医改需要与市场结合,才能效率最大化,才能落地。此处动脉网引用了健康界对韩晓芳主任的演讲整理。
下面接着看干货!
分级诊疗所对应的整个医疗资源配置应该是金字塔型,包括患者和供给结构。而目前的情况恰恰相反——所有资源都是倒金字塔型。
首先是人,优质专家基本垄断在大医院体系内。这并不难理解,我们的管理模式使得医院级别越高,薪酬待遇越高,中高级职称比例越高,各方资源都向大医院倾斜。看病要靠人,患者自然会选择专家云集的大医院。
其次是药,基层医疗机构只有基本药物。取消基层医疗机构的非基本药物处方权导致了患者无药可开,看病要靠药,患者的服务需求是多层次的,他们必然要到大医院去看病。事实也验证了这一点,数据显示,去大医院看病的患者有三成以上只是去开药的。
再看财政、价格等因素,三级医院管理制度与服务准入挂钩,与规模挂钩,客观上鼓励了医院的扩张。规模越大,能开展的项目越多,医保资金收入越多,大家自然要“往上使劲”,为了升级,有的医院甚至不惜虚报床位数。
韩晓芳说:“‘屁股决定脑袋’,如果我是一家医院的院长,我也会去扩规模、抢患者,因为要养员工,要有发展,就必须争取各个方面的资源。”
韩晓芳认为,目前局面的造成,主要是体制机制出了问题,责任主要在政府。她说,分级诊疗的前提是,要“重新梳理整个医疗服务体系的设计和相关的政策、制度。”
首先应明确分级诊疗的分法,“不是按医院分级,而应按服务功能分级,不是级别,而是分工”。
最底层的基层医疗机构要做健康守门人,绝对不能医院化。应该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逐步进行从健康、公共卫生预防、健康促进、常见病的诊疗到大病的康复的一体化、人性化的体系设计。基层应该是“大底座”,80%的患者都应该在基层解决就医问题。
然后是区域医疗中心,应该做到资源分布均衡化、医生培养均质化。不要让民众都跑到北京、上海去看病,这样永远解决不了看病难和医患纠纷的问题。“这当然不是医院能解决的事情,而应该是政府去做。”
再往上是金字塔的塔尖,国家重点专科和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应该把重点放在科技攻关、技术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而不是跟小医院争抢患者。
在财政投入上,政府也应该根据职能分工进行分配,而不是按规模和人头。对于不符合功能定位的行为,财政不能支持。
打造真正的自由执业
韩晓芳认为资源的配置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尤其是人,解放医务人员,使其真正能做到自由执业。“能够双向选择,能够通过市场发现人才市场价值,医生才能真正得到职业尊严,才能真正到老百姓需要他去的地方。”
韩晓芳认为,只有责权利对应的、双向选择的、依法依规的多点执业才是真正的多点执业。她预测,接下来必定会有一大批医生走出大医院,走向专科医院、康复医院、基层医疗机构等各个领域。当然这也有待单位制度的打破和灵活就业制度的出现。
“只有人才流动起来,医生才能充实起来,医生得到相应的收入,患者得到相应的医疗,才有可能做到分级诊疗。”韩晓芳说。
国家要推分级诊疗、公立医院瘦身、医生多点执业、医生福利社会化,类似种种都逼着公立医院要去适应“互联网+”政策,所以互联网会带来很多就诊模式的转变,其实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是带来医生管理者的观念转变,由于“互联网+”之后,或者互联网成为医院管理的工具之后,医院对市场必须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作为公立医院将来在市场上怎么留住病人,而不是现在粗犷的扩张?如何把下面的病人吸引过来或者医生吸引过来,这就是市场竞争。对人才,由过去的由里向外的思维变更为从外向内的思维。未来院长应该从医院管理、企业管理、服务营销的角度去思考。
也因此,公立医院改革最主要是看院长,院长要有开明、开放、开窍的互联网思维,才能够配合、支持国家,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未来任何医院目前都处于市场竞争的状态之中,一切以市场为导向。而互联网会将市场变得透明,所以不管是县级医院还是三级医院,都必须要以医生为中心,医生在哪里,病人在哪里,它将来争夺的就是医生。
如果医生运用互联网很好,它就有一大群客户群,而且客户群是相对比较固定,只要医生能更好为自己的客户群服务,它就会核裂变。
我认为分级诊疗,最大的考验是政治。互联网+全科医生+医生自由职业化+医院支付改革,给县级医院的建议是抓住互联网的机遇发展你的全科医生,尤其是网络全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