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第十方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中医方剂名。出自《伤寒论》,具有利水通阳之功效。主治太阳病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
《伤寒论》
功用
利水通阳
歌诀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义配伍特点运用加减化裁使用注意附注重要文献摘要
别名
白术茯苓汤(《鸡峰》卷十八)、茯苓白术汤(《普济方》卷一四七引《十便良方》)、桂枝去桂加苓术汤(《内台方议》卷一)。
歌诀
术芍苓姜三两均,枣须十二效堪珍。炙甘二两中输化,水利邪除立法新。
组成
芍药三两(9g),甘草(炙)二两(6g),生姜(切) 、白术、茯苓各三两(9g),大枣(擘)十二枚。
用法
以水八升(1600ml),煮取三升(600ml),去滓,温服一升(200ml)。小便利则愈。本云:桂枝汤,今去桂加茯苓、白术。
功用
利水通阳。
主治
太阳病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
方义
本方为桂枝汤去桂枝加茯苓、白术而成。方以芍药、白术、茯苓三药为主药,芍药开泄水结,通利小便;白术健脾散水;茯苓淡渗利水;大枣、甘草补土制水。水结得开,小便通利,里气得通,表气亦和,诸症悉除。本方组方主旨,在于开结利水,不在解肌发汗,其获效指征当为“小便利则愈”。
配伍特点
全方开结利水,宣通表里,表气失和的症状自然消除。治里达表,立此治法,独具新意。
运用
本方具开结利水,宣通表里之用。临床运用的关键是要抓住水气内结,气化失常之病机,可用于治疗外感、流行性感冒之发汗或泻下后症见微热、头痛、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又可用于治疗神经症、癫痫伴有心下按之软,小便不利而涩者;还可用于治疗某些胃肠疾患,表现为心下微痛、下利、呕吐、心下有振水音、小便不利者。
加减化裁
尿少肿甚者加猪苓、泽泻:水肿较甚者,合五皮饮;肺脾气虚者,加人参、黄芪。
使用注意
历代医家对于本方颇有争议,如成无己认为不去桂,而加苓、术;吴谦等认为去桂当是去芍之误;柯琴、陈修园服膺原文,仍主去桂其说。
服用本方后,呈现小便利湿标志疾病向愈,药证相符,病可应期而愈。
太阳温病证与脾胃湿热水气证相兼者禁用。
附注
附方1 神术汤
组成:苍术(制)二两,防风二两,甘草(炒)一两。
主治:治内伤冷饮,外感寒邪而无汗者。
出处:《阴证略例》
附方2 白术散
组成:白术二两、防风二两,甘草一两。
主治:治内伤冷物,外感寒邪有汗者。
出处:《阴证略例》
重要文献摘要
《尚论篇》:在表之风寒未除,而在里之水饮上逆,故变五苓两解表里之法,而用茯苓、白术为主治。去桂者,以已误不可复用也。然桂枝虽不可用,其部下诸属,皆所必需。倘并不用芍药以收阴,甘草、姜、枣以益虚而和脾胃,其何以定误汗、误下之变耶?故更一主将,而一军用命甚矣,仲景立方之神也。
《伤寒贯珠集》:表邪挟饮者,不可攻表,必治其饮而后表可解。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则不欲散邪于表,而但逐饮于里,饮去则不特满痛除,而表邪无附,亦自解矣。
《古方选注》:苓、术、芍、甘,治太阳里水法也。解肌或下,水邪不去,而反变症,是非解肌者矣,当去桂枝,而以苓、术、生姜代桂枝行阳,存芍药以收阴;不取辛甘发散于表,取苓、芍约阴利水,甘、枣培土制水,即太阳入里用五苓表里两解之义也。
《伤寒论类方》:凡方中有加减法,皆佐使之药,若去其君药,则另立方名。今去桂枝为名,所不可解。殆以此方虽去桂枝,而意仍不离乎桂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