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望江山去不回,断碑荒草旧宫台——遗民画中的金陵山水
前言
金陵山水的怀古意象
▼ 请横屏观看
明末遗民画家的山水里更多的是悲情,龚贤的这幅《燕子矶山水图卷》便是典型的明末遗民中的“残山剩水”,我们可以联想到北宋与南宋山水的对比,北宋的全景山水一般均为主峰,依次顺延,而到了南宋,马一角、夏半边,一边为全景山水,一边为残山剩水。画家用“一角”、“半边”的形式讽刺当时的南宋朝廷。而在明末,国破家亡,扬州十日中满人屠城的凶残、同胞在眼前被杀戮、肢解,凌迟处死,大批的难民落难逃亡。
作为遗民,这些都是所见所闻,在视觉上的冲击力也给遗民心里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形成了深深的心里创伤。这些创伤再与江山易主,心理上馋了畸变,想要表达这种切肤之痛,原来的绘画形式与法度都已经不再适用了。
在明末清初的南京,安徽画家张峰,杨文聪, 李流芳等画家的影响下,他的早期作品主要以轮廓简单的山脉为标志。画家用五十多年时间通过突破传统的界限和对自然建模的方式发展起来的所谓的“累积墨水”技术进行洗涤。这也与他的折衷主义,威严和朝气蓬勃的特点最为丰富和定义最明确的时期相吻合。
当前的绘画在稀疏的右边和浓密的左边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右边是房屋,它们坐落在倾斜的海岸上,面对着横跨水面的凉亭。在此过渡部分的左侧是错综复杂的挂毯,包括瀑布,桥梁和依靠在树林中的小屋,其深色调受到叠加洗涤的影响。人们认为这里的场景是南京的燕子岩,在画卷末尾的这首自作诗中用它的旧名字来称呼,是画家经常光顾的地方,并且在他的诗歌中经常被描述。为了使场景适合水平延伸的构图, 龚贤对水边凉亭,山脉和河流进行了重新安置,以使该描写与已故明代画家朱志帆忠实制作的木刻版画不相称。由于树木的水平设置和描绘与他1674年的画作《千峰丛》和《千沟万壑》相似,本标本可追溯到画家在清凉山隐居的中年。
遗民画中的“隐”与“逸”
作为“逸民”中特殊的一类,“遗民”是这一画家群体所要强调的身份。“遗民”和“逸民”在春秋以来的多种文献中有所重合,它们曾经是两个没有必要区分的词语。
为什么明遗民要严格区分“遗”与“逸”呢?这是因为明清之际的知识分子对无故的“逸”是鄙视的,这渊源于儒家入世的思想。
“遗”还是“逸”,在明清之际并不是简单的词义区分,而是明遗民要表现出来的一个生存姿态问题。明遗民画家在对“遗民”语义的厘定以及对“遗民”与“逸民”的划清界限过程中,表现出了自我身份确定的意图,是对易代之际节义的强调。
清代 渐江 山水八开之三
材质:纸本墨色
大小:30cmx22cm
收藏机构: 天津博物馆
遗民画家总爱在画中描绘一个人自我流放,这种流放的隐喻代表着他们远离清政府。在绘画中,这种自我施加的流放能够给画家们带来一些心灵上的放逐。荒野题材,也许随着绘画产生便已存在,而明末的遗民画家却大大丰富了这一题材。
遗民画中的“故乡”
▼ 请横屏观看
▼ 请横屏观看
参考文献:
[1]汪欣. 多重文化语境中的“遗民”定位[D].中央美术学院,2018.
[2]蔡敏. 清初江南遗民画家与遗民画[D].华中师范大学,2015.
[3]王辉. 清初遗民思想与遗民绘画[D].曲阜师范大学,2010.
[4]王峰. 遗民画家和隐士文化[D].安徽师范大学,2007.
[5]汪洋.清初遗民绘画的时代特色[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5(02):17-20.
[6]傅阳华. 明遗民画家若干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2.
-END-
Artlib《世界艺术鉴赏库》
开放个人用户注册啦!
注册就送20000点数,
开通会员享受半价优惠
(原价96元/年,现价48元/年),
额外赠送96000点数!
这里有海量高清艺术作品图片等您欣赏,
无论是王希孟创作的
《千里江山图》卷中的大好河山,
还是梵·高笔下绚烂的《星月夜》,
波提切利饱含爱与祝福的《春》,
抑或是莫奈攫取瞬间感受的《日出·印象》……
隔着时间的距离与空间的维度,
当你深情凝望时,
亦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创作者的赤诚之心。
赶快识别下方二维码
或点击本文左下角阅读原文注册吧~
扫描二维码注册
往期回顾
[ 文/编 《弘雅书房》
编辑部:彦青 ]
官方网站:www.artlib.cn
合作请加微信:jy-zaiweixin
欢迎评论区留言
每一个好看 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