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生龙:阅读要讲究方式方法
对语文教师来说,阅读课是一种最基本的课型,每位语文教师在教学生涯中,都会一次次地组织这样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品味文字的魅力。北京东城区的语文特级教师王文丽在全国各地开设了不少阅读示范课。她将自己对阅读课的所思所想所行加以深度挖掘和提炼,形成《给孩子上阅读课》这本书,2019年12月这本书出版,让我得以从中窥得当下阅读课教学的一斑,并引发出我阅读本书之后的几点感想。
封面
阅读课的教学,首先是阅读素材的确定。它可以是一篇文章,也可以是一本书。从大的方面看,教师在选文的过程中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关注对学生的品格培育。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是人的核心素养的两大领域,很多时候教师较多关注前者而忽视后者。借助文本培育真、善、美的人性,培育爱的情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是要做到目中有人。教师手边优秀的阅读素材是很多的,但并非所有的文本都适合学生阅读。王文丽说,要“交给他们这个年龄段要听的东西,说出他们这个年龄段能听懂的东西。对于事实的纷繁与复杂,历史的谬误与正确,学生自然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思想的成熟逐渐形成自己的认识”。也就是说,即便是在小学阶段,低、中、高不同年级的阅读课的模式也应该是不同的,应该有明显的区分度。教师要尊重教学规律,让学生在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收获。
三是要善于“因文施教”。教师对阅读素材的选择除了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学段特征之外,还要关注文本自身的特点。“像文质兼美的散文、诗歌,要注重在读中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而像短小、精炼的古诗文,这可以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用词的凝练,做到会读、会解、会背、会写;对说明文和议论文,则重在学习说明和议论的方法。”
阅读是非常个性化的行为,但阅读习惯的培养、阅读方法的凝练等,则需要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加以教育和引导。要让阅读课达到预期的效果,对阅读课流程的精心设计就显得非常重要。
首先,要善于创设情境。儿童是在情境中实现自我的,知识是在情境中生成建构的,社会(生活)是在情境中显现意义的。情境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将目光聚焦在特定的方向上,并产生一种阅读期待。
其次是善于运用各种阅读策略。比如预测和推论、将文字画面化、凝练主题与结构等。王文丽在《寻隐者不遇》这首古诗的教学中,着重引导学生把“话”变成“画”,教师出示问题,学生想象描述;学生自主提问,再思考、想象、描述;最后完整地在头脑中描绘出一幅生动的画面,在踏雪无痕之中实现了教学的目标。阅读课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在阅读课上使用多媒体课件要节制,太多形象化的图片和视频信息,反而有可能会妨碍学生的抽象思维,让学生失去想象的时空。
第三,是建立多元化的联结。从大脑神经元的工作机理可以知道,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视神经在发挥作用,有相当多不同功能的神经元都参与到了阅读这一特定的活动之中。阅读是一个不断建立联结的过程,读一本书,不能只看它的内容,一定要联系生活,才能读得更透,才能更明白作者的用意。当读者的情感与书中人物产生共鸣时,阅读的愉悦感自然在其中了……
第四,是避免把阅读课上成思想品德课或科学普及课。阅读课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偏重于理解文本的内容,从而使得教学失去了应有的“语文味儿”。要始终坚持引导学生通过对字、词、句、段、篇的学习,培养听、说、读、写以及质疑、想象、审美等能力,以及从阅读教材中迅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理解能力、评价能力……
王文丽说:“一本好书,读者只有慢慢咀嚼,才可能与作者心神相通,才可能品出其趣味。真正的阅读需要读者亲自把文字当药煎服,使其进入体内,和身心、血液、神经中枢发生奇妙反应,因为没有人能替你进行新陈代谢。”当你这样读进去的时候,你自然就能读出问题、读出自己、读出趣味了。
(作者系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