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懂建盏?4个维度赏析建盏釉色

色彩、形态、分布、质感四个维度,读懂建盏。

宋代流行点茶,因点茶追求击打茶汤形成的泡沫越白越好,黑白对比才鲜明,催生黑釉茶碗在两宋的崛起。而建盏因纯黑的底色与自然形成美观的铁系结晶斑纹,成为宋代第一茶器,被学术界誉为黑釉瓷技艺的巅峰。

▼今人使用建盏仿宋代点茶

虽然建盏自宋代以来,久负盛名,也是宋瓷艺术颇具代表性的一环。但多种因素影响下,对大众而言,宋瓷中的青瓷、白瓷容易分辨优劣,黑瓷尤其是自然窑变取胜的建盏,即使有兴趣欣赏,也不得其门而入。

▼大众对青瓷白瓷黑瓷的第一印象通常是:

如何欣赏最具代表性的黑釉瓷——建盏似乎成为一个重要而复杂的议题。

建盏最出众的就是由铁系分相析晶釉自然形成的斑纹。它的斑纹不是人工直接制造,变化多端,因此给入门欣赏带来一定困难。

还原气氛、胎釉中的铁含量与铁氧化物的性质构成、温度、湿度等因素,导致建盏入窑前是类似的胎釉,出窑后呈现的釉色却各有千秋,靠人力很难控制,宋代精品存世极少▼

笔者将于下文从色彩、形态、分布、质感四个维度,入手赏析建盏三大名贵釉色兔毫、鹧鸪斑(油滴)、曜变。这四个维度需要综合考虑,而不是孤立看待。

一、建盏斑纹的色彩

建盏是铁呈色的自然分相-析晶釉黑瓷,最后形成的斑纹可能呈现金、银、蓝、褐甚至彩色。在纯黑的底色上绽放异彩。因为建盏在宋代就已经以黑色纯粹不偏色闻名天下,所以本篇重点介绍建盏斑纹的色彩如何欣赏。

欣赏建盏的色彩,首先当然可以从个人主观出发,有人觉得银蓝色、银色最为素雅美观,有人认为纯粹的褐色也很温暖大气。但在建盏市场上公认的收藏价值,需要结合烧制难度导致的稀有度而定。形态、分布、质感等三个维度亦然。

从烧制难度上看,大体分级为:彩色>金色>银色/银蓝色>褐色

宋代建盏中,彩色和金色非常罕有,气氛波动最为强烈,极难控制,烧制难度也是最高的。银色次之。

▼稀有的宋代曜变天目建盏,以不同角度光线下神秘莫测的彩光享誉全球,全世界仅存三只整器,都被日方定为国宝级文物,中国目前为止仅杭州出土有残件(例图为藤田美术馆收藏的曜变盏)

▼藏于日本MIHO MUSEUM(美秀美术馆)的南宋建窑油滴盏,日方定级为重要文化遗产,仅次于国宝的等级;为已知仅存的宋代彩油滴建盏整器。

▼宋代金兔毫标本

业界一般认为,纯还原气氛下,可形成银色斑纹;彩色、金色等,气氛要纯粹,原料要高质量,而且需要剧烈的波动;而褐色则是先还原后氧化。

▼宋代彩毫标本(左边是褐兔毫,右边是银兔毫,中有一道彩毫穿过,可见当时窑内气氛剧烈变化)

其他三个维度表现相同时,银色/银蓝色烧制难度大于褐色,但除色彩之外,形态分布质感这几个指标,也很难兼顾,宋盏优秀的褐色斑纹,在拍卖市场上一旦露面,也是数百万的身价。

▼罕见的宋代银蓝兔毫盏残件,边界稍微有些泛,但烧到如此纤长,色泽清淡的毫纹,实属不易。

▼2017年,香港苏富比接近300万人民币成交的宋代褐兔毫斗笠盏,创褐兔毫交易记录。该盏器型端正舒展,毫纹清晰,遒劲持重,干口狭窄,堪为宋代褐兔毫之代表佳作。

越出彩变化越丰富的釉色,烧制难度越高,古今都极难烧制成功,同时须结合其他几个维度综合判断艺术表现力和烧成难度。建盏的釉色表现非常多种,从色彩而言,可以分为以上几个大类,对于兔毫、油滴的欣赏,基本通用,更多的具体案例,篇幅所限不一一赘述。

二、建盏斑纹的形态

建盏的主流名贵釉色可分为三个大类,即兔毫、鹧鸪斑(油滴)、曜变▼

兔毫、油滴的分类,仅从形态而言,类线的称为兔毫(可长可短,可粗可细),类点的、卵状的称为鹧鸪斑/油滴(可大可小)。

而曜变的定义,则包含色彩,是点(不是实心斑点,而是空心,且呈组分布)、线(带彩色)、面(带彩色)的结合。如果仅有形态符合,而无色彩,不能称之为曜变。

曜变必然有彩色且斑纹形态分布特别,存世量极为稀少,全世界已知公认的宋代曜变建盏仅三件半。三只在日本都定为国宝,半只在中国。

曜变盏要在白光(最好是阳光)下欣赏,才能尽显它的玄妙瑰奇之美。

▼藤田美术馆藏曜变盏细节

曜变斑纹的形成,如烟花易逝,极难捕捉,气氛变化之微妙,在毫厘之间,三只国宝曜变盏,都是内壁花纹丰富多彩,外壁低调隐晦,说明曜变斑纹的形成所需的气氛之严苛。

即使在同一只盏,内外壁就已经差距如此之大。这或许也是宋代建盏使用匣钵装烧导致,现代仿烧不使用匣钵,可以尝试外壁也烧出花纹。

▼静嘉堂藏曜变内外对比

▼杭州出土曜变残件内外对比

仔细比对存世的曜变神品、油滴、兔毫珍品,都有边界清晰、结晶明显、形态过渡自然的特点,兔毫以长、直为佳,粗细皆可;油滴以圆润为佳,大小皆可,要做到大而不变形,很难,大油滴斑一般只有16cm以上大口径的器型才能烧出,器型越小,烧制大斑越难,束口的难度也比撇口敞口高;曜变则是能烧出来就已经万分不易。

兔毫盏的析晶斑纹形态为黑色釉层中透出均匀细密的丝状筋脉条纹,形如兔子的毫毛,故此得名。兔毫一词从宋代就开始流行,历史悠久。

▼不同类型的兔毫斑纹

▼毫纹有些弯曲的褐兔毫盏,虽然斑纹不够直,但盏心有闪光的结晶颗粒,殊有意趣。

▲南宋建窑黑釉兔毫束口盏 2015年香港苏富比拍卖,最终以约244万RMB成交,银色兔毫至口沿处略显褐色,边界清晰,毫纹有力,符合宋徽宗(1082-1135年)所称誉的“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为宋代建窑兔毫盏代表作。

▼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宋代建窑银兔毫盏,色彩、形态、分布、质感,都很优秀

油滴釉是宋代建盏的名贵品种,古称鹧鸪斑,传入日本称油滴。

▼各种不同的油滴建盏办文表现,宋代北方窑口烧制的卵状斑纹黑釉盏也被日本称作油滴,但技术配方不同,釉面比较相似,不会有建窑油滴这么多的变化。

▼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藏宋代建窑油滴束口盏,是唯一一只被定为日本国宝的建窑油滴盏(其它三只都是曜变盏),油滴大小均匀,呈纯银色至金色卵状,边界清晰、玻化极好、金属感镜面感强,且均匀分布于盏内外

▲南宋建窑撇口油滴盏,静嘉堂文库美术馆藏,重要文化遗产,直径达19.7cm;其油滴斑点硕大、圆润、银色纯度高,镜面感强

油滴盏的形成比兔毫条件更为苛刻,稍有不注意,油滴斑点很容易形成条形,成为瑕疵品。

▼北宋 建窑红釉油滴盏标本(次品标本),该油滴标本,油滴大小不一,底釉几乎被红褐色覆盖,油滴形状散落,甚至流釉成线

如果点与线的交汇能自然均匀,可以归为油滴也可以归为兔毫,且身价也不菲。

▼750万宋盏局部

三、建盏斑纹的分布

斑纹的形态和分布密不可分,互相影响,二、三两点结合起来看会比较好理解。。兔毫、油滴的斑纹分布以上下左右内外均匀、疏密有致为佳(说起来容易,其实能做到的不多,宋代建盏有的阴阳脸都是馆藏佳品,因为釉色表现很好,不对称也可以接受)。

▼下图中的兔毫盏,毫纹清晰有力,但过于密集,黑色底釉都见不到多少了。建盏的基础是黑釉,若结晶覆盖过广,也少了一些黑釉的韵味。

油滴的大小均匀,或密、或疏、分布有序,或满布盏内外,或从盏心往盏沿有层次之分。

▼下图中的宋代建窑黑釉油滴标本,油滴斑点细腻、密集,与黑色底釉相映成趣,若是整器有这样的品相,堪称佳器

▼美国弗利尔艺廊收藏南宋兔毫束口盏,银毫散发彩光,以无数根放射线的形式,从盏底向盏沿口沿散射,渐隐于盏口注水线处,兔毫的排布、形态、色泽、质感,都堪称上上之品。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南宋建窑兔毫盏,连釉滴珠都是对称的,将流动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建盏斑纹的质感

很多建盏新手在没有上手建盏之前,单看图,会以为建盏的斑纹是浮在表面上,摸上去有凹凸,但其实如果是釉下的结晶(就是斑纹上面还有一层透明的玻璃质釉),摸上去就是平的。

例如我国杭州出土的半只曜变残件,斑纹清晰、斑核明显,表现力堪比日本静嘉堂美术馆收藏的那只曜变盏,让很多人误以为有凹凸感。

笔者有幸上手感触,标准的釉下结晶,摸上去非常平滑,如果有幸使用整器点茶,也一定是无比丝滑。

同一只盏有可能釉上釉下的斑纹都有。尤其口沿处因为厚釉在高温下流动,会偏干一些。

▼南宋建窑兔毫盏

油滴盏因为斑纹呈卵状,反光面积大,质感上有镜面/非镜面的区别。

▲南宋建窑油滴盏,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藏,该只盏镜面感十足,兔毫因斑纹一般较细长,多数为漫反射,很少能形成镜面反射,油滴斑则有足够的空间来形成镜面

▼宋代油滴标本细节(非镜面)

镜面与非镜面不一定代表优劣与烧制难度,是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看个人喜好选择。

建盏的色彩、形态、分布、质感四个维度结合,可以大致了解建盏的釉色优缺点与烧制难度。其中色彩为最突出最关键的一项,如果能烧出彩色,其他几项有些瑕疵,亦可能跻身神品行列。

只是彩色的作品,不仅宋代罕有,现代工艺师也甚少能烧制,因此平时讨论的还是银色、褐色为主,还是要具体作品具体分析,结合自身审美偏好与预算挑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