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红木杯” 浣花文学奖散文组 | 徐军:回味爆米花

“中原红木杯”

文:徐军 /图:堆糖

小时候,故乡的零食很少。屈指可数的零食种类中,爆米花算是最普通、最盛行的美食了。

在发小同学的心里,爆米花是聚集人气的凝固剂。今天如果自己的书包或者口袋里塞足了爆米花,那么今天围在自己身边的人就多,不为别的,就为能享用哪怕是一点点爆米花的香味。那香飘的诱惑,就像是蜜蜂闻到了花香,再远也会想尽办法去接近目标,然后软磨慢泡,逐渐分食光,连一点碎渣都不留。

爆米花起源于宋朝,传统的做法是取适量玉米或者大米放入爆米锅内,想要甜就加上少许糖精,封好顶盖,再把爆米锅放在火炉上不断地转动,使之均匀受热到一定程度时,然后调整锅口对准长布兜,拉开顶盖,“砰”的一声巨响,爆米锅的顶盖被冲开,瞬时爆开米粒膨胀,成就了爆米花美食。

文人笔下的爆米花不仅描绘得很美,而且洋溢着生活的情趣。宋朝大诗人范成大在其所著《石湖集》中,曾提到上元节吴中各地爆谷的风俗,文中这样叙述:“炒糯谷以卜,谷名孛娄,北人号糯米花。”为何把爆米花叫“孛娄”呢?想必爆米花是摹拟爆谷时的响声,因为当地的方言把打雷的声音叫做“孛辘”,取其谐音。

清代学者赵翼在他所著的《檐曝杂记之爆孛娄诗》中是这样描绘的:“东入吴门十万家,家家爆谷卜年华。就锅排下黄金粟,转手翻成白玉花。红粉美人占喜事,白头老叟问生涯。晓来妆饰诸儿子,数片梅花插鬓斜。” 新春来临之时,故乡的人们用爆米花来卜知一年的吉凶,姑娘们则以此卜问自己的终身大事。饮食融入文化元素,爆米花便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爆米花的发明折射出中国饮食的丰富多彩,它开创了食物的新加工方式之膨化食品,说明中国古代的食品加工,不仅是食品简单的加热做熟,而是通过物理的高温高压作用原理,来改变食物的状态口感,这种加工方式就是现代新兴的膨化食品,使普通不合口味的食品,变为可口有特色的食品小吃。可以说,爆米花是近现代各种五花八门膨化食品零食小吃的祖先。

过去的爆米花都是由爆裂米粒经过简单加热爆出来的,如今的加工容器早已经不是早期的“转炉”了,因此也避免了铅带来的危害。现代加工爆米花时,为了让爆米花的味道更诱人,除了传统美味的冻米糖外,有的还会加入各种人造奶油,特别口味的爆米花还会加入点香精。为了让爆米花色泽更漂亮,还要往里面加点色素,给它穿上美丽的外衣。

离开故乡已经三十多年了,虽然城里可以买到各种口味的爆米花,但我却很难吃出当年的味道。或许,只有回到故土去品味当地制作的爆米花,才能找回儿时的感觉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