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复制的美食/王新
文/王新
不可复制的美食
很长一段时间了,《运河儿女》隆重打造了″联盟号美食城”,两位大师竞相开发出美味文化大餐,亦诗亦文,亦古亦今,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志宏老师现实主义美食,大有囊尽天下美食之意,重要的还是让人们从其诗文中感觉到色香味的诱惑,令人垂涎!
春雨先生笔下的怀旧篇章由浅入深,妙趣横生,还有经典与诗词印证,勾起了多少人的美妙回想!
近期中央电视二台、四台也连连不断地播映《老广味道》、《川味川》、《美食中国》等系列,是否为呼应两位先生的佳作?尚不得而知。
你还不说,连续不断地看了两位大师的佳作,反复咀嚼,细细品味,再加央视节目的佐餐,还真的让我化疗、移植、抗排异中产生的厌食、纳差有大大地改善!
同时也勾起了我对过往"美食″地回忆...
那是一个十分贫瘠的年代,大多人家经济窘迫,食不裹腹。主要是经济来源极少,物质极度匮乏。
养猪的也很少,那时没有猪饲料卖,粮食也紧张,人还不够吃。有少数人家养个"小奶拱子",找点野草,切吧切吧,面上洒点稻子的加工糠,就行了。猪子大些了,哪里喂得起,这个家伙能吃能睡,食量很大,很多百斤左右也就处理了,大多没足百斤,百斤外的就是大肥猪了。一头猪可弄个几十块钱,算是富裕人家了。有人家养了个"老骒猪″,每年下一到两窝崽子,这就是富豪了。
后来长山芋了,山芋藤可喂猪,后来又引进了"水葫芦″"水花生″"浮萍″也可喂猪了,再后来,粮食丰收了,在农村也有粉碎些稻子、玉米作精饲料了。反正那时缴了公粮就自己做主了,也没个贩卖粮食的,那是违法的。
也奇怪了,引进的"水生植物″现在也不再做猪饲料了,清一色吃现成的"成品饲料″,那些"外来宝贝″,环保上每年还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搞清理!
扯远了,还是说说那最早先的事吧!
那时牛是农家宝,由生产队供养着。猪就是农户家的命根子,不能有闪失!人有病,包括小孩有病还能拖拖,猪子生了病是一定要找兽医看的!也就是"地亚净″"安乃近″,一个消炎,一个退热,猪耳根子戳一针。那时的兽医走时得很呢,忙的不乐亦乎!
有天下午,家里找人捎信给我,让我回去一趟,有事。
我也不知就里,晚上回去了,原来是让我去生产队吃晚饭。说有一家猪不行了,队里做个好事,凑点钱帮一帮他,毕竟倒在一家是吃不消的,将猪弄来杀掉吃了。
据说很多人都知道,所谓"不行了″,其实就是死了!心知肚明,都不捅破。都还积极参加,一家也不会落下。一是要面子,再就是那时吃到肉是不容易的!
当时猪肉七角三一斤,供销社杀头猪,一个月也卖不掉, 到夏季降价至每斤四角六,也无人问津。
队里吃这种肉,很划算的,怎能不来呢?每户一个人,基本都是"当家的″,我那时在我家算是“重量级″人物了。
当晚,我去了一户人家,他在队里算是"大厨″,队里委托他办这事。去的自备碗筷,我也带了,每人排队去锅屋打肉。其实也就是每人几块肉,因为猪不大,也就小几十斤,挖肠剖肚,去除下水,还能有多少肉。
起初,我还有点作怵,毕竟从没吃过这东西。
颤颤地夹了一块,放到嘴里,嚼了几下。
哇塞!美味啊!
香香的,口感十足。既不烂,又不硬,特有劲道。越嚼越香,越嚼越有滋味。我从来没有吃过这种肉,特别震撼着味蕾,我当时就感觉这是天下第一美食!
后来我专门去问了"大厨″,这种肉怎么这么好吃啦?他说,也没有什么特殊,佐料也就是葱姜蒜,酱油也就是那八分一斤的,更不可能有糖(那时糖是计划的,基本不进平常百姓家的)。
他说,主要是看你怎么烧。
先用淘米水将肉浸泡一刻钟,用大半开的水烫洗一遍,再用清水漂洗两遍。
然后将肉切成薄块,先将稍肥些的肉片及葱姜蒜先放锅里炒(中火),3~5分钟,稍稍吐油,再将余下的肉全部放入锅里大火翻炒,至肉外表变色,淋入酱油再炒2~3分钟,让每块肉都沾上酱色,从肉四周圈放少量水,使水刚没肉面,盖锅大火烧,至收水一半,放入盐,再次翻炒均匀,再在四周放一次水,盖锅大火烧至水近干为止,即可。
这时的肉已熟了,但不是太烂,很有嚼劲,而味也已尽数浸入每块肉中。
关键是把握火候及时间。
现在想来,所谓的味美,与那个年代的穷困少食不无关系,就如同当年明皇朱元璋的"翡翠白玉汤″一般。
现在或许能在卤制猪头肉中感到些滋味,也因此我特喜欢那"猪拱嘴″或"二刀"。尽管如此,也再不可能媲美于我那深潜记忆中的不可复制的美食!
请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