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抗美狂草离甲骨很近 离当下很远

胡抗美书法《抱琴看鹤去,枕石待云归》

胡抗美对甲骨文和金石文章法的分析,无疑勾起了我们对章法起源和远古章法的浓厚兴趣,甲骨文和金石文是我们祖先的遗绎,看到它们会有一种怀旧感和寻根感。同时,也增加了一种神秘感和疑惑。

青铜器“西周利簋

青铜器“西周利簋上面刻着(译文):

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室尊彝。

记录了历史上著名的西周灭商的牧野之战的事实,西周利簋高28厘米,口径为22厘米,重达7.95千克,座身饰饕餮纹,座四角饰蝉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发现于陕西临潼的一个小村庄。

在甲骨文中,我们发现有些字上下对应的很整齐,字的轴线在一条线上,而有的字上下错位,东倒西歪,字的轴线完全不在一条线上,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先民们在极力的想把字对齐写正,排列有序,而事实上他们很难做到,他们的书刻技巧尚未成熟到准确控制的程度。

《四祀邲其壶铭》

从西周利簋的33个字的铭文可以看出,行列排例整齐有序。《四祀邲其壶铭》、《孟盘》、《墙盘》也和《西周利簋》一样排例工整有序,这表明先民们已经熟练掌握了书写工整的章法布局能力。但是,到了《散氏盘》这种工整书写、行列有序的能力似乎被突然放弃,又恢复了甲骨文字形“东倒西歪”行列无序,上下错位的局面。

而到了青铜时代,先民们掌握了准确控制的技巧,在最早的青铜器“西周利簋上面刻着(译文):

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室尊彝。

记录了历史上著名的西周灭商的牧野之战的事实,西周利簋高28厘米,口径为22厘米,重达7.95千克,座身饰饕餮纹,座四角饰蝉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发现于陕西临潼的一个小村庄。

从西周利簋的33个字的铭文可以看出,行列排例整齐有序。《四祀邲其壶铭》、《孟盘》、《墙盘》也和《西周利簋》一样排例工整有序,这表明先民们已经熟练掌握了书写工整的章法布局能力。

《泰山石刻》

《曹全碑》

刑徒砖

砖纹

刑徒砖、瓦当、砖文造象石为代表的书文又继承《散氏盘》并追溯至甲骨文的“错位”书风。在以工整有序为章法发展的主线书风中,似乎始终有一股反抗的力量在不屈的斗争着挣扎着。这种争斗和今天的书坛何其相似,历史并未因为时间的迷漫和空间的异动而改变和中断,反而,更加呈现出相似性和相关性。过去的历史就是今天的镜子,于是,我们开始怀疑,是否真又一股神密的力量在冥冥中左右书法?

但是,到了《散氏盘》这种工整书写、行列有序的能力似乎被突然放弃,又恢复了甲骨文字形“东倒西歪”行列无序,上下错位的局面。秦篆——以《泰山石刻》、秦诏书为代表,和以《熹平不经》、《曹金碑》为代表的碑文,又返回到工整排列有序上。而以刑徒砖、瓦当、砖文造象石为代表的书文又继承《散氏盘》并追溯至甲骨文的“错位”书风。

《熹平石经》

秦篆——以《泰山石刻》、秦诏书为代表,和以《熹平石经》、《曹金碑》为代表的碑文,又返回到工整排列有序上。

瓦当

瓦当

胡抗美提出了问题,但是他也似乎不好回答,不过他在对尺牍,对手卷,对立轴的分析仍然坚持了自己对书法的辨证立场。

简牍

我所在甘肃省简牍大省,全国先后发现了简牍约十万枚,其中7万枚出自甘肃,感谢西北的干燥气候和沙漠戈壁让这些民族瑰宝保存下来,顺便说一句,甘肃兰州正在建造中国最大的简牍博物馆,建成后,这些简牍将有了一“家”,兰州也将成为简牍的研究基地。

在兰州承蒙地利条件,我有幸看过不少简牍。

诚如胡抗美所言:

简牍书迹是实用文书,对书写者来说,实用性当然是第一位的,书法的艺术性考量是次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简牍书迹缺乏丰富的审美意味,相反,古代简牍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体势,风格各异的书法样式……,简牍在篇章布

局上呈现了众多的样式。

就章法而言,简牍的主要贡献在于天地、留空、抬头和分短行。

真正的简牍多为宽一厘米左右的木条,由于受宽度所限,一厘米内的单行书写本身限制了章法的铺开,主要是通过单字的大小,轻重、疏密来表达感情,单字偶尔的“长尾巴”是常理宣泄压抑的实用书写单调枯燥的情感的重要形式。简牍的“长尾巴”可以说是后来草书长线条的鼻祖。

张芝《冠军帖》

如敦煌马圈湾简牍和张芝冠军帖的对比。同时,马圈湾简牍中的草书在章法上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东西。马圈湾简牍的草书书写年代早,为西汉时期,草书数量多,俱为草书真迹,其发掘出1217枚隶草简牍,时间跨度从汉宣章到王莽,一般长23厘米,宽约0.8厘米,内容为诏书、秦记、檄文、律今、牍书、记事等。

索靖《月仪贴》

在字的草法上,章草和今草并不太大区别,章草保留了隶书的波磔特点。但波磔并不是章草的主要特点。作为草书,主要是在连环映带和行云流水中表达运动感,而章草恰恰缺乏这一点。章书是一种由隶书向草书过渡的书体,所以,它很快被今草代替,匆匆结束了历史使命。

中国书法史记载王莽时期是草书的形成并成熟时期,马圈湾草书简牍提供了比王莽年代更早的草书,据推算比张芝的草书早200年,比二王草书早300年,马圈湾简牍草书的分析。

宋克急就章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简牍草书主要通过字与字的连接,彰现章法的变化,虽然受到材质载体的条状限制,但是在有限空间中涵养着丰富的空间变化,单字结构被改变为连字结构,笔划的穿插造成空间的动荡,字的轴线发生左右倾斜,粗细方圆变化多。这种条形空间内的字结构的正斜变化,穿插避让连带环盘打破了隶字的单字不连图示,已经初步具备了草书的图示形态。

由此可见,草书的章法是先由字的草化,再到字组的草化,一步步演变过来的。

怀素自叙帖曾言:“夫草稿之作,起于汉代,崔瑗使以妙闻,迨乎泊英,尤善其美。”胡抗美对简牍章书的研究,让我们能够从草书的演变的关节点去理解章法。

如果说,胡抗美对甲骨文、金石章章法的研究,是对草书章法的起源的探索,那么,对简牍章法的研究则是对草书章法由量变到质变的嬗变过程的研究,从追溯甲骨章法到阐述简牍章法、阐述了草书的继承和突变的问题,也为我们理解杜度、崔瑗、张芝以及二王、张旭、怀素的师承关系,做好了铺垫。

《东汉永元五年器物簿编册》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专门谈炉火章草。张怀瓘《书断》“章草”一节中说:草之书,字字区别,张芝变为今草,如流水速,妆茅连菇,上下牵连,或借上字之下而为下字之上,奇形离合,数意兼包,若悬猿饮涧之象,钩锁连环之状,神化自若,变态不穷,呼史游草为章,因张伯英草而谓也。”

张怀瓘称史游的草书为章草,称张芝的草书为今草,他指出章书和今书最大的区别是字与字的有没有连带,这种所谓的字的连带,其实质是指章法。

在字的草法上,章草和今草并不太大区别,章草保留了隶书的波磔特点。但波磔并不是章草的主要特点。作为草书,主要是在连环映带和行云流水中表达运动感,而章草恰恰缺乏这一点。章书是一种由隶书向草书过渡的书体,

所以,它很快被今草代替,匆匆结束了历史使命。

除了连带关系,章书在书势上以横势为主,字形多为扁平,笔势向左右伸开。在汉代草书初期,有横势也有纵势,篆书是取纵势,隶书是取横势,简牍文字多为横势,但是简牍草书则多为纵势或者横势纵势相杂,我们从马圈湾简牍草书中不难发现,它在取势上多为纵势,它虽然具有和章草的许多相同之处,但细细察之便发现取势上有巨大区别,虽然也是字字独立,但上下映带关系十分明显。

在汉简牍没有大量出土以前,相传杜度、崔瑗、张芝的草书是最早的草书,二王在张芝的基础上开创了新体。对书法章法,特别是草书章法的研究是从张芝、二王开始的。

胡抗美对简牍章法的研究补上了这一段空白,特别是他从“图示传承”角度切入,又使对简牍章法研究增加了现代美学的成分,更具有当代意义。

简牍章法保留了古章法的原汁原味,演示了古章法的变迁,唯有知晓古章法的起源,嬗变、才能正确认识和理解章法。古人云:

初学分布,但求乎正,即知乎正,务求险绝;即能险绝,复归平正”。章书就是在不断解决平正和险绝的矛盾。

在张芝、二王之前,先圣们在章法上已经作了不朽的努力,追本溯源,温故知新,上溯甲骨,下溯秦汉,知道古章法,再去理解张芝和二王以及张旭怀素,就会有不同体验,这大概是胡抗美,对甲骨、金石、简牍章法研究新启示录。

缺失对汉代以前的章法的认识,就很难谈到对汉以后及当下章法的认识,甲骨、金石、简牍的章法,古代书法家没见过,现代书法家认为称不上章法,而真正的章法之根都就在那里。它们是章法的“三江源头”,今天的章法中必须挟带包裹着远古的基因,比如,我们今天讨论的规正和自由的问题,早在甲骨时期就已经讨论并实践过了,我们今天争论的连带环转的问题,早在章草和今草演变中已有定论,并且是以章草的落败而戛然而止的。

在章法问题上,越过了张芝、二王,就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就是一个充满机遇的世界,就“呈现给我们一种自然的生命之美”。

“给人的视觉感受是丰富生动而耐人寻味的,让我们不得不惊叹先民在书法章法上的创造性。请看简牍《东汉永元五年器物簿编册》。

《东汉永元五年器物簿偏册》书于东汉永元五年至7年(93—95),1930年前后出土于内蒙额济纳旗居延,此册现藏于台湾“中央研究院”。

居延是中国汉唐时期镇守西域门户的军事重镇,始建于西汉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称“遮虏障”。以弱水为依托筑长城而接酒泉,形成了完整的攻防兼备的军事防线,唐代大诗人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写的正是居延的景象。诗的起句“单车欲向边,属国在居延”,那时的居延即是汉塞边关,又是有志之士报效家国的神往之地,顺便说一句,酒泉卫星基地就建在居延古地居延,从古代的金戈铁马到今天的国之重器,历来都是万众注目遐想万千的地方。

简牍原来是以细麻绳串联编结成册,由于年代久远,绝大多数出土后因麻绳腐烂而断绝,成为散简残片。《永元器物薄》出土时却保持原状,77枚木简编联在一起,成为如手卷长册的图示形式。如图所示,《永元器物册》纵例竖排,长短不齐,有长有短,字形内隶书向章法转化的字形,笔法以篆籀为主,少提按,多传转,线条圆浑古拙,精细犀利。长短行搭配分布有序,形成一大片,按一大片的空白。中间的实密和上下的疏散对比强烈,一切都是那么的顺理成章,前半部分字距宽疏,字形秀气,笔势轻快,后半部分字距加密,字形厚拙,线条黑重,最后三行黑浓重彩,和开头形成轻重对比的呼应关系,文中有十一个长划,不时打破一下,行笔节奏在端正书写的旁侧,

突然出现一笔长划,形成章法节奏的变化。

开头一行被第二行履盖,第二三行成弓型状,紧接着后几行行距上宽下窄,拥挤不堪,在章法上别有一番情趣。从严格的创作意义上讲,这并非书者的初衷,而是自然力量所起作用而变型的效果。但是,它在章法上却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履盖之处制作了“书眼”,上宽下窄有了势的矗立感,拥挤弯曲改变了行的轴线,整体上有很强的章法的仪式感和形式感。

综观全册的图示结构、开阔、宏大,别有洞天,消散处,风清云淡,集结处,龙啸虎吟,聚平正与险峻于一身,对今天写草书章法有借鉴意义。

当下很远,距离甲骨很近。

我曾在本书的某个章节中写到;胡抗美的大草走的远了一些。其实,胡抗美在书法理论,研究上也同样走的远了一些。正是书理研究的远才能他的书法走的远,这两者有必然的关系。那么我们看胡抗美是怎么说的,又是怎样写的?

关于甲骨文章法,胡抗美说:“甲骨文章法中,已经包含了足堪后世效法的典型图式,它们构成了一系列关于章法的形式母题”。

关于金石文章法:胡抗美说“金文对章法空间的经营已经奠定了后世正本的基本样式(有行有列或无行无例),强大的规范力量开始制约书法的形式表现,不单单是章法空间上的矩形化,就是空间内部的章法要素,也规范化了”。

关于简牍的章法,胡抗美说:“至于章法,除了各种形式单元的空前丰富,简牍在篇章布局上呈现了众多的样式。”(《中国书法章法研究》42页)胡抗美关于甲骨文是章法形式的母题,即是理论的探索需要也是书法实践的需求。

首先,胡抗美从书法本体出发,寻求章法的本源。胡抗美从两个切入口:一个是书法的自律。他坚持认为:书法本身有自我生成,发展的规律,人们对书法包括章法的认识,本质是对规律的认识,所谓书法自律就是书法自己的规律,在书法史上,往往重视文本内容,人文因素而强加于书法各种“附加条件”而忽视对书法本体的追溯和解读,而胡抗美的“甲骨文是章法形式的母题”,就是要追溯(请注意,我使用追溯,而不是追溯的用意)追诉是对某种责任的再起诉,而追溯仅仅是逆流而上,探索事物的由来,书法章法的深层次的与生俱有,本义属性。

因为,书法界有一种流行看法,认为章法是从帛纸书写才被有意识的关注的早期的书法少有对章法的关注。

另一个是章法的形式构成。在胡抗美眼中,甲骨文就是一幅图画。是有“线段的交织和组合……在不同龟甲上,构成了富有观赏感的形式美感。

这种形式美感不是单纯的,一般绘画意义——绘画只是线条块面,色彩组成的图式——而是具有文字阅读功能的图式。这种形式构成的基本要素是点、线、面,但它们不是书法的全部要素。书法是靠点、线、面的分割制造字形靠点、线、面的相互关系,营造气氛,单纯的制造字形不是书法,制造字形和营造气氛相结合才是书法。

因此,书法的全部要素是点、线、面和它们的相互关系,其中,相互关系最为重要,它就是章法。

因此,胡抗美眼中的图画是线条分割成可识读的字形和有字形联系产生排列对比的抽象图画。

胡抗美称“甲骨是章法形式的母题”,更多的从“相互关系”出发去理解的。他在《中国书法章法研究》一书中单列出章《甲骨文章法的形式的母题》,加以论述。在这一章节中,他写道:甲骨文大小、姿态各异的单字本身包含了体量与字势变化的潜能,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将单字在甲骨文的二维空间中进行排列,以构成一个具有章法意义的图式。显然,他把研究的重点放在空间排列组合上。

甲骨文的章法布局取用直行纵势的竖排,有纵行无横行的字组排布方式,字的衔接左右对齐,向两侧腾挪,即错位又有序,甲骨文有了字组关系,字组的组合和分布,向背分明拱揖有礼,字与字的搭配,疏密变化,形成各种闭合和开放的关系。总之,胡抗美例举了许多甲骨文的章法形式,有式侧排例的,有左侧排例的,有中间向左右两侧排例的……详细而又繁多,写出来十分费劲。我们直接上“干货”——把甲骨文和胡抗美作品对比起来,看看他到底是怎样理解“章法形式母题”?又是怎样运用到创作实践中去的?

第一组比较。

胡抗美自作词。《忆江南》译文:云去也,仨俩旧星稀,桂子香飘秋恰半,残荷藕胖鸬鹚肥,蛙叹月相依。

线形精细,有刀刻的划痕感,使转连环,象是拉开的一盘缠绕的纲丝,弹力十足,制造了紧张,热烈而忘情的偶尔用几个重笔改变和缓和一下,紧张的氛围的气氛,让节奏缓和下来。这种整篇以单纯的极细的线条书写,在当代草书中是极少见的,也容易引起非议和不恭。但是,当我们再看下图的甲骨文之后,不免会有“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而产生“小圆香径独徘徊”的快意。

胡抗美自作词。《忆江南》

刻痕、刻痕、刻痕、重要的话说三遍。甲骨文刀在骨头上刻是用刀“写出来的,刀刀骨见,一丝丝不苟。

甲骨文

它的笔法是“刀笔”而不是毛笔,刀笔刚健爽利,筋气猶类,线细有骨,力屈万夫,显然,胡抗美在刻意“模仿”甲、骨文的笔法,《亿江南》把毛笔当成了“刀笔”,要写出刀笔入骨三分手感觉看。

第二组比较。

胡抗美题画诗

甲骨文

胡抗美题画诗,译文:

空山四月雨后浓,缘到人雨后少晴,眉目也。此中有语道不朽,且指石苔供醉眠。

胡抗美谈到了该作品创作:感言章法为避免呆板,追求生动,与点、画和结体一样,常常“侧以取妍”,点画的侧妍是让笔锋运行不立在点画的中间,略微偏向一边,结体的侧妍方法是让字轴线不在字形中间,略左略右,造成左紧右松或左松右紧的偏侧,章法的侧沿方法就是打破行距空白的平均分布,或者从疏到密,或者从密到疏,并且左右两边的空白宽窄不等,由此造成偏侧的感觉。

这一大段创作感言与其说是在讲述,《题画诗》的创作体会,倒不如说是在阐述甲骨文笔法和章法的原理。

通过放大的甲骨文图片,可以看出甲骨文的(图一)是侧刻,刀锋并不在线条中央,而是侧向一边。图二,甲骨文字体的轴线并不在字中央,红圈中字的轴线,或偏左或偏右,或左紧右松,或左松右紧,行距两边的空白分布不均匀,忽疏忽密。甲骨文的这些图示形式正好和胡抗美讲得一模一样。

第三组对比。

甲骨文

胡抗美《自作诗》译文:

五月群芳竟显奇,八方炬火世转移,娇孙此晶寅时见,卫叔羞惭济自疑。

甲骨文的章法中,孕育了中国书法的基本图式形式。其中,笔势和字势的牵丝映带和上下贯连是最重要的图式形式,中国书法后来强调的笔断意连,气韵贯通概出于此,对草书而言,甲骨文的这一图示形式显得尤为重要。

甲骨文字字独立,笔划本身并无连接,那么,它是怎样做到气韵贯通的呢?这主要是字组构成的势能,红圈中的字组有一种统一向左或向右倾斜的势能,这种势能如同风向左右摆动,使静态的字形变成动荡的势能,字组的局部势能合汇为章法的势能。

另一点是奇异连接,红圈中的上下字的连接很奇怪,上字的右边和下字的右边对齐,两字错位,不在一个轴字上,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动感。

字组的势能和连接的动感,是甲骨文章法的两个特点。由这两个特点又构成了甲骨文和正书(篆、隶、楷)的最大区别,反而成为草书章法的重要“抓干”。

胡抗美紧紧围绕这两点展开了创作,他在《自作诗》中用字组强调空间变化,用奇异连接加强行气贯通,用字的大小制造大片的空白。这些图式形式采用的都是甲骨文的图式形式。

同时,胡抗美运用黑色的浓淡变化,强化了字组的功能,一组淡墨的字组和一组浓墨字组形成对比,在视觉上比甲骨文显得更为醒目。

字组组合与字势相比增多了正与侧,大与小、浓与淡的矛盾,字势是单一的字组是关连关系,关连关系具有叠加效应,关联的图式形式具有更丰富的表现力和视觉张力。

在五体书法中,甲骨文和草书是“近亲”。在章法形式上有相似关连关系。当胡抗美一头扎进甲骨文,就使自己的书法在取法上更为高古。

胡抗美对字组在章法中的地位有自己的理解和创作中的独特使用方式。

在胡抗大草作品作,有大块的空白空间,这些空间营造了作品的视觉效果,特别是在大尺幅的作品中,空间留白往往成为最吸引人的关注的“书眼”。注意观察就会发现,这些空间由字组来完成。字组的连接压缩了字距或行距的空白。腾出大块空间,需要扁平造型便压缩行距,需要纵长空间便压缩字距,以字距和行距的疏与密形成各种字组,再以字组调节和控制章法的形态,在胡抗美的作品中,单字的结构被打破,和另外的几个字形成一个“体区”,单字造型变化,字组造型变多,字组对比关系变得丰富起来,胡抗美认为书法艺术的视觉效果不在于造型单位量的多少,而在于它们之间对比关系量的多少。造型单位量越多,重复越多,视觉效果越弱,对比关系量越大对比反差越大,视觉效果越强,字组的造型的美学意义极大的丰富了对比关系,对一个个独立的字进行长短参差的组合,视觉的第一反应就是减少了造型元素。为了说明问题,他举了一个例子:“安能摧眉扶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16个字,如果字字独立,就是16个造型单位。如果把它们分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等5组造型单位,减少了造型单位,增加了对比关系,就大不一样了,字组使势的组合节奏组合和风格组合变得丰富和活跃起来了。

字组组合说到底是字的穿插和线条的丝牵,使章法的节奏变快,打破单字的静状态,每个字都能起来并组合“小团队”聚合势能,从而,达到气势连贯,以白当墨的章法奇效。

字组始于甲骨文,成熟于行草书,字组使以单字为造型单位变成以连带和呼应关系为造型单位。草书的萌芽就是连笔字组。这带是纵引之势的伸延,呼应是笔断意连的再现,虽偶有不连却筋血不断,楼兰残纸最早为三国曹魏时期,最晚为西晋永嘉四年。楼兰残纸中的《小人董奔帖》,点画之间相互呼应,映带环连,开合起承,收放自如,其中“客故复”三字一笔相连,虽单字结构尚未完全打开,却是一个完整字组结构。

由单字独立到字组是草书的一次华丽亮相,也是“惊险一跳”!它不仅仅是加快了书写速度,更是表现情感的重要手段。

胡抗美敏锐地意识到字组的重要性,在草书加大并实践了字组研究和运用,为了慎重起见,他从字组的源头甲骨文入手,并把它和书势,黑白空间造型联系起来,赋于字组以现代美学的含意,使它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第四组比较。

如果说前三组比较是“有形”比较的话,那么第四组比较则是“无形”比较。

所谓“无形”是指情感表达。

常言道:此时无声胜有声,于无声处听惊雷。

书法的终极目的是表情达意营造意象。特别当下书法失去实用功能,变成纯艺术表现更是如此。

需要指出:甲骨文是卜辞问天人与神通话的载体,并不表达情感的初衷。但这丝毫无损于甲骨文的书法艺术的美。恰恰相反,由于先民们与自然亲近,得天地之灵气,使甲骨文在用笔、结体、章法方面孕育着不可企及的天然之美。

其契刻之精,线条之秀美,字形之雄浑,行之疏密、结构关系、之井井有条,足以令后人心驰神往。并且随着现代美学的普及而更加弥足珍贵。“使得我们在欣赏它时,不得不惊叹其缤纷错落的艺术效果”。(胡抗美语,26页)

甲骨文的艺术风格是多元化的,字里行间,透露着或雄健、或秀巧、或规整、或疏朗、或收敛、或放逸的气息如神秘莫测的精神力量。

在近现代史上有许多像王国维、罗振王、丁佛言、简经纶、陆维钊、沙孟海、翟万益等文字学家、书法家有的从古文字学、考古学、有的从文学、书法比较学、有的从声律学、对甲骨文从不同角度做了大量的考证、鉴别、编纂、辨识、书写等研究工作。

胡抗美书法

甲骨文

用刀刻般的线质和一组组字组分割出富有想象力的空间,强调图式形式的自我内涵,表面纷杂凌乱的恰恰表现了甲骨文般的缤纷斑斓的意境,一种未经打磨的自我生长的直扑心间的感觉,圆转的线条,和甲骨文直正的线条交相辉映,途同归,表现了未曾驯服的精神;而甲骨文中灵光一显的弯曲(红圈内)变成了胡抗美的书法的主要图式形式,古今之间时空转换,图形异而气韵同,完成了气韵和意象的交接棒。

胡抗美书法

胡抗美集中于一点,即对甲骨文气韵意象的感悟,不是从识读辨认,而是从图式形式角度去领略天然美和原始艺术的特色,并赋于其时代的新的生命意义。 胡抗美《杜甫< 咏怀古迹> 节录》译文:我不主张,也没必要去管认得识别认不得文本,在这里,文本的意义变得没有意义,而体会感悟一种来远古的呼唤才是最新意的精神享受。

胡抗美书法

《草书的感觉》纯粹是一篇抒发情感找感觉的书法作品,建议读者把它和甲骨文当成画来欣赏,要知道,这可能未来书法的一种,可能不认识,读不懂,但它像甲骨文一样——甲骨文约4500 字,现在认识的不到一半,这并不防碍和降低它的美学价值。

有时,对一个书家或者书法爱好者来说,学会欣赏比读懂文字更为重要,特别是草书,不认识不昌什么丢脸的事。草书自己草书的玄妙之音,如同鸟儿的叫声,好听极了,你能听懂他在说什么吗?

《草书的感觉》纯粹是一篇抒发情感找感觉的书法作品,建议读者把它和甲骨文当成画来欣赏,要知道,这可能未来书法的一种,可能不认识,读不懂,但它像甲骨文一样——甲骨文约4500字,现在认识的不到一半,这并不妨碍和降低它的美学价值。

胡抗美在这篇作品的创作感言中说:草书是一种感觉,表达这种感觉,有特殊的语言,无论古今,还是中外,将古今中外统一起来,所表达的就是一种感觉。”

草书高古、神秘、激越、浩荡的感觉来自甲骨,你认同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