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默斯·希尼《个人的诗泉》
个人的诗泉(为米凯尔·朗莱而作)
童年时,他们没能把我从井边,
从挂着水桶和扬水器的老水泵赶开。
我爱那漆黑的井口,被框住了的天,
那水草、真菌、湿青苔的气味。
烂了的木板盖住制砖墙里那口井,
我玩味过水桶顺绳子直坠时
发出的响亮的扑通声。
井深得很,你看不到自己的影子。
干石沟下的那口浅井,
繁殖得就像一个养鱼缸;
从柔软的覆盖物抽出长根,
闪过井底是一张白脸庞。
有些井发出回声,用纯洁的新乐音
应对你的呼声。有一口颇吓人;
从蕨丛和高大的毛地黄间跳出身,
一只老鼠啪一声掠过我的面影。
去拨弄污泥,去窥测根子,
去凝视泉水中的那喀索斯,他有双大眼睛,
都有伤成年人的自尊。我写诗
是为了认识自己,使黑暗发出回音。
袁 可 嘉 译
对 仗 的 规 则
所谓律诗的对仗是针对近体诗中一联的出句与对句而言。在律诗的四联中,通常只要求颔联和颈联对仗,对首联和尾联则没有这种要求。
一、对仗的基本规则
1.字数相等,平仄相反
“字数相等,平仄相反”是格律诗固有的特点。格律诗中一联诗句的字数必须相等,出句与对句都要相对,且平仄相反。所谓平仄相反,亦仅指不失对而言,主要指偶序位上的字和尾字平仄对应相反。如杜甫《秋兴》中颔联: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两句诗中“江间”与“塞上”相对,“波浪”与“风云”相对,“兼天涌”与“接地阴”相对,这两句的平仄也完全相反,是工对。
2.语义相对,词性相合
“语义相对,词性相合”是对仗的词性特征,是近体诗对仗的根本特征。语义相对是指句中所用词语的字义要相互对应;词性相合是指对应词语的词性协调一致。如南宋叶采《暮春即事》:
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这首诗中首联对仗,“双双”和“点点”相对,均为量词重叠词;“瓦雀”和“杨花”相对,均为名词;“行”和“入”相对,均为动词;“书案”和“砚池”相对,均为名词。
对仗的诗联又叫作对偶句,亦称为对联,凡是满足以上两条要求的一联诗句皆谓之对仗句。为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明清以来,才学之士编写了很多关于声韵和格律的启蒙读物,如《训蒙骈句》、《声律启蒙》、《笠翁对韵》等。其中,清代康熙年间车万育编写的《声律启蒙》独具一格,经久不衰。全书分为上下卷,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兹将“一东”韵部的开头一段摘录如下: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二、对仗在诗中的位置
一般来说,近体诗只要求颔联和颈联对仗,对首联和尾联则没有对仗的要求。如李白《送友人入蜀》: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再如欧阳修《答丁元珍》: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啼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以上两首诗的对仗皆为正格,是严格遵守格律诗规则要求的。不过,很多诗人写诗并不囿于上述的规则,在其他联中也常会出现对仗句。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律诗中多于两联的对仗
虽然规定颔联、颈联必须对仗,也不是说首联和尾联就完全不能对仗。实际上,只要能做到,全诗四联都对仗或其中三联对仗也是可以的。
如杜甫《老病》,四联全对仗:
老病巫山里,稽留楚客中。
药残他日里,花发去年丛。
夜足沾沙雨,春多逆水风。
合分双赐笔,犹作一飘蓬。
再如杜甫《恨别》,前三联对仗: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问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杜甫的《悲秋》,首句不对仗,后三联对仗:
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
家远传书日,秋来为客情。
愁窥高鸟过,老逐众人行。
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
2.诗中只一联对仗,或虽两联对仗却并非在颔联、颈联
有些诗人并不看重诗中对仗与否,有些诗歌只有一联对仗,有些虽两联对仗,却并非均在颔联和颈联。如李白《与贾至舍人》,仅颈联对仗:
翦落梧桐枝,灉湖坐可窥。
雨洗秋山净,林光澹碧滋。
水闲明镜转,云绕画屏移。
千古风流事,名贤共此时。
像上述这种只在颈联对仗的诗,被称为“蜂腰体”,谓其腰细,“若已断而复续也”。又如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诗,也是“蜂腰体”的代表作: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再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全诗虽有两联对仗,却不全在颔联、颈联,而是一对在首联,一对在颈联。此种对仗类型的诗歌被人称为“偷春格”,本应在颔联的对仗提前,置于首联,“如梅花偷春色而先开也”。全诗如下: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李白的《送友人》诗,亦为“偷春格”的代表: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3.绝句中的对仗
一般来说,绝句不要求对仗,但愿意用对仗亦可。绝句用对仗有以下几种情况:
(1)全诗两联均用对仗。如王之涣《登鹳雀楼》一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又如杜甫《漫兴》一诗: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稚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2)首联,即一二句对仗。如张栻《立春偶成》一诗: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再如夏竦《廷试》诗:
殿上衮衣明日月,砚中旗影动龙蛇。
纵横礼乐三千字,独对丹墀日未斜。
又如高蟾《上高侍郎》一诗: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3)尾联,即三四句对仗。例如杜甫的《漫兴》诗: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再如苏轼《春宵》: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又如南宋僧人志南《绝句》一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除律诗与绝句要求对仗外,排律也要求对仗。在排律中,除了首联和尾联外,中间各联都要求对仗。
第四节 对仗的避忌
诗以精练为宗旨,对于对仗句来说,精练尤其重要,从而形成了一些避忌。避忌就是在作诗中不允许出现的情形。对仗的避忌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避同字,二是避合掌。
诗歌是用最短小的句子表达最丰富的内容,这就要求诗中尽量不要出现相同的字,相同的字容易造成词语的冗余和诗意的平淡。如王维《既蒙宥罪旋复拜官伏感圣恩窃书鄙意兼奉简新除使君等诸公》:
忽蒙汉诏还冠冕,始觉殷王解网罗。
日比皇明犹自暗,天齐圣寿未云多。
花迎喜气皆知笑,鸟识欢心亦解歌。
闻道百城新佩印,还来双阙共鸣珂。
诗中出现了两个“还”字和两个“解”字,这在诗词格律中是一种不好的现象。出现同字在对仗中是大忌,除诗人为了某种特殊的修辞需要而特意为之,否则是不允许的。常建这首《听琴秋夜赠寇尊师》中出现的同字,显然是他特意为之的:
常建
琴当秋夜听,况是洞中人。
一指指应法,一声声爽神。
寒虫临砌默,清吹袅灯频。
何必钟期耳,高闻自可亲。
在对仗中还应当尽量避免同义词相对。如“河”对“川”,“红”对“赤”,“兵”对“卒”,否则便是病对。如“外地见花终寂寞,异乡闻乐更凄凉”(韦庄《思归》),其中,“外地”与“异乡”是同义词,“寂寞”与“凄凉”是近义词。此对实乃句义重复,为对仗一大忌讳,即“合掌”。
合掌是指对仗的两句诗表达同一个意思。一首诗中,如果出句与对句所用的词基本同义或完全同义,那么上下句的意思就会重复,这就好像两只手掌合在一起,所以称这样的对仗为“合掌”。这种现象在唐代近体诗中会偶尔见到,宋代以后对合掌的限制更严,基本上不再出现。如“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杜甫《江亭》),其中“心不竞”与“意俱迟”是一个意思,就是犯了“合掌”之病。又如“唐昌玉蕊会,崇敬牡丹期”(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其中“玉蕊会”“牡丹期”也是合掌,因为“玉蕊”是“牡丹”的别称,“会”与“期”的意思也相同。
此外,上下两联对仗结构完全相同,即上一联与下一联对仗方式完全一致,也是应当避免的,这种情况容易使全诗显得呆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