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体》联想到那些年看的科幻美剧
前天晚上终于看完了《三体》三部曲,上周(在公号上)透露自己阅读进度的时候,可能还有些人期待我写篇书评……
可在看完后,我就明白这难度很大:一来,自读书时期起,我就是个对数理化深感头疼的文科生,看书时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基础科学素养欠缺;二来,《三体》毕竟是10年前的科幻巨作了,在国内读者中有着非常高的地位,获得星云奖和雨果奖后,其价值在国际上也获得了认可,能想到的与想不到的,多年来大家也都说得差不多了,自己很难说出什么有新意的东西来。
因此,本文是一篇以自己的理解和见识发散开去写的随笔。
我对《三体》的感受与不少人相同:第一部与第二部算一个主题、设定保持完整有序的整体,而第三部很大程度上已在前者的基础上彻底发散开去了,结构和气质都有了不小的变化,更像是一部《三体》另辟蹊径的后传。
所以我还蛮认可严锋在《死神永生》序里写的一句评价:第一部最有历史感和现实性,第二部完成度最高,结构完整、线索清晰、华丽好看,第三部则把宇宙视野和本质性思考推向了极致。
不必太纠结“黑暗森林”法则是否现实,也不必太在意曲率驱动等理论设想能否实现,SF作品能让人产生这方面的联想就已经成功了。
在阅读《三体》的过程中,我又不禁想到了科幻题材的影视作品……
我突然觉得,比起数百年来科幻小说创造出来一个又一个的瑰丽世界,电影对于那些世界的呈现或演绎还是太少,尤其是聚焦于太空宇宙的优秀硬科幻作品更是凤毛麟角,印象里只有《2001太空漫游》、《银翼杀手》等少数作品才有那种冷峻、无情的气质。
经典的科幻片其实很多,但那种一心只想探讨本源和真理的片子却很少,更多更像是套用(借用)一个(几个)科幻元素或理论展开的其他类型片。
相比之下,这一类的科幻题材美剧或许更少——我心目中超爱的《危机边缘》虽然也是科幻剧,但它依然局限于地球,其他不少脍炙人口的科幻剧,像是《X档案》、《机器之心》、《黑镜》等等都是如此——从最早期的《星际迷航》,到后来的《巴比伦5号》、《星际之门》,还有现在被不少人安利过的《太空无垠》等。
由于刚看完小说,加上我看过的科幻作品真的不多,所以接下去想简单聊聊两部看过的美剧与《三体》的相似与差异。
一部是《萤火虫》(Firefly)。
这部由乔斯·韦登自制自编自导的美剧于2002年首播,但只播放了一季就被停了,这份遗憾被粉丝们释放成为了更大的魅力,进而在2005年推出了续集电影《冲出宁静号》。
《萤火虫》讲述了未来的26世纪,人类在新的星系重建生活,一群失意的边缘人乘坐萤火虫级太空船“宁静号”在宇宙中生存冒险的故事。
另一部是《太空堡垒卡拉狄加》(Battlestar Galactica)。
该剧包括一季迷你剧与四季正剧(以及一些衍生作品),前者于2003年12月播出,正剧于2004年首播,在国内可能名气不显,但在美国拥有相当数量级的拥趸。
《太空堡垒卡拉狄加》讲述了某星系中分布着12个人类殖民地,在与人工智能“赛昂人”停战40年后,人类世界被前所未有的人形赛昂人侵入并毁灭,唯一幸存的战舰卡拉狄加号带领着近5万名幸存者组成的舰队,一边逃脱赛昂人的追杀一边寻找新的家园。
单就“气质”而言,《萤火虫》和《三体》完全是两类作品,它类似于“星战”系列那样的“太空歌剧”,或者再具体一点,它是一部太空西部片。
由人类星球组成的联盟就是那些或好或坏的人和势力,广阔无垠的太空就是由人纵横驰骋的西部大地,主角一行就是逍遥自在的牛仔,而“宁静号”就是他们胯下不可或缺的神骏。
《萤火虫》的主题是“流浪和冒险”,跟《三体》中人类文明“只求生存下去”的精神追求完全八竿子打不着……
但我要说的是两者之间很有趣的一个互通点:中文与英文的混搭使用。
在《三体》中,地球世界随着“三体危机”的爆发,人类为了避免灭绝而不得不开始集中世界上的资源做出应对,联合国的力量进一步增大,大国之间的技术交流也更为频繁,在“危机纪元”过去近两百年后,“威慑纪元”来临前夕,地球人类已实现了空前融合。
融合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语言融合,传统的英语和汉语在新人类耳中成了“古代语言”,新的地球通用语是一种由英语、汉语等混杂形成的语言,保留了各基础语言中更简洁、好用的词汇,人类之间的交流已渐渐失去了语言障碍。
这种变化还体现在人名上,比如艾AA、白Ice、高Way等都是符合新世界潮流的姓名。
作为中国观众,我们肯定会被《萤火虫》里那无处不在的汉语词句和蹩脚中文逗乐,尤其是在前些年,汉语还远不如今天这样有影响力时,在一部美剧里见到这么多似是而非的母语,真的很有意思。
关于该剧为什么会这么设计有不少说法,有一种是乔斯·韦登仅仅想让电视剧多一种味道,变得更有趣(⊙﹏⊙)……可由于21世纪初,中文在美国更加“非主流”,所以每当剧中人用中文交流或飙脏话时,对母语是普通话的我们来说都是笑料/灾难。
比如“太空所有的星球塞进我的屁股—Tai-kong suo-yo duh shing-chiou sai-jin wuh duh pee-goo”、“神圣的睾丸—Shun-SHENG duh gao-WAHN”、“喝畜生杂交的脏货—Huh choo-shung tza-jiao duh tzang-huo”、“真没耐性的佛祖—Jen mei NAI-shing duh FWO-tzoo”等等。
在《萤火虫》的设定中,人类进行星际殖民前,地球上只剩下美国和中国两个超级大国,于是组建了联合政府,也可以叫“Chinamerica”,连国旗都是融合了中美两国国旗特点的衍生物……
这种政治格局延续到了新星系里,所以中文和英文也融合了,剧中26世纪的人类会说英语,也会说普通话(当然,以当时的条件不可能有那么多亚裔演员和专业中文配音去充实设定)。
在《三体》中,且不说国家与国家间的融合,与“地球国际”分庭抗礼的“舰队国际”中也只有三支舰队,分别是欧洲舰队、亚洲舰队和北美舰队……可见在未来世界的“N极”发展走向上,两部作品能够找到共同点。
另外,《萤火虫》电影版结局《冲出宁静号》中,在废弃行星米兰达上,船员们渐渐揭开了埋藏在这颗星球下的罪恶往事。
具体的设定我已经记不太清了(同时也为防止对没看过的朋友造成剧透),只能说米兰达星球上的人类选择了一种看上去无比美好、实际上却滑天下之大稽的生活生存方式,无论这个选择的初衷如何,它最终导致了那里人类的灭亡。
而在其灭亡前,就曾有过《三体》中人类在危机纪元时的盲目乐观主义和博爱圣母倾向,更多的是威慑纪元时那种享乐主义、虚无主义和自以为是的和平主义,社会审美以“男性如女性般温柔优雅”为美,最后人类主流在绝对民主下选择程心成为继任“执剑人”……
韦德的那句“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在《冲出宁静号》的故事里有了相当别致的诠释。
不过,《萤火虫》和《三体》只是有一些细节上的相似,在核心诉求与剧情框架上,《太空堡垒卡拉狄加》能和《三体》找到更多相同之处,比如都以人类的延续为第一要务,比如人类都暴露在另一更强大文明的致命打击下,比如都形成了特定条件下的“星舰文明”等等。
《三体》中“末日战役”爆发前,经历了“大低谷”过后的第二次文艺复兴,人类实现了又一次技术飞跃,对三体威胁的认识由必败转为必胜,形成了非理性的乐观主义,所以接下去近2000艘战舰被“水滴”消灭殆尽,一度刺激地人类近乎绝望。
而剧中一开始人类世界被毁于一旦的背景,和上面那个环境大同小异——仅仅需要40年的和平,就足够让人类麻痹大意、不思进取了,后果是所有人类殖民地的防御系统全部瘫痪,新式太空堡垒舰队全灭,殖民地城市被核武器化为灰烬……
不过,再细究下去的话,两部作品的内涵就不一样了。
从最终结果来看,《三体》里面“蓝色空间”号和“万有引力”号两艘太空战舰的上千号人,在广播了三体星系的坐标后,太阳系毁灭的命运就不可避免了,两艘飞船形成的“星舰地球”,便是人类文明延续下去的唯一火种,且不说“蓝色空间”号上的军人应该就是传闻中的“钢印族”,决心远行的他们已经从心理上斩断了和地球的联系,成为了“宇宙新人类”——而这种“逃亡主义”行为是被地球人类明令禁止的。
与主动进行宇宙探索的两艘战舰不同,“卡拉狄加”号带领的几十艘民船和近5万名人类只是侥幸逃离殖民星系的幸存者,他们的逃亡是被迫的,剩下的人类一心只想开辟新的“星球文明”,《太空堡垒卡拉狄加》的主题是“寻找家园”。
所以,这仅剩的4、5万人类无法拥有前者高度一致性的开拓行为,他们每个人都是相对独立的个体,飞船编队活脱就是一个微缩的人类社会。
这更像是《三体》里的地球,各个纪元的人类有过不同的群众心理,危机纪元初期的狂热,随之而来“大低谷”的降温,后期的自傲,威慑纪元的空虚,威慑后的疯癫,广播纪元的焦躁,掩体纪元的复古,以及永恒不变的自私自利……别的不说,光是社会主流在不同时期多次改变对罗辑的态度,就足够反映人类群体的反复无常了。
而这些不稳定的甚至是丑陋的心理披露,都可以在《太空堡垒卡拉狄加》的逃亡过程中找到影子。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里提出过,群体就是极度缺乏理性的、易受操控的、极端的。
这种“非理性”和“极端”,在《三体》里只是在阐述时代背景或者一些特定历史事件发生时才会展现(例如第一次外星打击误报,许多飞船擅自起飞逃离地球造成上万人死亡)。
在《太空堡垒卡拉狄加》中,这些心态有了更多更直观的描绘,像是中后期出现的“利刃”号执行的就是标准的军人政治,他们对于人形赛昂人的处置态度,就令卡拉狄加号船员难以接受,也引发了更多矛盾。
当然,作为一部追求和取向都趋于光明的美剧,《太空堡垒卡拉狄加》不会一味“黑”人类,更多还是展现出人性里美好的一面。
“弱小和无知,都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式的思考,“前进!前进!不择手段的前进!”式的无畏,“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式的坦然,在这部剧里都有所体现。
不过,略显可惜的是,《太空堡垒卡拉狄加》的故事底色在后期越来越从“科学”向“神学”转变,特别是最后人类与赛昂人之间的关系,使得该剧的主旨都有了一定的颠覆(这点可能会有争议)。
最典型的证据是,残存的人类最终找到的第13个外太空殖民地,正是地球,而某个出身特殊(防剧透)的孩子,也成为了地球人类的先祖。
一部科幻作品最终的论调落点,落在了“宗教”和“宿命”上,或许是一种遗憾吧……从这点来说,《三体Ⅲ:死神永生》的收尾意外地和该剧有了异曲同工的味道。
《三体》在我心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萤火虫》和《太空堡垒卡拉狄加》也是我心目中徜徉“星辰大海”上印象最深的两部美剧,如果您还没有看过,借此机会正式推荐一下。
今后可能会更加关注科幻类作品吧,因为这种“深感自己渺小”的体会实在是太奇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