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兖州城里的卷棚

观兖州 知天下

原兖州城里的卷棚

杜心广

兖州历史上最早的有关卷棚的记载是清康熙版《滋阳县志》卷一记:滋阳县署内有“明嘉靖四十三年,知县李之茂于穿堂两旁添盖卷棚各三间。”1987 年版《兖州县教育志》记:“民国八年(1919),成立图书馆一处,馆址在佛爷庙(今中山西路中段路北)东院,馆长张存猷 ;成立讲演所一处,所址在佛爷庙卷棚内。”

2013 年,笔者有幸得到邹城市政协文史委王明珠副主任赠送的十几幅民间年间的兖州城里老照片,其中一张就是座落在原北门里街后成为兴隆街中段,正对大观门街的丁字路口处的一间卷棚(图 1)。据王明珠主任提供的文字资料记:1940 年,兖州正在日寇占领时期,由于德意日法西斯联盟的原因,日军允许德国人在占领区自由活动。时年德国女摄影家赫达·莫里逊女士来兖州一带拍摄曲阜、邹县、兖州的名胜古建筑。这一幅老照片是作者站在卷棚南面,以兴隆塔为背景往北拍摄的,这座卷棚处在两路的丁字路口处,是一座四柱三梁石、木、瓦结构建筑,重梁起架,八砖登顶,上覆板瓦、简瓦、戗脊上有五脊六兽砖雕。四柱下部为石柱柱础,上部分为木柱,起着防腐作用。四柱与梁之间有透雕雀替,梁柱上可见油漆斑驳痕迹,可知原梁柱上应有彩绘油漆。重梁之间都有榫卯结构木块相连,整座卷棚结构严密,异常坚固可抗风雨侵袭。从当年的街景上来看,街两旁全是坯垒草缮的低矮草房,卷棚一侧有一个戴席荚子的人站立,卷棚里面有一孩童坐在地上,屋山上书写着“仁丹”二字,从中可见日伪统治下的兖州街景多么凄凉。从树木茂盛的景象看,此照片为夏天拍摄。

该街丁字路口东原有一万寿观寺观,因观门高大,这条东西街名为大观门街。据《山东省兖州县地名志》记:兴隆街,……据清康熙十一年版《滋阳县志》记:本街明朝时属“东桥南北长街,”清末民初,曾先后改为北门里街、卷棚街、栅栏门街,1948 年解放后,因东靠兴隆塔,命名为兴隆街。该街曾命名为卷棚街,可见人们对该街上曾有这座卷棚而自豪。

据今年八十九岁的息马地社区老人杜心善先生说:在他小时候时见过城区里还有五座卷棚。一座在白道街路南首丁字路口处;一座在中山西路中段佛爷庙庙门以西,正对佛爷庙街丁字路口处;一座在东桥北街中段路西正对惠民街丁字路口处;一座在老西门里府河北离城墙约 50 米的纸房街南首,大夫街西首的丁字路口处;第五处即老照片中所拍摄之处。

兖州城里几座丁字路口上的卷棚是什么人建,始建年代无考。大约为明清时代屡建屡毁的公益性质的便民建筑,从仅存的兖州唯一的卷棚照片可知,应为清代所建的古建筑风格。旧时,各街道丁字路口上的卷棚大小相差不大,正方形,一面约有五米多长,高约 4 米多,建筑格式基本相同。卷棚之下是人们在街头休闲纳凉,茶余饭后谈古论今的好去处。既可为夏日突降暴雨时的路人避雨,也为夜晚无家可归的乞丐们提供住宿,是古代一种人性化、人文化的公益建筑。

兖州老城区的几座丁字路口上的卷棚,大约毁于 1947 的解放战争时期。当年解放军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围困兖州城数个月,城内粮柴极度紧缺。国民党军负隅顽抗,大肆砍伐树木,拆除许多古庙宇,古建筑砖木加强防御工事,大部分木料作烧材用,卷棚被拆除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妨碍交通。

原清代滋阳县衙门内的六个卷棚,是否与各街口的几个卷棚为同等规格样式无考。总之,清代和民国时期,兖州老城区多个丁字路口上原有的多座卷棚既是供人们遮风挡雨的休闲场所,也曾是古城街巷文化的组成部分,一处古街巷的风景。

—来源:《兖州春秋》年刊第9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