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岁钟南山打破规则逆行而上:说好的不许去武汉,他却偷偷奔赴战场!

“没有特殊的情况,不要去武汉。
钟南山对着镜头掷地有声地说道。
“那您为什么又要去呢?”
“因为特殊情况。
84岁的钟南山,遇到了“特殊的情况”。因为新型冠状病毒的出现,全国上下人心惶惶。
然而,1月18日傍晚,因为买不到当天机票,他匆匆挤上了一列动车,目的地正是武汉!
在餐车的一角,他落座后拿出文件研究。
旅途太长,因为连日来的颠簸,他累得仰头靠在椅背上休息。
大家一眼就认出来,他就是抗击非典英雄钟南山院士。
网络顿时沸腾了。
其中有一条微博被点赞数十万:
年纪小的孩子应该不认识他吧,
2003年,非典时期,“把重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的钟南山。
现在2020年,他84岁了,他去了武汉。
17年前的那个冬天。
2002年的12月22日,一位高烧、咳嗽、呼吸困难的患者,被紧急送往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按照普通肺炎治疗几天之后,患者的病情并没有好转。
反而陆续有超过8个类似病情的患者被送到医院,与患者接触的部分医务人员也出现相似情况。
到了2003年年初,疫情的消息不断传出,“怪病”在民间越传越凶,疾病的蔓延也越来越快。
那时大多数专家认为,这不过是广东每年春节期间常见的普通“流感”,不必大惊小怪。
但观察许久,钟南山提出不同的意见:这种病毒的毒性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不仅来势凶猛,且难以治愈。
2003年1月中旬,他一个人在深夜的研究所周边散步。
焦急、紧张,每一分钟时间的流逝,都在撕扯着他的心。
从医几十年的时间里,他的责任感几乎从没有如此沉重过。
不是为名所累,而是感到:我应该担当!
2003年1月22日,他牵头诸多专家起草了一份《中山市不明原因肺炎调查报告》,这份报告,将多日连续出现的“怪病”,命名为“非典型肺炎”,简称:非典。
而那份报告,也成为了当时研究非典疾病最早、最重要的报告之一。
报告中指出,找到非典病原体,是治疗非典的关键。
2003年2月18日,北京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来消息,在来自广东的死亡病例肺组织标本切片里,发现了典型的衣原体。
当天下午,广东省卫生厅召开紧急会议,对这一报告进行讨论。
轮到钟南山发言时,他却沉默着摇头。
他不同意这一方案,认为非典致病的根本原因不是衣原体,而是一种病毒。
经过一番有理有据的论证,会议最终采纳了钟南山的意见。
结束会议后有朋友悄悄问他:“与官方意见不同,你就不怕判断失误吗?有一点点不妥,都会影响你院士的声誉。”
而钟南山却反驳道:“科学只能实事求是,不能明哲保身,否则受害的将是患者!
到了2003年4月12日,疫情逐渐加重,各种民间谣言四处流传,人心惶惶。
那一天,广东呼吸疾病研究院召开发布会,他认为:摸不清楚状况的人们如果意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疫情将会更加控制不住。
发布会上,他发言结束,有记者站起来追问:“现在的疫情是不是已经得到了控制?”
这本应是一场“谨慎发言”的发布会,但钟南山没忍住,厉声回答道:
现在病原不知道,怎么预防不清楚,怎么治疗也还没有很好的办法,病情还在传染,怎么能说是控制了?
我们顶多叫遏制,不叫控制!连医护人员的防护都还没有到位!
此话一说出口,举国哗然。
但又像黑暗夜里,有人点燃了火把,照出一道亮光,炸开了方向。
那一年,钟南山已经67岁。
没有人知道,这次发布会前一天,他回乡祭祖,在父亲的坟前沉默许久,然后决定在第二天的发布会上,向公众说出肺腑之言。
4月26日,在采访中主持人问到:你关心政治吗?
他几乎脱口而出:我只想搞好自己的业务工作,以及做好防治疾病的工作,这本身就是我们最大的政治。
在纪录片《大家》里,有一幕是钟南山去大学讲课,他对学生提到:医生治的不是病,而是病人。
这句话直到今年,我才领悟过来。
非典时期,许多医护人员不敢接触病患。
钟南山却说了一句:“把重症病人都送到我这里。
病患梁合东回忆起当年的情形:
当时我的病情发展非常快,肺一天比一天白,到最后双肺全白。
原先的医生不敢接触我,我变得十分狂躁,并要求出院。
是钟医生仔细观察了我的口腔和咽喉,并告诉我,我不是最重的。
我才有了活下去的勇气。
治病先治心,是钟南山的医道。
但就在当时,由于工作连轴转,38个小时未曾休息,钟南山得了肺炎。
他根据自己的症状与体征判断自己不是非典后,为了不影响士气,选择了回家治疗。
没有挂吊瓶的地方,便在墙上钉颗钉子。
8天后,肺部阴影消失,他便又赶回医院上班。
“那时候我还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左胸很疼,很虚弱,拿个碗都会往下掉。但一直有个信念,就是不能出事。”
其实他也害怕过,但有更强的信念支撑着。
17年来,钟南山还是那样,专门挑人家不爱听的话说。
在全国人大,他呼吁雾霾检测,说:没有人的健康,再多的GDP都没用!
他质问药监局局长:一年批一万多新药,都是怎么批的?
他一直呼吁PM2.5检测数据全部公开,并直言不讳地告诉大家一句最不爱听的话:PM2.5直接侵入肺中,人体的生理结构决定了对PM2.5没有任何过滤。
在禁烟的问题上,他公开说:相关机构又管卖烟又管控烟,这怎么可能?这完全是对立的事情!
2011年,一个烟草公司的专家因降焦减害当选院士,他又说:
降焦减害,还成为院士,这太荒谬了。
降焦是做出来了,但重要的是,焦油降了,危害并没有减少,所有的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
企业用降焦的噱头作宣传,卖得还更好了!
一句比一句扎心。
非典发生的17年后,武汉再度爆发肺炎疫情。
每天都有新的病例发现,医护人员一个接一个的被感染,当地的专家和官员说:放心,可防可控。
武汉还在举办十万人一起吃饭的“万家宴”,据说是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还上了报纸头版头条。
我看,的确可以上吉尼斯,不过是吉尼斯作死纪录。
直到2020年1月19日,已经84岁的钟南山亲自挂帅上阵。
第二天便老毛病复发,又开始往外放坏消息:病毒有肯定的人传人现象……
17年过去了,这个社会上并没有多出太多个钟南山。
我们能相信的,还是这个老头。
虽然他专门放坏消息,但我们还是喜欢他。
因为,社会需要真话。
有人在朋友圈贴了一段话,评价钟南山和他的工作: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当然,在这次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还有不少奋斗在一线的医护工作者。
病毒无情,疫情就是命令。
假期来临,无数的医护人员主动选择放弃假期,主动请缨上战场,全力奋战在一线。
“不计报酬,无论生死。
上前线,意味着冒险,意味着战斗。
他们可以冒着被感染的风险,放下家人亲友们的担忧,尽职尽责对抗着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捍卫着白衣天使的荣誉。
面对疫情的蔓延,我看到最高坚守达432小时夜以继日地救治病患。
在连续密封8小时,任由汗水滴下,睫毛凝霜也不下火线。
就像一位在前线战斗的医护人员说:“我想,这就是我们身为医护人员不可推卸的职责。毕竟在疫情面前,我们都是战士。
就是这些平凡而又普通的人,在国家和人民有需要的时候,默默付出,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不平凡。
他们是生命的保护神,也是平凡生活中的英雄。
我记得在春晚那天,一位医生的年夜饭刷了屏。
因为外卖停止配送,大年三十团圆夜,武汉同济医院一个科室,只有简单的方便面、蛋黄派和饼干。
他们冲在对抗新型冠性肺炎一线,不分黑夜的坚守,累到连轴转,连口热乎的饭菜都没吃上。
即使年夜饭如此简陋,对他们来说,都已经算是很丰盛的了。
因为是医生,艰难面前,他们不能畏缩,不能退后,不能喊苦。
面对高负荷的工作,以及危险的处境,他们没有抱怨,而是用行动为武汉加油。
他们笑着的,但大家都心疼哭了。
他们说:现在对我们最好的,就是照顾好你们自己。
是的,我们一定要照顾好自己,才能不给医生和医院添麻烦。
没有人天生是英雄,只是因为有人需要,才有人愿意牺牲自己成为英雄。
在武汉中南医院的一间重症隔离病房内,医护团队正在全力抢救肺炎重症患者。
在阖家欢聚的除夕夜里,他们放弃了与家人团圆,毅然守护在病患床前。
在他们眼里,病人和生命永远是第一位,时间不允许他们去顾及自己的安危。
他们也不知道前方等待着自己的究竟是什么,也许是安全,也有可能是被感染。
但医者仁心,病患需要他们,人民需要他们,他们就要冲在最前面。
因为是医生,穿上白大褂开始,就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如果不是责任所需,谁又愿意在危险中抛头露面呢?
他们说:自己最想要新春礼物,就是病情好转病人致以的拜年祝福吧。
他们拼尽全力,不过是为了挽救那些莫不相识的人。
虽然我们不知道这些医生是谁,但我们知道他们是为了谁。
伏契克说:
英雄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决定性关头做了为人类社会的利益所需要的事。
没有英雄,人类的历史将会改写,或许仍旧在蛮荒中苦苦挣扎。
正是这些奋斗在一线的医护工作者,让我们对这场疫情重燃信心,无论现实多么糟糕,他们所在的方向就是希望的方向。
《肖申克的救赎》有一句经典台词:不要忘了,这个世界穿透一切高墙的东西,它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他们无法到达,也接触不到,那就是希望。
什么是英雄?
就是在绝望时刻能够带给人们希望的人。一如当下奋斗在一线的你们。
向全体医护人员致敬。
*

考虑到目前在一线抗击冠状病毒的医护人员正处于攻坚期,身体和心灵均承受着加倍煎熬,青青莲子特别推出
「防疫期公益一对一心理咨询服务」
服务对象:肺炎感染者、一线医护人员、一线政府工作人员,以及以上疫区家属、子女。(我们想竭尽所能对每一次咨询的任何细节负责,而人员实在有限,所以优先选择了最需要支持的人,望您谅解)
参与方式:扫码公众号内回复“2”即可联系工作人员安排。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下,请你养好自己,保持精力,我们从未败给过病毒!
武汉封城,湖北多地告急:不能像医护人员一样冲前线,那就尽量别添乱!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全国肆虐致封城:中国人坏就坏在一张嘴上!
新春快乐:愿疾病远离,健康平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