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 | 探究玉米倒伏情况,如何从根源解决倒伏?

黑龙江省是实现中国人把饭碗捧在自己手里的一块压舱石。2011年,全省粮食总产量突破1114.1亿斤,成为全国产粮第一大省。

而绥化市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地处松嫩平原腹地,土地肥沃,平均无霜期140天,是传统的玉米、水稻、大豆种植区。其粮食产量占全省的四分之一,商品粮约占全省三分之一。

但由于近几年连续遭受不同程度的极端天气影响,致使南部地区种植的玉米出现大面积严重倒伏。

特别是一些土地流转费用较高地区,一但出现倒伏产量和品质都会下降,出售时也会被压低价格,如果无法进行机械收割,大量的人力投入和人工开支也将预示着收入减少甚至亏损。所以农民也戏称种地是“高危行业”。

我们首次针对绥化市的玉米倒伏情况进行了一次大规模调查,寻找玉米容易倒伏的原因,并得出了相关结论。

黑龙江省绥化市玉米倒伏情况调查

一是平原地区人口多,人均耕地少。年轻人多外出务工创业,剩余人群总体呈现老龄化,对农业技术的掌握还停留在上个世纪,知识十分匮乏。有的农民不了解品种特性,随意加大种植密度,造成徒长,后期穗位过高,在风雨中容易倒伏。

二是很少使用化控药物进行株高干预,询问当地农民得知,绝大多数农民不了解怎样进行药物化控,这方面知识仍然是盲区。有些农民曾经也做过尝试,但因为操作不当而导致庄稼减产,很多人因此谈之色变,误认为化控药物会导致减产。

当地人均耕地面积普遍为2至3亩,而且还很分散,在第一轮土地承包时基本就是不同地力的地块每户都能分到“一小条儿”,象征着“不偏不向”。现阶段农户对分散土地再整合兴趣也不高,总有一种自认为某某地块地力好的情怀,但现在已经进入机械作业时代,土地零散就会有很多的不便利因素存在。尤其是自走式喷施机械或者无人机等田间作业设备保有量不大,农户使用几乎都要依靠租借,在这些零散的分布区域上,机械并不能发挥最大效率,从上一块地开往下一块地的途中会占用很多时间,田间作业和转换场地的时间几乎相同,致使作业效率低下。而每年化控最佳窗口期往往只有几天时间,大部分土地都会错过这个过程。

三是化肥的使用量逐年在增加,很多分散经营的农户仍然把化肥当做高产的法宝。使用量由九十年代的70至80斤/亩到两千年以后的100至150斤/亩。并且对化肥的选择只是根据“经验”。尽管大部分地区都有土壤检测的机构,真正去检验的农户极少。有些化肥前期释放过快猛长杆,后期肥力不足,空杆早衰,造成倒伏。

这样随意使用化肥对于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是个瓶颈,短时间增产或维持现状可以,未来高产优质无法保证。大量的化肥被投入到土地中而得不到有效利用,也造成土壤板结的加剧,根系生长受阻,抓地力不够也造成一定的倒伏风险。

结论

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社会主义新农民,看来要想保持住黑龙江省的粮食产量,要针对农民所缺乏的相关农业生产知识进行相应培训,让他们成为掌握新知识的新农民。

作者:通讯员 张兆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