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茹氏家族姓氏源流
茹氏是比较常用姓氏之一,但其来源史籍记载简略,以至于连乾隆年间进士茹敦和在被清代学者钱大昕问及自己姓氏来源时,都回答不上来[(清)钱大昕著:十驾斋养新录,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325页。]。茹氏起源是“柔然与中华茹姓文化研讨会”的重要研讨议题之一,本人不揣简陋就这一问题做些简单的梳理。
从文献记载来看,茹氏主要有以下四个来源:
一、鲜卑族普陋茹氏所改
鲜卑族是中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五世纪中拓跋部统一北方,建立北朝王朝。太和十八年(494),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并推行易汉服、说汉语、改汉姓、改籍贯、与汉族通婚等一系列汉化政策,加强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
在改汉姓方面,孝文帝下令将鲜卑姓氏改为汉族娃氏,他率先将自己的姓氏改为元氏,其他代北复姓纷纷改为汉姓。《资治通签》载,太和二十一(496)春正月,魏孝文帝下昭曰:“北人谓士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于是始改拔拔氏为长孙氏,达奚氏为奚氏,乙旃氏为叔孙氏,丘穆陵氏为穆氏,步六孤氏为陆氏,贺赖氏为贺氏,独孤氏为刘氏,贺楼氏为楼氏,勿忸于氏为于氏,尉迟氏为尉氏,其余所改不可胜纪。”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在这次汉姓运动中,有118个鲜卑族姓氏改成了汉族姓氏,其中普陋茹氏汉姓为茹氏:“神元皇帝时,余部诸姓内入者…...普陋茹氏后改为茹氏。"
二、柔然改汉姓为茹氏
柔然,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亦称蠕蠕、芮芮、茹茹、蝚蠕等。柔然名号始于其首领车鹿会的自称,而蠕蠕之名则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对柔然侮辱性的称呼。《魏书·蠕蠕传》载:柔然始祖木骨闾死后,“子车鹿会雄健,始有部众,自号柔然”.后来魏太武帝拓跋煮,“以其无知,状类于蛊,故改其号为蠕蠕”。南朝史书,如《宋书》《齐书》《梁书》一律称为芮芮。,北魏后期柔然以“茹茹”作为自称或姓氏,《北齐书》《周书》《隋书》一般通称茹茹。北朝以及隋朝墓志,如《元恭墓志》《闾伯昇墓志》《闾炫墓志》《郁久闾伏仁专志》等亦作茹茹。
关于柔然族的族属问题,历来有多种说法,有说是匈奴别种的,如,《宋书·索虏列传附芮芮》云:“芮芮一号大檀,又号檀檀,亦匈奴别种。”《梁书·诸夷列传·芮芮》云:“芮芮国,盖匈奴别种。魏晋世,匈奴分为数百千部,各有名号,芮芮其一部也。
三、琳羯族有茹氏
靺鞨是中国古代东北的一个民族,先世可追溯到南周时的肃慎和战国时的挹娄。北魏时,挹娄改称勿吉。隋唐之际,勿吉又称靺鞨,拥有粟末、白山、伯咄、安车骨、号室、拂涅、黑水等七大部落。七世纪末,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统一各部落,建立了政权。后来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加授渤海都督府都督。从此,粟末靺鞨建立的政权,就以渤海为号。渤海国与唐朝关系十分密切,他们把士特产人参、貂皮以及马、铜等输入内陆,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他们派人到长安学习,带回许多汉文书籍。
在中原文化的熏陶下,原来只称名而不称姓的靺鞨人开始使用姓氏。《新唐书·渤海传》载:“渤海,本粟末靺鞨附高丽者,姓大氏。”就是说渤海靺鞨首领部落姓“大氏”。
四、为如氏所改
茹氏还有一个来源就是由如氏所改。这一观点最早出现在北周茹洪墓志中。墓志称:“公讳洪,字义宽,雁门人也。昔数合声和,代水德木,以宣母弟建桓于郑,公子之孙,礼氏王父,藏志脱祸,因加草为茹族焉。”铭文曰:“母弟蕃屏,溱洧作封,王父之字,茹为小宗。”[王其祎、周晓薇编著:隋代墓志铭汇考1,线装书局2007年版,第20,21页。]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周宣王同母弟友被封于郑(今陕西华县),建立郑国,是为郑桓公。郑桓公听从史伯建议,又将国都迁至溱洧之间的新郑(今属河南),成为春秋强国之一。根据先秦命氏的“凡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之子不可复言公孙,则以王父字为氏”[(宋)郑樵撰:王树民点校通志二十略,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4页。]的定制,有郑国公孙以王父之字“如”作为自己的姓氏,因有如氏。后来如氏子孙为了避祸,同时又不忘祖根,便在“如”字之上加草字头姓了“茹"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