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是“小动作”的草书,获全国书法展最高奖,细看谬字太多

草书是最能表达情感的一种书体,所以在快节奏的当代,受到很多书法家的喜爱。在全国书法大展上,投稿量最大的往往就是行草书作品。在中国书协主办的系列展览中,也有专门的草书展,所展作品更是精彩纷呈。

大图模式在全国第三届草书作品展上,甘肃通渭书法家崔双胜曾获得最高奖——优秀奖。崔双胜获奖的草书作品是一件摘录黄庭坚书论的中堂,尺幅比较大,字写得也很潇洒,展现出较高的草书掌控能力。大图模式能够看出,崔双胜在创作的时候速度是比较快的,而这种快是书法动感的主要来源。既然是草书,那就要有草情、草意,自然与写楷书、隶书、篆书等静态书体不同。这样一幅激昂、激越的作品,在展厅中是很能打动人的。可以说崔双胜的作品首要赢在气势上。细细琢磨,崔双胜获奖的这件草书中堂,长处是在其章法安排,胜处是在其墨色变化,当然也存在不足之处,就是其草书字法问题较多。

大图模式崔双胜的草书创作属于古代经典与流行时风杂糅的类型。他的草书基本面木来自于王铎,在笔法中又融入了孙过庭、二王以及阁帖的成分,尤其是还吸收了很多当代书法展览上流行的写法,比如强烈的虚实对比、轻巧灵动的笔法等,这已经不是地道的王铎书法了。一个成熟的书法家的作品,不应该是以一帖一家的面目,而是要有融合的能力,“化千家好为一家新”。当代书法家在这一方面基本都没问题,崔双胜的书法就给我们展现了他融会贯通的能力。应该说,吸引到评委眼球的,恰恰是他书法中对当代的关注,这是其聪明的地方,却也是不足的地方。

大图模式说是其聪明的地方,是因为有了现代的书写观念,笔法更加丰富,能够以古法写新意。其不足的地方,就是因为太追求写意,忽视了字法的准确。崔双胜的草书用笔,使用了大量的侧锋。侧锋固然可以增加书法的率意、洒脱,但对线条质量是有所伤害的。于是,崔双胜的草书线条就给人一种漂浮、零碎之感,严重影响了草书应该有的力度感。同时,崔双胜因为追求笔法的变化,有些字会显得过于刻意,比如有一个字撇画用侧锋横向一抹,而捺画却又全用中锋,对比之下显得很是突兀。

大图模式崔双胜善于运用线条的长短来调节章法、节奏,在大部分短促的线条下,突然出现的长线条让人眼前一亮。但是,他笔下的长线条往往使用枯笔,给人以断笔的感觉的错觉,直接影响了字形的准确性,视觉上也缺乏美感。崔双胜在书写时,用笔的小动作太多,起笔全是细碎的切入,即便是在行笔的过程中,也要扭上几下。古人对这样的线条有个形象的比喻,叫“春蚓秋蛇”,扭得多了、抖得过了,就显得刻意了。用笔是靠动作来表现的,但并不是动作越多用笔技巧越厉害,真正的高手会将动作隐藏在线条内,这样的书法才更圆融,更耐人寻味。

大图模式与用笔相比,作者的结字问题相对更大一些。用笔相对依赖才情,而结字则是才情加功力才能解决的问题。在崔双胜的作品中,首行的“世”字,末横与上半部分距离过远,字显得松散;“三家”的“三”字末横与上两横距离也过远,且下横与“家”字连笔,容易引起误读;第二行“杨”字右半部分横折钩过短,显得局促畏缩;

大图模式第三行“当”字的下半部分右折松散生硬,全无草书圆转之意,中间的交叉也太靠下,整个字给人以拦腰截断的视觉印象;“军”字的下横右边未出头,当是错字;第四行“序”字的竖钩偏右,上边的横钩也太僵直,字形丑陋;第四行首字“右”的撇画过短,容易误作“古”字;第五行“家”字中间的弧钩起钩处过弱,两边笔画过重,主笔次笔颠倒,等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