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作家】唐焱/父亲的酒杯 2024-06-18 18:19:36 父亲的酒杯 作者:唐焱 多年以后的今天,我才想到要送父亲一套像样的酒杯 。 ——题记 父亲一生有两个爱好:读书和喝酒。关于父亲的记忆,我最深的儿时印象之一就是他和亲友或乡邻共饮的场景:众人围坐,父亲一面交待母亲备些炒黄豆、炒瓜子或油炸红薯片之类的“土果子”,一面从深酱色的酒坛里酌满满一大杯从老熟的酒作坊买来的谷酒,双手端给其中的年长者,笑眯眯地说:“这酒是新谷酿的,接的二锅头,大伙儿尝尝,看看这酒性子如何。”于是,酒杯就从首饮者那里出发,在人群中一巡又一巡地顺时针“环游”:每一个人双手接过酒杯,轻轻抿嘴小饮一口,之后用大拇指在啜饮的杯沿处抹一下,再双手奉上,传送给下一位饮酒人,最后传到父亲手中。如此循环往复,直至酒杯见底。过去,在农村,很少有谁备专用的酒杯,除了酒席上的“牛眼酒盅”(一种圆形小酒杯,大如牛眼,我们乡下就以形而称之),平时饮酒,待客也好,聚众也好,自饮也好,都不过是取一个茶杯临时充用。粗而笨的陶碗,浅而较薄的茶盅,大而深的搪瓷缸子,因需而取用,饮完酒后,自然又恢复其本来的用途。但是,在那个年代,父亲却很奢侈地拥有两个专用的酒杯——一个白底印花、约可盛酒半斤的茶杯和一个军绿色的可盛酒一斤以上的大搪瓷缸子。前者是四季常用的饮酒杯,后者的用途则有三个:一是以此激发酒兴——每逢聚众而饮,父亲便拿出搪瓷缸子,说:“今天来的都是真喝酒的,先说好,喝几缸子为好?”众人一般也不施虚礼,年轻后生,更会趁势说些一醉方休的豪言壮语,于是,酒未开饮,兴致便已勃发了,对于喜欢饮酒的人来说,这种氛围是颇有趣味的。然而,父亲最令我佩服的是终生豪情与理性并存,他是好饮而不“滥酒”(平江方言,指饮酒成瘾而不知节制)的人。故此,搪瓷杯的第二大用途便是限量。每每饮到中途,父亲会依据大家的状态和已经饮尽的酒量而推知下半场的饮酒限量,并及时“封坛”(平江方言,指不再从酒坛中舀酒备饮),以防有谁痛饮大醉。由于父亲善于把控,在他几十年的饮酒生涯里,很少见谁在我家饮酒醉倒而误事,这种量力而饮的风格,不仅为父亲赢得了“饮酒圈”里的好口碑,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的儿女们,至今,我们姐弟几个,差不多都继承了父亲豪情与理性并存的处事风格。搪瓷杯的第三个功用是煮酒。这是小时候的我最喜欢看的一个“热闹”(平江方言,指热烈的、有趣的场景)。冬天里,亲朋围炉而坐,父亲是必要邀人饮酒的,尤其是过年时节。碳火红炉,兴之所至,父亲将酒盛在搪瓷杯里,又向母亲“讨”一勺子白砂糖或冰糖倒入其中,然后将酒杯“坐”在碳火上;慢慢地,酒杯里开始冒出大小不一的泡泡,随后热气升腾,满屋子酒香飘散,让人跃跃欲饮。因为逢年节,家里多半已有较平时更丰盛的下酒物,好客的父亲,必要“逼”着母亲一样样全搬出来;如果是冬夜,就还要煮一碗两碗风干的萝卜和油豆腐之类的下酒菜。一切准备就绪后,父亲就将搪瓷缸里的热酒倒入那个白底印花的茶杯,又往搪瓷杯里掺入冷酒继续煮,同时开始与亲友畅饮。大家传杯共饮,话些家常。这时候,父亲就会把着酒杯不无得意地说:“我这个酒杯子用得久,经的人手多,手印子都不晓得有几重,不装酒都有酒香呢!将来我要带到土窟里去(平江方言,意为做陪葬品)的!”我那个时候小,只晓得在边上蹭点吃食,对于父亲融在酒杯里的情味,是丝毫不能体会的。然而,母亲有时候是不赞同父亲这么“霸占”两个酒杯的。特别是冇时冇节的日子,有谁来了,哪怕人家是来找他借钱借粮,只要酒坛没有干,父亲就必要酌酒与人,一杯酒,几句话,可以消磨半天光阴。这让母亲很生气,等客人一走,就扬言要“没收”父亲的酒杯。父亲不生气,但也不妥协。他通常的策略是立马将酒杯攥在手里,开始笑着跟母亲讲他的“酒经”: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饮。你们不喝酒的人不知道,酒是命里注定要给别人喝才有味的。再说,他家底薄,平日就打点零酒喝喝,我屋里现成有酒,请他喝一杯,不过是我自己少喝点的事,有什么要紧呢?何况,今天我不“藐失”(平江方言,指有好东西不拿出来与人分享)人家,明天他屋里有酒还能“藐失”我?酒是小事,讲的是一个人情呢!你看我又不是不要尺的人,几时喝酒耽搁了正事呢?……”经父亲这么一番理论,母亲的气也就消了不少,只说:“好好的一个茶杯非要让你占着,当命样的!以后死了,要丫头们“扎”(平江方言,指用纸仿造生前的用品给亡者)一盘酒杯化在你坟前!”父亲忙顺势收好酒杯,说:“以后的事以后再说吧!我这个酒杯子,这一世只怕是不能少的!太白斗酒诗百篇。男人家,交朋结友,理事应对,好多文章装在酒杯里呢!”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父亲开始在家里开酒坊酿谷酒,从此来我家喝酒的人几乎从不间断,父亲的酒杯由此更一日不得空闲,于是他决定再添几个酒杯。那时候农村经济条件渐渐好转,供销社卖的锅碗瓢盆也日渐丰富,有了专门的酒杯出售。父亲欢喜得很,征得母亲同意后,一口气买回四个二两装的玻璃酒杯,这在当时的农家,算得上是一个大手笔。自此,白底印花的茶杯就被搁置在碗柜里,只到冬天喝热酒的时候才被取用。有了四个酒杯,聚饮的时候就不再“巡回”传杯把盏了,父亲开启了新的聚饮模式——或各人分杯举酒同饮,或邻座两人共杯交替而饮。因为自家开酒坊,饮酒自然也就不再限于有亲朋来的日子。记得当时请了两个酿酒师傅,是母亲的远房亲戚,辈分长父亲一“派”,年龄则与父亲相当。共同的嗜好使他们很愉快地达成共识:每餐饭前共饮,各自一杯,酒二两。父亲历来是不舍得薄待人的,酿酒自售,生意也还不错,手头由是比较活泛,加之母亲勤劳能干,所以餐桌上就常有两样佳肴:一样酒炒的精瘦肉,一样下酒的猪头肉。接着,父亲又极力怂恿母亲也喝一点点,理由是少量饮酒好处多多:通经活络,驱寒散湿,安眠解乏……。母亲经不住父亲的循循善诱,农事不多时,也喝上两口。这样子,四个酒杯便都各尽其用了。父亲一向主张“人尽其能、物尽其用”,于是有点文墨的他又很开心地在四个酒杯的杯底各镌刻了一个字作记号,写的是“春”“花”“秋”“月”,他把“春”“秋”分给两位酿酒师傅,把“花”给了母亲,自己留着“月”。他说,“月”是和“酒”最亲近的,李白的诗里,有酒就有月,“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当时已是小学快毕业的我在旁边听着,似懂非懂。这种美酒相伴的日子过了几年。后来,由于赊账太多,乡里乡亲的,父亲又抹不开面子去讨账,用母亲的话说,“出的是铁硬钉嘣的现钱,进的是几本赊账簿子”;加之有那么两三个好酒的闲人,常常沽酒半斤,总要蹭喝二两三两,蹭吃午饭,父亲不但不恼人家,且几乎每次还要挽留,久而久之,母亲终于厌烦了父亲的好客,无论如何也要关张了。父亲似乎也明白自己的短处,无可奈何接受了母亲的“调排”,只是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说:“自个儿不酿酒了,我这几个上好的酒杯子以后只怕要落灰尘咯!”好在母亲是通达的,自始至终,哪怕是在我们姐弟都集中读大学、中学的那几年,父亲的酒坛从来没有干过,他担心的“酒杯子落灰尘”的事情,也从来没有发生。凡到我家来的亲朋,也一如既往地享受着父亲邀约共饮的美好时光。时光如水。儿女们渐渐一一长大,父亲的酒杯就更加频繁地端在亲朋好友邻里乡人的手中了,杯中也慢慢有了“杏花村”、“汾酒”、“酒鬼酒”等瓶装白酒。这些酒,大半是我的两个小姨妈和我们姐弟买的。姨妈们待字闺中时,外公年纪大了,家中困难,几乎都是父亲撑着;她们出嫁后,感念父亲的“抱大”(平江方言,指在大家庭中有担当),逢年过节,必要专程送一瓶两瓶酒来。父亲特别爱炫耀,每次将酒分享时,都要一一介绍这酒是哪个送的,要说说这酒的度数、味道,如果赶巧酒名有来历,还要即兴发挥,比如讲讲“牧童遥指杏花村”,讲讲杜牧此诗民间留传的不同版本。当然,也少不了要讲他的老酒杯。有时候,酒喝完了,父亲意犹未尽,但鉴于母亲的一再提醒,已不再像青壮年时候那样,“一杯一杯复一杯”了;只将酒杯握在手中把玩摩挲,当年刻在杯底的“春”“花”“秋”“月”已渐渐模糊而几至漫灭,父亲便说:“酒里乾坤大,杯中日月长。一个酒杯,载着好多人和事呢!”然而,那时的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身强力壮的父亲将会老去。直到有一天,母亲跟我们说:“以后不要给你爸买酒了!”父亲在旁边听着,怏怏地,心有不甘的样子。原来,父亲得了前列腺炎,常常一夜要起来小解几次,蹲在厕所里很久很久解不出小便来。但是,为了不让儿女担心,父亲只在乡村医务室诊治,并嘱咐母亲:不要告诉孩子。我连忙打电话向做医生的朋友咨询,得到的答复是:最好禁酒。我心里一阵难过。但是,我必须站在母亲一边。我说:“爸,酒真不能喝了!”父亲讪笑着,说:“不喝啦!不喝啦!听你们的。唉!主家不饮客不尝,我就担心,我不喝酒了,万一爱喝酒的亲戚朋友到屋里来了,还喝得起兴不?我那几个酒杯子莫不是要落灰尘了?”“别人喝不喝是别人的事,酒杯子落灰尘就落灰尘算哒。”母亲这回不肯让步。我们姐弟在旁边,一边帮腔,一边打圆场:“爸,身体要紧。酒杯子让娘好好收着,等你以后能喝了再喝。”父亲连连说了几个“好”。伴了他几十年的酒杯就这样被母亲成功收缴。然而,打针吃药一两年,父亲的前列腺炎并没有治好,后来还动了一次手术,父亲的酒杯,看来是必然要与他诀别了。为了不让酒杯在碗柜里日渐寂寞甚至被人遗忘,只要来了喝点酒的亲朋邻里,父亲都要给人斟上一杯半杯,虽然再不能陪人共饮了,但就算一旁看着别人喝,听着别人夸赞他的酒好(这些年,家里的酒已由过去的谷酒变成了自己浸泡的药酒,口感自然也更醇厚),说道说道端过他这酒杯多少多少年,父亲也便有了无限的满足和快意。今年暑假,父亲的两个外孙女——我家的和妹妹家的女儿都考上了大学,好胜的父亲开心得四处传扬,并坚持要我们请他喝践行酒,因为他给每个孙女准备了一万元的红包,他要亲自奖励她们。八月下旬,我们备了几桌家宴,请父亲坐了上座。席上备了瓶装的白酒、红酒、啤酒和农村酒坊里的谷酒,我说:“爸,您喝一点点吧?这白酒是绵柔型的,度数也不高。”父亲端详着酒瓶子,摆了摆手,说:“我还是喝饮料就好!”席间杯盏交错,众宾喧哗,父亲静静地看着……我突然想起小时候,父亲常常问我们姐妹几个:“以后爸爸老了,你们谁会给我买酒呢?”我们都说:“我会买!”“我会买!”“我也会买!”父亲就笑得眯起眼睛,说:“那爸爸只怕会醉成一坨泥咯!到时候,就怕酒坛子酒杯子都不够用呢,怎么办?”我们又纷纷表示:长大以后给爸爸买更大的酒坛,更多的酒杯。可是,我们一直都没有给父亲买过酒杯。除了买点酒,买点衣服鞋子,我们,尤其是我,多数的时候,给的只有一样东西:钱。而这些钱,有一大部分,又被父亲母亲转手以各种方式给了我们的儿女……我看着父亲赏看别人把盏的目光,如鲠在喉。前几天,我在文学平台上读到了余少华老师的《父亲的月亮》,这是一首关于父亲的宏大厚重的史诗,那一句“月光长照金樽里”是多么熟悉!我将余老师的长诗一读再读,泪雨滂沱。止住泪后,我跟我家先生打电话:“我要给我爸买酒。茅台,五粮液,或1573。”电话那头的先生说:“爸不是不能喝酒了吗?”“不,我要买。我爸喝了几十年的酒,真正的好酒就没喝过。我要给他买点好酒,买一套像样的酒杯,让他每次喝一点点一点点。”说着说着,我又泪流满面。泪光中,我又看到了父亲的酒杯……作者简介唐焱,岳阳市一中老师。图片:网络 赞 (0) 相关推荐 瓦房沟的记忆<1> 写 在 前 面 的 话 1990年508厂从瓦房沟迁至南阳市,旧址移交解放军某部.本文仅从几十年后的模糊记忆中记述当年瓦房沟的俊貌,工厂的英姿,从八小时之外.工作之隙的生活琐事里回忆三线职工的艰苦生活 ... 【洞庭作家】唐焱/父亲和他的李太白 父亲和他的李太白 作者:唐焱 父亲是个地道的农民,却有一个与身份不那么"和谐"的喜好:读书. 父亲那个年代,人们热衷诵读的是毛泽东诗词,父亲当然也能背诵.诸如<沁园春 长沙 ... 【洞庭作家】张维忠/父亲的渔网 父亲的渔网 怀念我的父亲 作者:张维忠 老家的偏屋墙上挂着父亲在世时用过的几种渔网,静静的,布满了灰尘. 老家在洞庭湖平原,水系较多,各种小河.塘坝里蕴藏着丰富的鱼类资源,年少时常常跟随父亲去网鱼. ... 【洞庭作家】唐焱/美妞,生日快乐 美妞,生日快乐 作者:唐焱 首先要感谢你这个漂亮的小天使十八年前降临人间时没有看中那些好看多金有才华的阿姨,而是选择了平凡的我来做你的妈妈.感谢你十八年的成长带给妈妈的快乐和成长--是你让我拥有了&q ... 【洞庭作家】柳阿芳/给父亲的一封信 "党在我心中"特刊征稿启事 给父亲的一封信 作者:柳阿芳 亲爱的父亲: 您好!这是女儿出生三十多年来第一次给您写信.您是我最熟悉.最亲.最爱的人,有很多话不好意思当面向您表达,今借 ... 【洞庭作家】何贵/父亲的“座驾” "党在我心中"特刊征稿启事 父亲的"座驾" 作者:何贵 说到座驾,古人一般说坐骑.古人所说的坐骑,除了作为代步的工具外,更多的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而父亲的座驾,主 ... 【洞庭作家】唐丽华/春行洞庭 春行洞庭 作者:唐丽华 巴陵春早,随处走走便知道. 大年初二,春光明媚,正好户外走走,便陪九旬老妈妈到洞庭湖边汴河街游春了. 暖风熏得游人醉,最先让人感知春天的是这吹面不寒杨柳风了!立春虽不过几天,但 ... 【洞庭作家】张逸云/父亲的河流 父亲的河流 作者:张逸云 父亲回老家清水河的想法,从一开始就没有改变.上个月初,一场大病,把这位93岁高龄抗战老兵的生命,推到了死亡边缘.夜半时分,他奇迹般挺过来了,声音微弱说:"老四,送我 ... 【洞庭作家】方良/定制敲门砖《漂在南国十八年》之三 "党在我心中"特刊征稿启事 定制敲门砖<漂在南国十八年>之三 作者:方良 乡谚云,相见易得好,久住难为人.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在华生居住一年零三个月了.我没有工作 ... 【洞庭作家】谭湘岳/永远的张谷英 "党在我心中"特刊征稿启事 书 评 永远的张谷英 <大屋之魂>读书随笔 作者:谭湘岳 以人名著称的特大型民居古村落张谷英大屋,坐落于岳阳东乡的渭洞山区,距今有600余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