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保国寺:“千年古建,江南一绝”
宁波保国寺大殿,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为浙江省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
保国寺位于宁波江北区洪塘镇北的灵山山腹中,距市区15公里。在灵山、马鞍山之间的山坳中,古木掩映,保国寺在此屹立千年。作为浙东名刹,保国寺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科学艺术价值,也是欣赏自然胜景的绝佳之地。
进门后先沿着石块路面的斜坡上去,不久后就是台阶了。沿途经过仙人桥、揽翠亭和灵龙泉 ,再左转见到“同登解脱门”,就到了真正的保国寺山门前。
“聚龙隐溪亭”
登上中途的“叠锦台”
内山门,即原保国寺的山门
“东来第一山”
东首经幢,建于唐开成四年
西首经幢,建于唐大中八年
进了保国寺山门,是天王殿
“山岙藏得古招提,宫殿岿然结构奇”
“升斗昂栱人巧极,祥符千载永留名”
保国寺大殿“鸟不栖,虫不入,蜘蛛不结网、梁上无灰尘”成千古之谜
“一碧涵空”
在建筑学上,保国寺的地位甚至不亚于北京故宫。但在当地百姓眼中,它还有更为神奇之处,那就是以大殿木结构为主的建筑里,虽然历经了千年,殿宇的木质柱梁却总是不腐不裂不蛀。在别的古寺中经常能见到的鸟窝、灰尘、蜘蛛网,在这里却很难见到,甚至因此成为了一个千古之谜。
钟楼和鼓楼
1954年8月,三个正处于暑期实习的学生偶然发现了这个我国乃至世界罕见的榫卯木结构和穹顶建筑,1961年,保国寺被定为第一批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单位。
保国寺精华之所在——大雄宝殿
保国寺的历史价值及其不解之谜,主要还在于其独特的建筑构造上。郭黛姮说,保国寺是典型的宋代木结构建筑,在宋代出版的我国最早的建筑学规范性书籍《营造法式》里,就借鉴了很多保国寺的建造经验,正是因为其独特构造,才能使其在多雨潮湿、台风频繁的江南能够完整地保存至今。
保国寺大殿呈一个纵向的长方形,整个大殿显得既长且空,全部结构不用一枚铁钉,全凭精巧的榫卯使斗拱层层相衔,就将建筑物的各个构件牢固地结合在了一起,承托起整个殿堂屋顶50余吨的重量。
另外,保国寺大殿外表看起来像是没有大梁支撑的,其实它是在前槽天花板上,巧妙地安排了三个与整体结构有机衔接的镂空藻井,用天花板和藻井遮住了大殿的梁架,因在下面不容易看到,故被称为“无梁殿”,这种做法可能也让鸟雀少了些栖息之所。
1975年,人们在维修保国寺大殿时,意外地从换下来的梁柱中发现梁柱的木材有一股刺激性的香味。经化验证明,该木材叫“黄桧”,它含有一种飞禽、昆虫不愿闻的芳香油。他们把一只蜘蛛放在大殿的梁上,不久,蜘蛛就昏迷过去了。后来,又有很多人刻意将蜘蛛放进殿堂,可没多久,这些蜘蛛照样跑得无影无踪了,殿堂里也始终没见过有蜘蛛网。正因为如此,有专家称黄桧木特殊的气味既能避免被虫蛀,也能让蜘蛛等远远逃开,甚至可能让飞鸟也不愿意接近。
大殿顶上错落有致的斗拱结构里,形成了一个个姿态不同的“风道”。外面的空气一进入大殿,通过这些“风道”在大殿内产生了回旋气流,称之为“旋风”。旋风在大殿内不停地回荡,自然使梁上不容易结存灰尘。而且,这种“旋风”可能产生一种声波,使飞鸟不敢接近。
一位学建筑出身的学者把整个大殿里里外外仔仔细细看了一遍之后,得出了一个全新结论:这个大殿其实是个“歪殿”。
他认为,这个大殿整个是向东北方向倾斜,但东北方有山,因此也算歪着靠在山上,只是因为倾斜角度不大,让人走进大殿后很难感觉得出来。在殿后,隐藏有依山而斜撑殿身的四根木柱,正是这四根斜着支撑的木柱子才使整个殿得以千年巍然不动:由于倾斜,整个结构向东北方向挤压,在自重力的作用下,这反而形成自锁受力,相比于仅是垂直受力状态更加牢固。
正是因为大殿的倾斜,再加上其框架、斗拱、藻井等结构复杂,鸟很难在上面筑巢,鸟蛋容易滚下来,幼鸟也容易摔落,所以即便是千年古刹也很难见到飞鸟。同时,这一种倾斜也让灰尘难以久留,因为殿内南北纵深很长,穿堂风效应明显,所以只要有风就容易把灰尘吹走。至于虫子少,则可能和木质为黄桧相关,散发的香气使虫子难以接近,还可能与斗拱层层而上形成螺旋效应气流有关。如果人把耳朵贴于柱子,确实也能听到如海螺形状镂空的木藻井里不绝于耳的细啸声,虽然很微弱但这对于飞虫已经足够了。没有飞虫,蜘蛛似乎也没有必要在这里结网了,况且它也真的可能受不了黄桧木的味。
殿内,每一处建筑构件都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在建筑学上,保国寺的地位较高。
走上两侧钟楼、鼓楼,游览了观音堂和藏经楼,在高低错落的回廊转阶慢慢游赏,在繁花绿树中缓缓走过。
古刹如同一片深幽的园林,嘈杂在这里成了低语,喧闹这里成了赞叹,灼热的太阳在远处,我们在清凉处。
2013年,这座重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的古建筑群迎来了它的千岁生日。我们期待,在持续的保护与研究中,这座承载着历史、智慧、文化的古建筑群能够迎来下一个千年。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