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从恩高直通名校

高考后,志愿填报至关重要。

选大学,选专业,谁最有发言权?

老师,专家,父母,可能都不如学长学姐介绍得细致全面。

今日,收心斋收集了全国各地大学的恩高人交流群,以便应届生填报志愿前咨询,欢迎大家多多转发,造福新生

01

2019届恩高人咨询群

欢迎2019届学弟学妹挑选大学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01

戴建业教授致毕业生:故乡无此好湖山

戴建业,抖音最火教授,博导,华中师范大学古代文学学科组长、学术带头人。

在这个急速发展的时代,我国东西南北,城市乡村,经济文化的发展极不平衡,虽然同属一个中国,虽然同处一个世纪,但不同地方的社会发展水平,完全属于不同的历史阶段: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现代化、后现代。

有些地方乘上了高速列车,有些地方的人可能还没有自行车;有些地方的人在用互联网,有些地方的人还不能识字;学府精英在探讨“解构”,中小城镇的人还没有听说过“结构”……

眼下,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城市,往往代表着不同的文明层次,因而,它们虽然在空间上是“共时”的,而在时间上却是“历时”的

一个知识青年从一个城市搬到另一个城市,可能同时就是从一个时代进入另一个时代:他们“在不同空间之中迁徙”,也就意味着他们“在不同时代之间穿梭”。

选择不同的城市

就是选择不同的人文环境
就是选择不同的文明层次
就是选择不同的生活格调

可能是我的家乡太落后,我一直鼓励青年人一定要到大都市里去闯荡,一定要背起行囊去看看“外乡的风景”。我总是对自己的博士硕士说,在一个小县城即使干成第一名,也不过是个土秀才,到大都市里混出来了,才能真正弄出点“响动”。

有一次在一个大学讲演时,我动情地告诫青年朋友说:外面的天地真大——“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外面的世界更美——“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我不太赞同郑板桥“难得糊涂”的鬼话——许多人一直是糊里糊涂地了此一生,最后一生也就一塌糊涂,什么时候我们清醒过呢?

我也不认同“知足常乐”的人生哲学——就是因为太“知足”了,我们身上才有这么多暮气,才有这么多惰性;

我更不喜欢“平安是福”的呓语——如果你不敢冒险,哪个地方都有危险,出门还可能被气车压死哩。

我小时那些喜欢稳定生活的伙伴,很早就在家乡娶妻生子。老实说,他们一生从来没有恋爱过,所以也就无所谓“失恋”;他们一生从来没有奋斗过,所以也就无所谓“失败”;他们一生从来没有梦想过,所以也就无所谓“幻灭”。

刚步入三十岁左右的时候,他们虽然看上去血气方刚,但在心理上已经完完全全“老”了;到五十岁左右我这个年龄的时候,他们虽然还健健康康的活着,但在精神层面上已经彻底“死”了——这样的生活值得向往吗?这样的人生有意思吗

欢迎报考

02

何长军:关键还是取决于个人

学姐名片

■ 何长军,恩高2016届国税阳光班16班毕业生,高考660分。

■ 现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相信成绩出来之后,大家对自己大概能上哪些大学都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除了那些铁定上清华北大的人,其实每个人都会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

一是往高处看,能上的、想上的学校只能压线进,不能选好的专业;

二是往低处看,进次一点的学校分数绰绰有余,虽然专业蛮好,但是学校名气到底还是没有那么响亮,感觉亏待了自己的分数。

说到底,并没有特定的标准说哪一个是更好的选择,关键还是取决于个人。我的心得和体会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点:

1

如果自己有心仪的专业,那就奔着专业去吧!

2

如果能上自己心仪的大学,那还犹豫什么呢?

3

如果没有心仪的专业,而且以后也不是说想要靠专业吃饭,那我建议还是选择学校会比较好。

4

感觉很迷茫的就想想自己高中都对什么科目、什么活动感兴趣,然后找找相关专业和学校,多了解一下,说不定就遇到了自己喜欢的专业呢(我当时也是无意间了解到电气这个专业,其实说实话我是到大学听同专业的人说才知道这个专业很好找工作,当时根本就没想那么多,觉得自己喜欢就行)

5

我觉得这点最重要了(last but not least),了解学校和专业不光要看网上的资料以及咨询老师和专家,更重要的就是向学长学姐咨询。

说真的,在校学生会知道的多得多,人家毕竟是亲身体会过的。

比如,并不是每个学校转专业都很难,我们学校(华中科技大学)就蛮简单的,但是一般都是进国际班、中英班,和直接进来的同学还是有所差别的……这种细节都是可以通过学长学姐们了解得很清楚的。

恩高这么大一片土地,孕育的学生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各个高校,因为有“收心斋”这个好平台,很多资源可以利用起来,而且我相信恩高人都是很乐意给大家提供各种信息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