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高中第二年,科举制被废,生在乱世却心怀天下
不过比起那些落榜的人,最惨的应该是中国古代的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在他高中的第二年,科举制就被废除了,再后来连清朝都灭亡了。
刘春霖是传说中的"寒门贵子",他出生于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父亲在济南一衙门里当差,母亲是官家的仆人。因为家中条件不好,六岁起他被寄养在伯父家中,八岁开始念私塾。
由于学习勤奋,再加上天赋异禀,老师非常喜欢刘春霖,身边的人都认为他是一个读书的好苗子。后来父亲将他接回到身边,在河北的一个书院读书,他的优秀表现还获得了院长的肯定。
后来刘春霖参加了科举考试,并且毫无悬念地考上了状元。既然能在众多的考生中脱颖而出,刘春霖自然有自己的过人之处,但是1904年的这场科举考试中,原本的状元其实并不是他。
当年在按照惯例举行完殿试后,所有的笔试试卷都要送到慈禧太后那里,由她看后再将考生依次进行排名。原本被所有考官定位榜首的人叫朱汝珍,他的试卷笔迹飘逸,文章如行云流水,实为上乘。
慈禧看后十分满意,正欲看下一篇时,却突然瞥见了"朱汝珍"这三个字,她十分讨厌处处与自己作对的珍妃,一看见"珍"字就气不打一处来。
再看看这个朱汝珍又来自广东,当时那些与朝廷对抗的激进分子,大多都是广东人,慈禧对此人的印象已经跌至谷底。
当慈禧翻到第二名来自肃宁的刘春霖的试卷时,"春霖"和"肃宁"几个字让她眼前一亮。
当时的清朝动荡不安,危机四伏;多地又遭遇旱灾,颗粒无收。"久旱逢甘霖"、"肃清安宁"正是慈禧心中所期盼的,于是她当即将刘春霖定为第一名,就这样刘春霖戏剧般地从榜眼变成了状元。
正所谓世事难料,朱汝珍什么也没做,就惹到了慈禧,而谁又能想到刘春霖会因为名字而高中状元呢?人生就是如此,永远也猜不到自己的未来,一个小小的细节,可能就会影响今后的发展方向。
刘春霖顶着状元头衔进入了翰林院,结果第二年清政府就宣布废除科举制,连考试制度都没有了,他成了历史上最后一个状元。
同年刘春霖被派到日本留学,回国后又升了官,不过官职再高,俸禄再多,都很快将成为过眼云烟。
在科举制被废除后的六年后,清政府也被推翻,清朝覆灭,取而代之的是新的南京国民政府。刘春霖博学多才,又是前朝的状元,还在国外进修过,虽然已经改朝换代了,仍然是民国政府不可多得的人才。
他顺利地进入了新的政府机构,成为总统秘书长,同时身兼数职,基本上都是与教育机构相关的部门。在职期间,他曾两次代表总统参加了祭拜孔子的典礼,地位相当之高。
虽然刘春霖不在意政府提倡的"尊孔复古",毕竟他也是封建社会中走出来的人,但读儒家经典长大的他,却对民国政府内部的腐败和斗争感到厌恶。
他是读书人出身,不愿意参与政治方面的事情,也合乎情理,更何况要面对的是一个极其堕落的政府。
民国十七年,刘春霖毅然决然地辞职,在北京隐居。当时的中国,正陷入危难之中,他也十分关心国家的存亡,并且对民国政府不予抵抗的行为感到异常愤怒。
当时日本扶植建立了伪满洲国,曾派人请刘春霖前去担任教育部部长一职,结果被他毫不留情面地拒绝了。
虽然刘春霖一直想要隐退,但是由于他还有利用价值,总有麻烦找上门来。当时的一个大汉奸想邀请他任北京市长,多次上门纠缠,但是他宁死不从。结果这位汉奸失去了耐心,带领一群人把他的家给抄了,将全家都给赶了出去。
经过此事,刘春霖决定断绝与外界的联系,安安稳稳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用自己的积蓄在当地修建了一所小学,附近的适龄儿童都可以前去读书。为了帮助家族振兴,他免费供家族所有的孩子上学。
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刘春霖从小熟读四书五经,是一位真正的儒家学者,对国家和社会都有非常强的责任感。因为自己少年时的经历,他懂得民间疾苦,因此很热衷慈善事业。
当时有几个省份闹水灾,很多人流离失所,他得知后先是捐款,然后四处奔走为灾民筹集善款并帮助他们重新安家。其实刘春霖自己的生活也不宽裕,这种情况下还能处处为别人着想,也是难得。
有的人做官是为了谋私利、鱼肉百姓,真是枉读圣贤书。像刘春霖这样的人,实在是很少,乱世中谁不求自保?又有多少人愿意做这种出力不讨好的事情?
刘春霖辞去政府工作后,基本没有了生活来源,但是好在他会写一手好字和文章。
他的书法非常出名,留下了很多名贴和作品,部分还被收藏在美国的一家美术馆中。
幸好家中仍存有积蓄,之后他靠着卖字写文维持正常生活。除了爱好书法外,他还特别喜欢收藏书籍,他的藏书将近有上万册。为了让大家都能读书,了解中国的文化,他开设了好几家连锁书局。
刘春霖虽然是清朝的最后一位状元,他在封建社会的教育体系中成长,可并不是迂腐保守之人。
相反他却心怀天下,敢于坚持原则。真正的人才无论何时都会像金子一样发光,状元如果只能在原来的时代发挥作用,那么也无太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