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分期及症状分三个阶段?
为了便于掌握临床诊断和辨别病情的轻重,根据发病过程,临床上可分为以下 3 期∶
第一期(局部缺血期)∶患肢发凉怕冷、麻木、疼痛,走路时足及小腿酸胀及有疲累感,足底硬胀不适,耐寒能力降低,冬季症状加重。此后,常出现间歇性跛行,每行500~1000米,病人小腿(腓肠肌)和足掌部发生酸痛、胀痛或抽痛,被迫稍停顿或休息2~5分钟,则症状迅速缓解消失,如再行走患肢仍出现同样症状。有些病人的小腿、足部和股部常反复发作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这些早期症状,对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患肢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第二期(营养障碍期)∶患肢发凉怕冷、麻木、疼痛和间歇性跛行加重,有静止痛,夜间疼痛刚烈,病人常两手抱足而坐,彻夜难眠。足部、小腿出汗减少或不出汗,趾甲生长缓慢、干厚、脆硬、变形,皮肤干燥、脱屑、皲裂,汗毛脱落,肢端呈潮红、紫红、青紫或苍白色,常有小腿肌肉萎缩。营养障碍严重者,可出现缺血性神经炎,有触电样或针刺样疼痛,以及感觉障碍。此时患肢动脉呈器质性改变,动脉搏动消失。
第三期(坏死期)∶患肢由于严重血液循环障碍,趾部或足部发生溃疡或坏疽,多首先发生在足大拇趾和小趾,常由趾端开始,逐渐向上发展,可累及其余足趾,但大多数局限在足趾或足部,蔓延累及踝关节、足跟和小腿者很少见。单独足跟部、足背部发生溃烂坏疽者,多由于外伤或皮肤干裂继发感染所引起。肢体溃烂后,疼痛剧烈难忍,可伴有发热,意识模糊,胃纳减退,病人身体日渐衰弱,消瘦无力,可发生严重贫血和低血钾,但发生败血症者很少见。坏疽的足趾脱落后,容易发生骨残端骨髓炎或坏死组织存留,常遗留溃疡面经久不易愈合。根据坏疽的轻重和范围又可分为1级∶
一级坏死;坏疽仅局限于趾部。
二级坏死∶坏疽扩延到趾跖关节。
三级坏死∶坏疽扩延至足背部近踝关节或踝关节以上。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发生的坏疽大多数是干性坏疽,可因继发感染而形成湿性坏疽。当肢体严重血液循环障碍时,如修剪趾甲等轻微损伤,即可引起感染,发生溃疡或坏疽。肢体局部出现固定性严重疼痛,常是发生坏疽的先兆。坏疽和溃疡可同时存在,而溃疡常可促进坏疽的发展、加重。干性坏疽与湿性坏疽的区别如下:
干性坏疽;当肢体动脉闭塞后,患部无动脉血液供应,局部组织水分蒸发,吸收,逐渐干枯,皮肤皱缩,最后发硬,干黑坏疽。坏死组织与健康组织之间形成明显的分界线。由于坏死组织刺激,在分界线处有炎症性渗出物,健康组织逐渐长出新鲜肉芽,并连同上皮组织生长爬行而向远端推进,但局部感染不明显,无发红、肿胀,多无全身症状。如时间长久,坏死组织与健康组织可以完全分离,甚至坏死组织自行脱落。
湿性坏疽∶当肢体动脉闭塞后,由于病人常将肢体下垂以缓解疼痛,静脉回流受阻,肢体肿胀,细菌繁殖而感染严重,局部组织溃烂发黑,有大量腐败组织和脓液,有恶臭,四周组织暗红、灼热,无分界线形成,坏疽常向上蔓延、发展。全身症状严重,表现热毒炽盛,可有高热,意识模糊,舌苔黄黑干燥而起芒刺,舌质红绛等证候。
(1984年)从病理学观点,以病变活动情况,结合临床经验,提出一个新的临床分期分型(期):
1.稳定型(期) 患肢畏寒、发凉、麻木和间歇性跛行,近期内没有进行加重;溃疡边缘清楚,近期内未见恶化,或有好转趋势;足部感染控制,坏死组织分界线清楚;近期内肢体血流图和血流量检查提示血液循环改善。有关免疫学和血液学检查多属正常。
2.急性活动型(期)肢体出现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肢体血液循环明显恶化,
或有严重恶化趋势,如畏寒、皮色苍白或发绀加重,间歇性跛行距离缩短;近期内行走痛和静止痛明显加重;皮肤出现瘀血斑点;肢体有坏死倾向,或有进行性坏死;溃疡扩大,边界不清楚;肢体血流图和血流量检查提示有进行性恶化。有关免疫学和血液学检查阳性率可能明显增高。
3.迁延型(期) 肢体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基本消失,或有轻度的反复;其他表现处于上述两型间。
4.严重坏疽感染型(期) 肢体坏疽范围多在趾跖关节以上,继发严重感染,病人高热,剧烈疼痛,消瘦乏力,脱水,贫血,有明显全身中毒症状。有关免疫学和血液学检查可能是阳性。
这种临床分型可以在不同的缺血期出现,因此在临床判定时应与缺血分期结合来考虑。
Fontaine提出4期分法∶
第一期∶已经诊断为肢体动脉阻塞或狭窄,但病人无自觉症状;即使剧烈活动,患肢仍有足够血流量。
第二期∶间歇性跛行,患肢血流量受限,剧烈活动时不能维持足够的血供。
第三期∶静息痛,尚存在血流量低于静息状态时组织代谢的需要。
第四期;肢体坏死或坏疽,不能提供组织存活必需的血流量,肢端及其局部组织出现营养障碍改变。
脉管疏通汤调理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祝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