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帝嬴政与吕不韦到底是什么关系? 泰山水敢当一日一答(十五)
问:泰山老师,近段时间我一直追《大秦赋》。有个疑问:始皇帝嬴政与吕不韦到底是什么关系?真的是父子关系吗?
答:二人并不是父子关系。
嬴政的父亲是嬴异人,并不是吕不韦。
一 秦始皇的名字
在谈始皇帝嬴政的身世之前,先明确一个事,即嬴政到底叫什么名字?
有人看到这里肯定会疑惑,秦始皇不叫嬴政,叫啥?难度他还有第二个名字?
秦始皇还真不止一个名字。
其实,《大秦赋》中的赢稷、赢柱、赢异人以及嬴政,都是我们现代人的一种叫法。当时秦国宗室的姓,的确是“嬴”,但当时的昭襄王(名稷)的确不叫嬴稷。
为什么呢?
这还要从中国古代姓氏制度说起。
古籍记载,先秦“姓所以别婚姻,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秦灭六国,子孙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
首先要说明的是,秦之前,只有贵族才有姓与氏,普通人仅仅有个名字,我们现在所讲的“老百姓”意思是指普通人,但是在秦之前,百姓就是指“一百个贵族”。凡有姓的,都是天子分封的贵族。
当今的老百姓,皆是古代贵族之后。
细细一想,这没毛病。
其次,在古代,姓与氏是两个概念。
南宋有个历史学家,名字叫郑樵,此人博闻强识,喜读书,爱写作,一部《通志》别识心裁,独步史学界。他有个论断,个人感觉很精准,把秦之前的姓与氏的差异性用途讲得通透明晰。
他认为,先秦时期:
氏所以别贵贱,
姓所以别婚姻。
什么意思呢?
就是姓这个东西,带个女字旁,主要是为了区别婚姻所用,当时的通婚有个基本原则,即“同姓不通婚”。
《韩诗外传》:“周公制礼,百世不通。”《礼记·大传》:“虽百世而婚姻不通者,周道然也。”这项制度规定:只要是同姓,不论远近亲疏,即使相隔百代,均不准通婚。
为什么同姓不可通婚呢?《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载,郑人叔詹曰:“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晋语》曰:“同姓不婚,惧不殖生。”
这事好理解,古代人通道术的人比较多,道医水平很高,自然懂近亲通婚的弊端。(写《物种起源》的“进化论”学术大咖达尔文同学则施施然与其表姐结婚,生了很多弱智儿)。
周制姓同氏不同,婚姻不可通;反之,氏同姓不同,婚姻可通。如齐国栾氏姓姜,晋国栾氏姓姬,两族就可互相通婚。正由于周制同姓不婚,所以女子的“姓”就成了可否与男方婚配的重要标志。
周代同姓不婚之制,除了“优生优育”外,更有巩固宗法制度的作用。《国语·晋语四》曰:“异姓则异德,异德则异类;……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
在同姓与同姓、异姓与同姓之间,只有通过同姓不婚并以族外婚的形式才能建立与维系同姓与非同姓诸侯国之间的联盟。如姬姓的周王室及鲁、晋等姬姓封国一直保持与姜姓的齐国世代为婚的传统。
由于同姓不婚,所以诸侯国之间,同姓是兄弟,异姓多是甥舅,彼此都有血缘关系。周天子称异姓诸侯为伯舅、叔舅,诸侯在国内也称异姓卿大夫为舅子。
这样,整个国家都由宗法关系联结了起来,形成一个无所不在的宗法血缘等级制的封建统治网络。对此《诗经·大雅·板》曾作过这样形象的描写:“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
——大邦就是国屏障,同姓就是国栋梁,施德就使国安宁,宗子就是国城疆!
到了战国时期,随着宗法制度的崩溃,旧有姓氏体系也逐渐混乱,出现了姓氏合一的倾向。而到了秦汉时期,姓氏合而为一。《通志·氏族略》载,“秦灭六国,子孙该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
氏别贵贱,是因为氏作为姓的分支,一般来源于封邑或官职。官职不消说,有轻重大小之分,而封邑不在一个地方,或丰饶或贫瘠,面积也有大小,故封邑的差异也很大。
在周代,姓与氏都是贵族特有的。
周代男子的称呼一般是“氏”+“名”,但某一国的国君是以国称之。这个国,指的是诸侯国。
举例来说,晋国国君虽然和周天子同为姬姓,但因为被分封至晋国,所以践土盟书对晋文公重耳的记载是“晋重”。其中,晋是国名,“重”是其名重耳的省称。(重读chong).
因此,西周初年的周公旦虽然也姓姬,但当时的人不会把他叫做“姬旦”。
以此类推,秦国国君虽是嬴姓,但应称秦某。所以,庄襄王赢稷应该称秦稷,秦始皇称“秦政”才是严谨的。
秦始皇的父亲异人呢,他的姓为赢,氏为赵,名为异人(后改为子楚)。按照先秦时期的称法,秦始皇当时应该称赵政而非嬴政。
在史料典籍中,始皇帝的姓名也的确不止一个。
西汉扬雄在《法言》中说,“嬴政二十六载,天下擅秦”。这里用的是嬴政。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本纪》用词则是:秦始皇“名为政,赵氏”。而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成稿的柳诒徵《中国文化史》里,秦始皇则被称为“秦政”。
特别指出一个小细节,按照周礼,王族公族等只包含各代国君的近亲三代。
以公族为例,公之子为公子,称公子某;公子之子为公孙,称公孙某。到这里还都属于公族。
但如果你是公孙之子,就不再计入公族,而需要另立支族,就要取另外的“氏”。
这种情况下,氏逐渐多了起来:有的公孙之子以公子(也就是他爷爷)的字为氏,像郑公子发字子国,其子公孙侨字子产,子产之子以“国”为氏;
有人则干脆用世代相承的官职作氏;还有以世邑、居地等为氏。
例如,崔这个姓,其实来源于姜子牙的第四个儿子,名字叫季子,他是嫡子,排行第四,他的封邑的名字叫“崔”,那么在这个封邑上的人,姓为姜,氏为崔,如果一个人叫飞,那么通常称他为“崔飞”(氏+名),而不是姜飞(姓+名)
商鞅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以公孙为氏,其祖本姬姓也。
意思是说,商鞅本是卫国庶出的公子,所以商鞅也曾被叫做卫鞅。从他以公孙为氏来看,应还属于卫国公族,其姓为姬。而后世之所以称其为商鞅,则是因为他被秦孝公赐予商於十五邑,即以他的封地命名。
很明显,在那个年代,同一个人的姓不会改,但氏是可以不断改换的。
秦始皇也有类似的经历。
他出生在赵国时的身份是秦昭襄王的重孙、王子柱之孙、王孙异人之子。他恰好在三代之外,需要另立支族,取一个不同于国名的氏。
至于异人为何以赵为氏,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按以居地为氏的原则,可称赵政。所以,高诱在注《淮南子》时说,“始皇生于赵,故曰赵政。”还有说法认为,秦之嬴姓先祖有一支曾因分封在赵城而称赵氏。赵政之“赵”来源于此,是溯及先祖。
但不管怎么说,以赵为氏都和秦始皇的生父是谁没有太大关系。
换言之,始皇称赵政,并不能抹杀他赢姓血统。
因为,赵政是秦始皇在赵国且秦昭襄王在世时的叫法。
而当秦昭襄王去世后,王子柱成为秦王,是为秦孝文王,赵政的称呼就已不符合身份了。
作为秦孝文王的王孙,他已在三代之内,当称“王孙政”。
秦孝文王只当了三天秦王就去世了。此时已改名子楚的王子异人即位,是为秦庄襄王。
“王孙政”的称呼再次改变,成为“王子政”。
而秦庄襄王子楚去世后,“王子政”又成了“秦王政”。按照国君以国称之的规则,也可称“秦政”。
这就是秦始皇名字的变化。
但其实,如以先秦视角来看,恰恰最为今人熟知的“嬴政”二字,不会作为秦始皇的称呼。
看到这里,或许有人会讲,这太麻烦了!
不麻烦。
因为麻烦消失了。
秦始皇之后的时代,已出现姓氏合流的现象。到西汉时,姓氏之别已渐渐消失。
(秦灭六国,子孙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
《隋书·经籍志二》载,秦兼天下,刬除旧迹,公侯子孙,失其本系。
二 七个秦王
贾谊的《过秦论》中写道: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六世之余烈,哪六世?
下面就来简单梳理一下这七世秦王(六世+始皇)的世系。
第一个是秦孝公。
秦孝公
就是任用商鞅(姓姬,氏卫、公孙、商,名鞅)进行变法改革的那个牛人。秦国变得强大跟这位牛人任用商鞅变法革新,强相关。
但是他的名号是“公”,还不是“王”。
在当时的周天子眼里,秦国,不过是一个为周养马的公国而已。
第二个,支持商鞅的秦孝公死后他的儿子驷即位,驷当太子时候的老师公子虔立刻诬告商鞅谋反,商鞅被处死。
公元前334年魏惠王与齐威王在徐州会盟,相互称王,这事虽然出格,不合周礼,但很过瘾,之后各国纷纷效法,自己给自己加官进爵当然爽了,驷也有样学样,于公元前324称王,这就是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
第三个绝对有意思,秦惠文王的妻子惠文后生个儿子名曰:荡,史称:秦武王。
秦武王天赋异禀,力大无穷,出巡洛阳时,一时兴起,与大力士乌获、孟贲比赛举大鼎,结果一不留神,腿骨折了,后来年纪轻轻也没留下继承人,单身狗般的就领了盒饭。
秦武王举鼎
荡,短暂的一生,独自一人就承包了“刚必则折”与“善泳者溺于水”两个耳熟而详的成语,也不是一般人。
荡走了,没留子嗣,没办法,下一任王的人选,只能从他的兄弟中选择。
此时从楚国来的芈八子(《芈月传》),史称宣太后登场了,作为热播剧主角,自带主角光环,借着同母异父的弟弟魏冉的实力,在诸弟争位中扶自己原本在燕国当人质的儿子稷上位,史称:秦昭襄王。
这是第四位秦王。
宣太后
王中王 老寿星
虎父无犬女,
牛妈无犬子。
或许是异地遗传优势起作用了,秦昭襄王稷,集合了楚国宗室芈与秦国宗室赢,两个大家族基因优势,毫不吝啬得挥洒着网文主角般的王霸之气,既深谋远虑,又杀伐决断,堪称雄才大略,一代圣主。
昭襄王这人,绝对是大牛人,战斗机中的轰炸机。
他早年在燕国为质子,18岁继秦王位。
他骨骼清奇,精力旺盛,继位后,大杀四方,所向披靡。
范雎是他启用的,成功驱逐了四贵,把权力从宣太后那里干净麻利夺过来,远交近攻这个成语也是他承包的,杀神白起,也是他启用的,长平之战,坑杀四十万赵国降卒,就是他与白起的“杰作”。
当然,他也有糗事,例如完璧归赵这个成语故事中,用十五城换和氏璧,后来说话不算话的那个秦王,就是他。
他的故事太多了……
反正秦王稷基因优势太明显,具体表现就是太能活了,在位56年。享年75岁。
由于他太能活,刚一去世,他的儿子安国君柱即位三天后也紧随他而去。
可怜的安国君,当了一辈子太子、三天秦王的安国君柱,是第五位秦王,史称:秦孝文王。
三天秦王安国君柱
柱的正妻华阳夫人无子,有个姬妾叫夏姬,生了个儿子叫异人,母子二人组成一个人质小分队,在赵国当人质。
倾国倾城的华阳太后,芈姓,熊氏,楚国贵族,宣太后表侄孙女
历史上的大牛人吕不韦出现了,他到邯郸去做生意,谈业务期间遇上了异人,深谙交易艺术的吕董事长,一眼就看出了异人处于妥妥的“价值洼地”,认为异人“奇货可居”,遂坚定抄底没商量。加足杠杠,拿出巨大钱财投资异人,让其结交宾客并通过贿赂华阳夫人的姐姐给华阳夫人进献珍宝、通过第三方称赞异人。
异人与吕不韦一见如故,对吕不韦言听计从,拜为先生,他对吕不韦的策略理解的很深刻,行动上很到位。
吕不韦积极为异人斡旋,交好华阳夫人
他给华阳夫人献宝之余,还用竹简写信表达情感,竹简字太少,不过瘾,就传口信,称自己在邯郸,天天思念华阳夫人,动不动就流眼泪,有时候正吃着饭,一不留神想到华阳夫人,眼泪就情不自禁流下来,都耽误吃饭云云。
反正很肉麻,估计异人自己也不信,但既然目标定下来了,项目已经启动,就要行动。
估计吕不韦没少在后面鼓励他。
华阳夫人估计也正处于更年期,缺乏情感滋润,加上一辈子做丁克,没孩子,不但没有感觉肉麻,反而相信了。
她认为异人这孩子,重情重义重孝,懂知恩图报的道理,将来一定可以作为依靠。
华阳夫人遂认异人为子。
项目第一形象进度,完成了。
吕不韦又把邯郸的一个网红美女奶茶妹妹,哦不对,是赵姬,献给异人,异人很中意赵姬,后来赵姬生下了政。
赵姬
邯郸被围攻的时候赵国人要杀异人一家,吕不韦重金贿赂看守的人而得脱回到秦国。异人又穿上楚国的衣服去见华阳夫人,华阳夫人原是楚人,见到这样很高兴便把异人的名字改为楚。
改名后的楚,不久成了太子嫡子。
异人的父亲不是当了三天王就崩了嘛,所以,异人作为嫡子顺利即位史称:秦庄襄王。
这是第六位。
秦庄襄王异人、赵姬、政儿(始皇) 忧郁表情帅呆了
一家三口颜值担当
得知他即位后,赵孝成王一番权衡,派平原君将赵姬母子送还,目的是交好秦国。
但秦庄襄王身体情况也一般般,继位三年即崩,嫡子秦政登基,时年十三岁。
秦始皇政
史称秦始皇。
这是第七位。
顺便说一句,现在的古装影视剧,服装方面比以前都有了长足进步,但依然有不足。
例如,秦始皇是不戴冕旒的。
这玩意就是冕旒:
始皇应该是如下图穿袀玄。
原因很简单,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废除了周朝冕旒章服制度,改穿袀玄。汉承秦制,汉依旧没有改回,至到东汉明帝时,才恢复了冕旒章服。
「秦以战国即天子位,灭去礼学,郊祀之服皆以袀玄。汉承秦故。至世祖践祚,都于土中,始修三雍,正兆七郊。显宗遂就大业,初服旒冕,衣裳文章,赤舄絇屦,以祠天地,养三老五更于三雍,于时致治平矣。」(语出《后汉书·舆服志》)
所以,从秦始皇到汉光武帝,他们都不可能戴冕旒穿章服。凡是秦皇到光武帝这段历史中,展示戴冕旒的影视剧、绘画、雕塑统统错误。
三 吕不韦“仲父”之谜
从左到右: 异人 吕不韦 赵姬
吕不韦这个人,堪称资本家中的战斗机,也是自带成语光环,奇货可居这个成语,说的就是他超人的投资眼光。
虽然,电视剧中,吕不韦与异人,执手相看泪眼的场景,含情脉脉的场景,真的不要太尴尬。
这眼神,也是绝了!
但电视剧《大秦赋》对吕不韦是秦始皇亲生父亲这种说法,态度很明确——纯属政治谣言,是楚系为了争夺王位所为。
而后世之所以有“吕不韦是嬴政的父亲”这种说法,大概率跟司马迁有关。
因为他在《史记》中,对这一件事情有两种完全不一致的记载,才让后世在这个问题上众说纷纭。
比如秦始皇本纪中明确写着秦始皇是庄襄王的儿子,没有任何含糊之辞。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即异人)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
令人感到精神分裂的是,司马迁在《史记》《吕不韦列传》中又故意写嬴政是吕的私生子,绘声绘色地,跟个说书先生一样,讲吕不韦作为一个“贱商”,如何通过投资奇货,步步周旋,纵横捭阖,最后成为大秦丞相的传奇人生,这就很耐人寻味了。
《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子楚(即异人)从不韦饮,见而悦之,因起为寿,请之。吕不韦怒,念业已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子楚遂立姬为夫人。秦昭王五十年,使王齮围邯郸,急,赵欲杀子楚。子楚与吕不韦谋,行金六百斤予守者吏,得脱,亡归秦军,遂得以归。”
至于司马迁为什么对于同一件事情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史学界大致有两种说法。
一是因为汉朝是取秦而代之,为了合法性,西汉单方面认定,秦始皇就是吕不韦的儿子,而不是赢氏血脉,并对这件事情强力宣传,对始皇的血统进行刻意地消解污蔑。
另一个说法,这是吕雉为了篡夺汉室造的谣。
如果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那么秦朝就相当于是吕氏的天下,那么吕氏篡夺刘邦的汉室江山,算是复仇、复辟,就有了合法性。
以上这两种说法,都是基于政治因素的分析。
其实,还有一种原因,或许是因为学术因素也未可知。
即太史公司马迁,本人是认可秦始皇的嬴姓血统的,本纪嘛,应该都是基于最可信的史料编撰而成的,而列传的记载有可能是根据民间的传闻改变而成的,尽管可信度低,但是或许太史公感觉删去比较可惜,所以就用奇闻异事的方法保留了下来。
综上所述,嬴政是吕不韦的私生子这件事情,极有可能是谣言。
秦始皇的父亲是秦庄襄王子楚应该还是比较靠谱的。
主要理由是:
首先,当时还是封建宗法社会,对血亲关系的注重,超出我们现在的想象。况且身为秦王宗室的异人从小生活在秦国的法制社会中,他对与自己有切身利害关系的王位继承法,更是心知肚明,拎得极清。
一句话,宗法血亲与秦法制度,这两个因素,决定了异人对待自己的子嗣问题的慎重态度。
其次,赵姬的身世。
赵姬,绝非无名小辈,她的家族,定然是赵国豪族,赵姬沦为歌姬,无非证明其家族衰落了而已。
至于有人说赵姬是赵奢的孙女,这个没有确凿的证据,仅仅是史学界的一家之言,不足为凭。
异人和吕不韦开始合作,他继承王位的可能性与日俱增以后,他对自己继承人的血统问题,特别是在女方不是秦国人、出生地是在赵国的情况下,肯定是比谁都在意而费心的。
所以说,赵姬一旦早产,异人必然生疑。异人一旦生疑,就不会认可嬴政为自己的嫡长子,也不会立赵姬为自己的夫人了。
而且,容易被忽视的一点是,以古代献姬的惯例而言,吕不韦献赵姬给异人,是要“谨室”的。
所谓“谨室”,就是需要将所献之女单独居处,确认她没有身孕,然后才能送出去。经过“谨室”的赵姬到子异府邸以后,医官号脉,老妈子查月经,验明有无身孕的方法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如何隐瞒得过去?
关于这一点,《史记》里的一句记载:“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 。”
何谓大期?
据古人的注释,大期是“十二月”的意思,就是说赵姬怀胎十二个月才生下婴儿,这自然有悖于“十月怀胎”的经验。但也由此证明,赵姬并未提前怀孕。
跟始皇的记载类似,赵姬的身世在《史记·吕不韦列传》一卷中,前后记载也自相矛盾,先说“吕不韦娶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后面又说“赵欲杀子楚妻子,子楚夫人赵豪家女也,得匿,以故母子竟得活。”在这里赵姬成了赵国大户人家的女儿。
那么,赵姬是否赵姬豪族之女呢?
赵姬为赵国豪族之后,还有一个间接证明。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记载:秦王之邯郸,诸尝与王生赵时母家有仇怨,皆阬之。
这句话意思很明白,秦王灭赵的时候,到了邯郸城里,那些与赵姬有仇怨的人,被统统坑杀了。
倘若赵姬仅仅只是一名普通烟花女子,她在邯郸城里有那么多仇家吗?
这说明,赵姬不是普通烟花女子,本来就出身于赵国豪族,后来被仇家打压,败落了。
第三,站在吕不韦的角度看,既然他认为异人“奇货可居”,那么他为异人献姬,所图者甚大,必定是谋而后动,在姬的人选上,必定是精挑细选。赵姬作为衰落的豪门之后,血统高贵,地位卑微,作为献姬,再合适不过。
所以,异人认识赵姬的时候,赵姬非但没有身孕,而且肯定是完璧之身,这样才能最大程度获得异人的青睐与信任,这样才能配合完成吕不韦“奇货可居”的政治计划。
从吕不韦这个古今中外最有眼光,项目投资最巨大、最成功的风投大咖的视角看,找一个怀有身孕,而且怀的还是自己骨肉的歌姬,献给秦国的王孙,以图谋天下,这种事,太LOW了,既没有逻辑性,也没有合理性,关键是太不严谨,太不靠谱,简直是胡闹,完全不符合吕不韦这种投行巨子的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