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甲骨文书法的五大好处
前言
咱们公益班的秋季授课内容,主要是先秦书法史及相关内容。就前半学期来看,我们指定了甲骨文、金文及楚简三本字帖。目前甲骨文字帖的临习,已经约一半左右。因为已经有了前边的临帖和学习基础,后续的甲骨文拓片临习作业,难度会相对越来越小。
这也是我们首次以比较系统的方式来布置甲骨文临习作业,同时还与学员一起讨论了一些与甲骨文相关的常识,如甲骨文卜辞体例、刻写区域、行文走向、贞人、卜人和占人等等一些相关的问题。
对于成年人书法学习者而言,我们临习甲骨文拓片,并不是要成为古文字学家,更不是要成为甲骨文单字考释者。毕竟我们没有受过古文字学相关的系统学术训练。但作为书法学习者,我们完全可以学习和了解甲骨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从而使这些知识为我们学习先秦书法史及相关临帖实践服务。
个别学员对于甲骨文的临习和学习,有一种畏难情绪。这个是要不得的。我们使用的甲骨文字帖,里边已经有大量的甲骨文基础知识(包括文字说明、释文和卜辞走向示意图等等)。我们可以边临习这些甲骨文片,边学习相关知识。
甲骨文是我国汉字系统现存的最早材料。学习并临写甲骨文,至少能够给我们带来以下五大好处:
临习甲骨文片
一、了解汉字字体演变史
任何一个具有严肃态度的书法学习者,在临习古代各种法帖的同时,也必须加强对书法史的学习。
而书法史学习的一个重点内容,就是汉字字体演变史。如果我们能够紧紧抓住字体演变史这个线索,那么对于书法史的学习,就比较容易抓住重点。
从汉字字体演变史角度看,中国汉字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古文字阶段。这个阶段,大致等同于先秦书法史。
二是今文字阶段。这个阶段,大致等同于秦汉及以后的书法史。
在古文字与今文字阶段之间,有一个过渡阶段。这个阶段呢,就是古文字向今文字变化的阶段。这个阶段,大致是战国晚期到秦汉之间。这种汉字字体由古文字向今文字的演变,有一个专门术语,即“隶变”。
无论我们是学习先秦书法,还是仅仅学习金文,还是仅仅学习战国中晚期的楚简等简牍,我们最终还必须学习和了解隶变发生的原因、过程及结果。
而甲骨文作为汉字系统的最早原始材料,对于我们了解汉字字体演变史,尤其是古文字阶段的字体演变史,无疑将有着很大的参考作用。
作为书法学习者,我们的甲骨文学习程度,并不一定会很深入。我们不妨以一种“不求甚解”的态度来学习它们。能学到多少算多少。在此过程中,我们的书法史、字体演变史的认识,肯定会得到一个新的提高。
甲骨文片
二、学习文字学基础知识
文字学,是研究文字结构、发展变化的专门学科。就汉字文字学来看,也大致分为古文字学和今文学学,同时也会以隶变为重点研究对象。
对于古文字学稍有了解的学员,应该都听说过《说文解字》、“六书”、“象形”、“会意”、“指事”……等等名称。
我们在学习和临习甲骨文的过程中,就会发现,很多常用汉字,它们字形结构,从商代一直到现代,一直都没有太大的变化。汉字字体的这种极强传承性,真是让人惊叹不已!
在学习甲骨文过程中,我们自然会对文字学的基本理论、字形结构分析及相关知识,会有一定的理解。
如果时间允许,我们也会给学员简单讲授一下《说文解字》这本书的基本常识,如“六书”理论、如何查询《说文解字》单字、《说文解字》基本体例、《说文解字》中“古文”与楚简字形的对应关系等常识性问题。
其实在甲骨文中,已经有了繁简字、古今字及异体字等文字学意义上的汉字结构。如果我们在临习甲骨文过程中,有意注意这方面的情况,同样也能够完成一些基本文字学知识的积累。
而这些积累,因为你是从一手材料中感受到的,所以感受也将会特别深刻。
临习甲骨文片一张
三、感受先秦历史文化
甲骨学的各种研究成果表明,甲骨文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已经基本具备汉语的主、谓、宾、定、状、补等语法结构。不少甲骨文的卜辞刻帖,已经是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的完整记叙文。
成年人书法学习者,一般也对先秦文化、诸子百家等经典著述很感兴趣。如果我们在临习和学习甲骨文过程中,能够将甲骨文卜辞的语法结构、句子等体例进行学习和研究,无疑将有利于我们更好理解先秦文献。
甲骨文虽然多为占卜内容,但由于这些占卜活动多是以商王名义进行,所以这些占卜的内容,也涉及商代的国家治理、经济、军事、地理……等诸多内容。这些内容,对于我们了解先秦文化史,无疑也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事实上,如果我们阅读商周史的商史部分,你会发现,商代史的作者,肯定会引用大量甲骨文的内容,而且极有可能在书中附上相应甲骨文拓片图片。如果你正好临写过这些甲骨文拓片,那么你这阅读这部分商代史内容时,兴趣肯定会大增。
甲骨文拓片
四、研究手写体发展史
就目前出土的简牍墨迹来看,最早的简牍墨迹,是战国中晚期的楚简。
学习书法史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理清汉字手体史的发展演变线索。而楚简墨迹的大量出土,让我们真正了解到先秦时代的人们,是如何使用毛笔来完成篆书的日常书写的。
正是由于楚简的大量出土,我们更有理由作出下面的推理:
在甲骨文的单字中,已经有“典”、“册”、“笔(聿,即“筆”的本字)”等单字字形,再加上一些古文献的例子,就足以使我们作出这样的推理:商代时已经有毛笔和简牍,商代知识阶层应该已经使用毛笔和墨在简牍上写字了,只是我们没有实物出土材料证实而已。
如果将这种推理,与甲骨文刻辞进行相结合,那么我们在临习甲骨文过程中,就会更加有信心。因为我们知道:龟甲牛骨只是特殊的占卜材料,所以在上面刻字而不是写了。然而商代人的书写实践活动,并不仅仅只有占卜,商代的日常书写,仍然是以毛笔和简牍为主。
有了这种认识,那么我们在临习甲骨文时,即使我们临不出刀刻效果来,也不用在意。因为甲骨文只是刀刻出来的,我们使用毛笔来临写,临写效果与甲骨文有所差异,这个也是很正常的现象。
临习甲骨文片
五、分析先秦字序和行序
对于甲骨文的单字考证、刻辞次序、刻辞区域、刻辞走向……等等甲骨文的基本常识,古文字学界的专家们已经得出大量研究成果。
从甲骨文的字序看,基本上是自上而下的顺序(而“L”形和“反L”形的字序,通常因为一行写到底后,直接向右或向左行,这个是特例,而非常例)。这种字序,从古文字阶段到今文字阶段,一直都是如此。
在现代排版技术的影响下,我们现在的排版字序已经变成了自左向右。但很多古文献书籍,尤其是书法作品的写法,字序仍沿用了字序自上而下的方式。
就行序来说,汉字系统的常规行序是自右向左。
在甲骨文当中,行序通常为两种,自左向右和自右向左。
在临习甲骨文过程中,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甲骨文中的这种自左向右和自右向左的行序,通常是两两相对的。即通常是以龟甲的中心为分界线,两边的刻辞内容大致差不多,只是一个是肯定的占卜,另一个是否定的占卜。在这种情况下,行序正好是相反。
也就是说,如果某个刻辞的A部分(肯定卜问部分)行序是自右向左,那么对称的B部分(否定卜问部分)行序,通常就是自左向右。
这些知识,我们具体在临习甲骨文拓片过程中,就能够真切地感受得到。
作为书法学习者,汉文字系统的字序和行序,我们同样也不能忽视。
虽然汉字系统的行序以自右向左为主流,但即使到了今文字阶段,同样也有一些特例,其中也包括很有名的碑刻。
比如说摩崖名品《瘗鹤铭》和颜真卿所书《大唐中兴颂》,其行序都是自左向右。
你觉得临习和学习甲骨文都有哪些好处?请分享一下你的想法。
2019年10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