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境无钧,不可夸富”
根据古铜镜的铸造方法说明镜面包浆的产生。对于黑漆古现在比较流行的是锡的反偏析说。花传平等人在《青铜器“黑漆古”层形成机理探讨》中这样写道:“青铜器表面黑漆古层不是古人有意镀附所致,而在于高锡青铜固有的铸造凝固特性,富锡、铅低熔点合金液在铸造凝固时因反偏析作用,延直径间隙向铸件表面挤出,覆盖表面和残留于枝晶间隙经数千年自然氧化的结果。”
铜镜本是日常用品,但由于镜子能反光、能清晰映象,因而被人们引喻出许多社会功能,成为古人墓葬的随葬品。由于铜镜所具有的「破暗取明」、去魔压邪作用,再加上古代「视死如生」和「诸养生之具无不从者」的观念,人们把生活密切的铜镜同葬,以供死者在阴间继续使用。
据《唐书·礼乐志》记载,八月五日是唐玄宗的生日,这天也被定为「千秋节」,又称为「千秋金鉴节」,群臣会献上美酒和铜镜祝寿,或作为互赠的礼物,唐玄宗也会在千秋节赠群臣以铜镜,以示圣恩。后来这习俗更流传到民间。至于上贡品如「江心镜」、「方丈镜」等亦有这种用途。
在中国的古代,家中有铜镜的多为皇 室权贵,秦汉时期,铜都不得进入寻常人家,玩收藏铜镜的只能是皇 室。从宋代 开始,铜镜日益成为寻常百姓的常生活用品。
古代没有玻璃制造工艺,故此所用的镜子都是青铜镜。在战国时,青铜镜便开始流行,直至汉唐时期达到了发展的顶峰。贵 族流行的铜镜,多为镜面光滑背面雕琢各种花纹的样式,其光彩照人的程度,不亚于现代人所使用的玻璃镜,体现了古代工匠们高超的冶金工艺与雕刻技巧。
古铜镜的背面因为有各种精美的纹饰,所以更具有观赏性,同时也体现出了古代青铜铸造和雕刻艺术的精美,故此,专家们才将博物馆的铜镜反过来以背面示人,把最美的一面展现在我们眼前。
关于铸镜用锡的目的,在古人看来一是合金致白,二是合金致坚并易于磨拭。这既是古人铸镜配锡的目的,同样也反映了人们对铸镜合金性能的基本要求。这认识与现代技术原理是相符的。我们知道,锡与铜能形成置换固溶体和多种电子化合物,含锡量较低时,合金主要以单相α固溶体形式存在,其质较软、颜色赤黄。含锡量达5%-7%时,合金中开始析出一种以电子化合物为基的固溶体,即δ相,其质硬而且脆,颜色青灰;当合金含锡量达18%至26%时,δ相数量可达60%至80%,此时适合研磨而颜色较白,强度、硬度亦较高。色白,就宜于映像;硬度高,研磨时就不易留下道痕,易于致平致光。大部分战国汉唐镜的含锡量均处于18%至26%,这就是一种较好的成分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