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方新解』葛根芩连汤儿科应用举隅
葛根芩连汤出自《伤寒论》,由葛根、黄芩、黄连、甘草四味药物组成。笔者用其汤剂加减,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心肌炎,疗效显著,举例如下。
疱疹性咽峡炎
患儿,男,2岁,2006年8月5日初诊。发热、咽痛4天,初起发热(T 38.7℃),咽痛,曾用解热止痛片、复方大青叶合剂,疗效不佳。查体:T 38.3℃,咽部充血,软腭、扁桃体周围有数个散在灰白色小溃疡面,周围有红晕,边缘清楚,舌质红,苔薄黄,脉数。血常规示:白细胞7.7×108/L,中性37.6%,淋巴62.4%。诊为疱疹性咽峡炎,证属湿热毒邪蕴蒸气分,治当利湿清热、解毒利咽。方选葛根芩连汤加减。葛根、藿香、竹茹、黄芩、半夏各9g,金银花、板蓝根各15g,青蒿、淡豆豉各12g,黄连、薄荷、甘草各6g。水煎频服。2剂后热退,咽不痛,溃疡面尚未愈合,加用桂林西瓜霜吹喉,上方去青蒿、淡豆豉、薄荷,加芦根15g,继服3剂,溃疡愈合。
按:疱疹性咽峡炎是由柯萨奇病毒或埃克病毒感染所致,属中医“湿热病”范畴。小儿胃强脾弱,水湿易停滞于内;小儿形气未充,肺气不足,卫外不固,则易受邪侵;小儿体属纯阳,外感时邪,或内有湿邪阻滞,易于化热。若内湿外邪相合多成湿热之证。本例患儿为外感时邪人里化热,湿热交蒸为患。客于咽喉,出现发热、咽喉肿痛、疱疹等症。咽为胃之关,清脾胃之热可以达到治疗之目的。葛根升发脾胃清阳之气,黄芩、黄连清肠中热、燥肠中湿。金银花、板蓝根增强清热解毒之功。竹茹、半夏、藿香助其渗湿之力。全方共收除湿、清热、退疹之功。
手足口病
患儿,男,3岁。因流口水、拒食,用冰硼散吹口未愈,前来就诊。症见患儿舌面上有2~3处绿豆大小溃疡点,下唇内侧及软腭见4~5点疱疹,手掌、足底及臂部均见少量丘疱疹,伴发热(T 37.8℃),流涕、哭闹、拒食,苔薄黄。诊断为手足口病;中医辨证为脾胃湿热,复感湿毒。治以清泄脾胃,疏风解毒。方选葛根芩连汤加味。藿香、葛根、黄芩、牛蒡子、连翘、蝉蜕各9g,黄连、薄荷、甘草各6g,青蒿15g,薏苡仁12g,板蓝根18g。1剂后热退,5剂后手足部皮疹消退,臂部、膝部皮疹结痂,口腔溃疡尚未愈合,胃纳欠佳,口稍渴。予健脾养胃之品山药15g,麦门冬lOg,鸡内金6g,加入原方中,2剂后而愈。
按:小儿手足口病是克萨奇病毒A16型引起的一种自限性疾病。中医学认为小儿嗜食肥甘炙之品,脾胃积热内伏,复感夏秋季湿毒之邪,内外搏结,上蒸口舌,而致口舌疱疹溃疡。脾主四肢,脾胃积热,湿毒壅盛则外及四末而为手足心疱疹。因此在治疗上选用清泄脾胃积热的葛根芩连汤加疏风化湿解毒之品。藿香悦脾理气,振复脾胃气机;葛根升发脾胃清阳之气;青蒿配黄芩可以清里解表;牛蒡子、蝉蜕助连翘、薄荷疏表透疹。诸药合用分利湿热、芳香化浊。
心肌炎
患儿,男.6岁,2006年12月1日初诊。初起发热、心悸、乏力、胸闷,曾在某西医院静点青霉素、病毒唑、能量合剂3天。来诊时患儿仍发热,心悸、乏力、烦躁、胸闷、面色苍白。查体:T 38.3℃,心尖区第一心音低钝,心率140次/min,律整。舌质红,苔黄腻,脉数。心电图示心动过速。心肌酶谱3项均升高,诊为“心肌炎”。中医辨证为湿热交蒸,耗气伤阴。治当清热利湿,益气养阴;方选葛根芩连汤加减。葛根、黄芩、玉竹、白薇、青蒿各9g,金银花、蒲公英、板蓝根各18g,薄荷6g,淡豆豉12g,甘草3g。2剂后热退,但仍心悸、乏力。上方去青蒿、淡豆豉,加太子参、黄芪12g,丹参9g。嘱其注意休息。上方6剂后,症状减轻,但活动后仍胸闷、乏力。遵照效不更方的原则,嘱其继用6剂。复诊时患儿症状已基本消失,舌质淡红,苔薄白,此后用生脉散加味为主组方制成散剂,患儿服用约10天左右,复查心电图、心肌酶谱,心电图恢复正常,心肌酶降至正常。
按:心肌炎属于中医学“心悸”、“怔忡”、“胸痹”的范畴。多系病毒侵犯心脏局限性或弥漫性炎症病变。中医学认为温邪由卫入营,内舍心脉,气滞血瘀,胸阳痹阻而发本病。湿邪易伤气阴,故临床中心肌炎以气阴两虚证候多见。扶正祛邪并用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基本原则,故治疗上益气养阴与清解祛邪并用。此例患儿在急性期湿热毒盛,故以葛根芩连汤清热利湿;玉竹、白薇、太子参、黄芪益气养阴;丹参活血化瘀;板蓝根、金银花、蒲公英等清热解毒之品,能抗病毒、抗感染。全方共奏清心凉营解毒之功。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