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职太太为什么“不体面”?
真知社 2020-10-31 11:06:40
云南华坪女子中学的张桂梅校长一句“反对学生当全职太太”的视频火了,引起广泛讨论。
女性接受教育后应该成为职业女性,还是可以回到家庭成为一个“全职太太”?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并没有标准答案。不过,在每个人的“特例”之上,都有一些普遍的问题需要关注。比如一位女性如果要成为“全职太太”,可能要面对什么心理压力,有什么困境,以及能否做到事业和家庭兼顾等等。
巧合的是,我最近刚读了一本与这个话题相关的书籍,叫做《看不见的女人:家庭事务社会学》,它或许能够对关心这个话题的你给到一些启发。
《看不见的女人:家庭事务社会学》
《看不见的女人:家庭事务社会学》这本书成书于上个世纪的70年代左右,作者是英国的社会学家安·奥克利。作者本人在牛津大学念完本科和硕士之后就成了一名全职太太,照顾孩子和家庭。
可是2年下来,她感到非常恼火。除了因为繁重的家庭事务给她造成的困扰外,全职太太这个身份给她带来了一种孤立感和不被重视的感觉。特别是对于她这种高知女性而言,原本以为受到良好的教育就意味着女性能够和男性一样胜任社会工作,可是一旦结婚,要照顾家庭,那么孩子和家庭事务的家里似乎就把职业道路给封闭了。
安·奥克利
这种情况让她非常沮丧。更让她生气的是,在社会学领域,之前几乎没有一个学者专门为家庭妇女做研究,写一本专著。似乎对于学术界而言,家庭妇女不值一提,家庭妇女从事的家务劳动也不应该被当做正经的工作被加以研究讨论。
因此,她毅然决定前往伦敦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的选题就是被学术界和社会大众轻视和忽略的女性家务劳动。而毕业论文就是这本《看不见的女人:家庭事务社会学》。
在这本书的开头,作者提出了一对巨大的矛盾:一方面,“家庭妇女”所从事的家务劳动(housework)并不被认为是一种工作(work),而是结婚以后女性自动被附加上的属性,一种义务。
最直观的认知是,家务劳动首先不像我们熟知的工作一样可以被分割成工种,比如软件工程师、零件装配工、前台;PR\HR\AR……这些工作的劳动对象、生产工具都是固定的,而且比较好计算报酬(计时或计件),而家务劳动不能被简单划分到哪一个工种,也就无法准确计算酬劳;而因为不赚取报酬,也就不被视作一种工作。
家务劳动往往要求掌握“十八般武艺”
另一方面,家务劳动虽然无法计酬,但却是每个家庭不可或缺的,非常重要。按照本书所引用的数据,2014年英国全国家务劳动所产生的价值估算可达1万亿英镑,而同一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才1.8万亿英镑。
不过,即便家务劳动能产生这么大的价值,但“家庭主妇”这个称呼会被当成是一种贬低,尤其是当这些全职太太被问及身份的时候,往往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一名“家庭主妇”。(比如张校长就不愿意自己的学生成为家庭主妇)
也就是说,家庭主妇能产生巨大的社会价值,但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世界上最受剥削和压迫、而且认同感极低的“工人”,近乎于奴隶。
她们的工作时间长,睡醒就开始工作,在一天的工作后,即便睡觉想的也是还有什么工作没有做完;
她们的工作是碎片化的,孩子打翻了碗,那就马上要清理,一转身衣服洗好了,得去晾晒,回过头,孩子又把东西撒得一地都是……就像仓鼠在笼子里跑圈,只要在上面就永远跑不完;
她们的工作缺乏社交,与在公司、工厂不同,家庭主妇的交际圈被限制在家庭关系和少数邻里之中,缺乏深层次有意义的社会关系,表面看岁月静好,其实无比孤独孤立。
而长时间的劳动、封闭的圈子更加导致家庭妇女很难再回到社会上从事职业,永远只能依附在家庭之上。
如果家庭其他成员(比如丈夫)对她的工作能够给予正向反馈,给予鼓励赞美,的确会让家庭主妇获得更多的认同感,但实际往往并非如此。因为社会广泛认为家务劳动不是工作,将家庭主妇的劳动视作“休闲”,呼来喝去、横加指责,成为了家庭主妇们更重要的心理痛苦的来源。
本书提到的一项结论,对身在职场的女性格外显得重要,那就是“女性在家庭外的工作经验,与她们对在家庭内操持的家务工作的满意度相关”。所有过去担任过高级职位的被调查女性,都对做家务不满意——原先的职业高光会让她产生巨大的落差,进而产生更大的压力。
这本书的第一版写于上世纪70年代,从那个时期开始,战后第一代受教育的女性逐渐步入职场,这种情况与我们当下的社会颇有相似之处。相比上一代来说,她们在职业上获得了更多的机会,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受了高等教育、进入职场的女性越来越不愿意选择结婚、被家庭套牢的原因吧。
那么,与其讨论女性应不应该做全职太太,具体的家庭分工应该如何,是不是要首先考虑一下如何让家务劳动这项工作受到尊重?即便它很难像其他工作一样按劳取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