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漯河郭号召到新乡李全顺:曾和双汇 金龙对标的“老二”为何凋落

投实君按:大概十年前,投实君曾经采访过郭号召。

那时候的汇通肉制品,如日中天,在许多漯河领导的嘴里,经常和双汇相提并论。按照约定的时间,投实君并没有见到老板郭号召,在等待的四十分钟里,他的秘书送来了老板的简历和公司的年终总结。

其中,老板的简历有三个以上的脑残级错误,因为太奇葩,投实君记忆至今。

而公司的年终总结里,深情地写到,由于项目贷款申请困难,公司灵活地将流动资金贷款转为项目贷款,创造性地“短贷长用”,克服了困难,缔造了业绩!

四十分钟后,投实君见到了郭老板,投实君问他,老有人说汇通和双汇的味道差不多,你怎么看?

老郭没有一点扭捏,“我这里三分之一的高管是双汇来的,同样的人,同样的配方,同样的机器,味道一样有啥稀奇?”

尽管管理如此粗放,但郭老板完完全全将双汇作为对标对象,并完完全全有信心复制并超越双汇的成功。

稿件刊发后,大概““短贷长用”引起了关注、或者刚好给了已经心生警惕的银行一个契机,几家股份制银行收回了贷款。

两三年后,投实君当时的同事周健去采访郭号召,他依然提起了这件事情。

然后,就是这个企业上市失败、破产、银行追债、资产扣押、老板入狱这些老套的故事。

最终,汇通品牌凋落,曾经号称数十亿级别的资产被各路资本轮番玩弄。

在多年之后,另外一个明星企业家也走上了这条道路。8月7日,新乡市人民检察院发布公告,称河南省全顺线材的老总李全顺涉嫌集资诈骗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虚开增值税发票罪,被依法提起公诉。

河南财经界的“活字典”周健总结了这两个企业和企业家之间的“神巧合”:无论是企业的战略、管理、融资,还是企业家的思维、性格、行为方式,乃至压垮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都如出一辙。

第一,大型项目的产品、产业选择没有差异化,地方性重复建设严重。

漯河本土原有双汇,新乡本地原有金龙,但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地方政府为了对这些企业“制衡”,同时为打造优势产业、培育产业聚群,在政策、项目报批、征地、融资等方面大力扶持汇通、全顺,欲形成“二虎相争”的竞争格局。但对待“后进者”拔苗助长式的做法,最终事与愿违(新乡市扶持新飞集团,“再造一个“新新飞”,与老新飞分庭抗礼,想法、做法、结果也与此类似)。

第二,盲目跟进、攀比,超能力做大规模,大干快上,违背企业成长规律。

双汇有什么,汇通做什么;金龙干什么,全顺抄什么。从产品种类、生产线型号到机构设置、销售举措,汇通和全顺都立下赶超双汇、金龙的计划,急于取而代之,没有走差异化的发展道路,缺乏创造和创新,最终在模仿之中失去方寸、自乱阵脚,害人又害己。

第三,硬实力是空中楼阁,软实力是酒囊饭袋,没有建立起具有自身特色的经营模式和控制体系。

汇通、全顺的企业规模大了,但经营管理跟不上,四处出击、东一榔头西一棒;没有高素质的人才,没有过硬的团队,科研投入、市场开拓能力根本谈不上。与双汇、金龙这样百炼成钢的企业相比,汇通、全顺没有“自然生长”的过程,难以抗击大风大浪。

第四,企业的融资模式出现巨大风险。

前期靠银行,后期找各种担保、基金、信托,无路可走了,就铤而走险大肆民间集资。“高回报”“高利率”之下,击鼓传花、老驴拉磨,花终于传不下去,磨盘终于转不动,一个建立在沙滩之上的帝国,顷刻间轰隆隆倒塌。新乡、漯河、许昌等地民营经济固然发达,但企业之间的互保、民间集资盛行,导致原本脆弱的金融生态长时间危如完卵。企业在这种环境中生存,“贼船”不翻,就是万幸。

第五,企业家性格与格局,也导致他们的企业“走不远”。

企业发展大了,农民或个体户出身的郭号召、李全顺皆刚愎自用、任人唯亲,管理上全凭感觉行事,并无多少章法可言;个人喜好上追名逐利、好大喜功,做了许多企业本不应出头去做的事,承担了许多企业本不应承担的责任。正所谓掀开华美的袍子,内里却布满了虱子,华美其外的另一面,必然是败絮其中,企业、个人双双不堪重负、走投无路。

要反思的有许多,当然,这两个人值得同情的地方也有许多。做企业不容易,做实业更不容易,这年月,在大的经济形势和环境之下,一些传统企业能生存下来,真的可以烧高香念“阿弥陀佛”了。但是,为什么像汇通、全顺这样的企业就不能抗击打呢?两次危机,一个发生在2009年年初,一个发生在2014年8月,两个人先后踏进了同一条河流,其中的酸辣苦咸,都包含在身陷囹圄的郭号召和李全顺悔之晚矣的泪水里。

只闻新人笑,不见旧人哭。现实生活,不是这样的。我们要注意的是,下一个“新人”的哭声,它在哪里?

其实,投实君最想说的是,不管结局如何,他们都曾经是一方枭雄,有一个流传颇广的冷笑话是:在中国,各行各业的精英们做到顶级之后在哪里?有人回答:在监狱里。

这虽然有些夸张,但在金融界和企业界里,一个个精英的凋落飘零确实令人扼腕。

更完善的制度、更严格的监管、再加上更多的对冲、保险等安排,能救他们嘛?

下文系键指财经授权投实转载,作者周健

附录一:

郭号召梦断“新汇通”?

一场“寒流”,让所有的企业回归“基本面”。

2009年2月中旬的一天,就在新汇通肉食品公司(以下简称“新汇通”)即将挂牌之际,又一次危机降临在这家企业身上:有关部门已开始对其掌门人郭号召进行调查。

“太可惜了,新汇通公司马上就要开业。不知这次‘磨难’老郭能不能扛过去?”漯河当地一知情人士讲。

2006年以来,郭号召从未放弃过重振企业的梦想,也“从未逃避过任何困难和诘问”,但就是这样一个“能享受富贵也能面对贫穷”的人,却可能一直走不出环境、体制以及企业家自身素质等联合造成的梦魇。

一代枭雄,泪眼望天。他的“布拉格之春”,究竟何时才能来到?

新汇通夭折?

 

一切来得太过突然,2月13日前后,漯河市越来越多的人为一条消息所震惊:郭号召“突然失踪”了。

“我和郭号召已经连续几天联系不上了。老郭为人处世还不错,看上去不像恶意胡搞的人,弄到现在这一地步,到底是咋弄的?”业界一个接触过郭号召的人说。

从2月13日开始,记者先后多次拨打郭的手机,均处手机呼状态。而一些与他来往频繁的人也均告知记者,无法联系到他本人,“看来是真有问题了”。

对此,记者从有关部门获得具体证实。而具体案由,据称“涉嫌经济犯罪”。“大家都在传可能与汇通的银行贷款及企业互保所形成的‘黑洞’有关。”漯河市一家企业的老板称。对此,由于采访渠道等原因,记者目前还未获得最终证实。

早在2月7日,郭号召“最后一次”接受记者的采访。当时,面对着即将开始的“二次、三次创业”,神情疲惫但踌躇满志的他,言语不失豪放:“新汇通的发展,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条件,之前,该暴露的问题已经暴露,汇通已经到了底部。冬天已经过去,春天已经到来。”

但,现实是残酷的,尽管充满“英雄豪气”,郭号召直到今天还不得不为历史欠账不断埋单:2月1日,老汇通质押于漯河工行的96套(台)生产设备在拍卖过程中,被漯河当地的其他人以2800多万元的价格买走,致使其复兴梦大打折扣;去年11月28日,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裁定,汇通应偿还2006年12月从建设银行漯河分行借出的2000万元本金及利息……资料显示,截至目前,汇通名下还有近6亿元的银行债务,2亿元以上的供应商货款、工程装修款、北方产权交易募集资金款等社会债务。

“这些银行贷款均已逾期。”漯河当地一位银行界人士称。而与此相关的一些市场传言是,汇通的一些资金“被无端消耗得太多”。

这还只是汇通所面对问题的一部分。2008年上半年,某企业在考虑是否收购汇通时所做的调查资料显示,汇通纳入收购范围的6项土地、18项房产及大量机器设备均被抵押,前两项资产“因债务无法清偿相继被不同地区法院查封”。

法律纠纷的存在,无疑成为汇通复兴的绊脚石。

“老郭要想东山再起,他要解决的问题实在不少。可以这样说,即使不是因为银行贷款,其他问题也会让他感到棘手。”省会郑州一家投资公司的负责人对记者说。

用继续发展的办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这是郭号召近几年一直着手去做的事情。正因如此,在双汇集团、雨润集团并购无期,中信资本、蓝山资本投资无望的情况下,郭号召不得不采取自救的办法,希望通过成立新汇通,与积重难返的老汇通达成合作,采取租赁、承包等方式盘活资产、产生效益,无奈,这样一种“被动中的主动”最终无法为其“安全经营”设置一道防火墙,导致“出师未捷”。

险棋连连

当前,企业家性格即是企业文化。以历史的眼光来看,汇通从辉煌一下子步入没落,实与郭号召在企业战略决策上好大喜功、连连冒险以及经营管理能力不足以支持企业发展有关。

早在1994年创立企业之初,郭号召就提出了“自强、诚信、学习、创新”的口号,宣称“我们不仅要学习双汇,还要创造性地学习,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赶超双汇”。向“大象”看齐的结果是,汇通在许多决策上没有顾及自身实力,“强拉霸王弓”。

1998年,郭号召决定上每日屠宰5000吨生猪分割生产线及配套5000吨冷库扩建项目。项目总占地100亩,总投资8000多万元。但该项目经省及国家经贸委批准后,银行项目贷款尚未落实。郭硬是冒着几千万短期贷款的高风险,使工程按期封顶。对此,郭并不讳言当初擅改银行流动资金贷款用途的违规行为,他无奈地说:“在目前市场经济不太规范的情况下,照章办事,那就什么也做不成。”

在这种指导思路的作用下,“双汇有什么,汇通有什么”。

“汇通应该绕着双汇走,走独具特色的差异化发展道路。和资源匹配能力极强的巨无霸拼资金、拼经营,只能耗干自己的血而难有大的作为。”一位对汇通极为熟悉的市场人士说。

对规模和项目的追求,必然导致对资金面的过度依赖和大量货币融资变为非经营性资产。据了解,2002年前后,汇通登陆河南产权交易市场旗下的股权托管系统,开始向社会定向募集资金。

由于历史原因,加上社会担保体系薄弱,上世纪90年代,漯河市本土企业之间开始形成银行贷款互保链。仅以汇通这个“中心点”为例,该企业先后作出的贷款担保包括:漯河电厂1000多万元、雅源香精香料1000万元、闵源电池500多万元、仁和线材1.27亿元、金阳光超市3000多万元、地方养殖项目800多万元,2006年前后,由于以上企业的资产先后被银行查封,负连带担保责任的汇通不得不为它们垫付资金,企业的“血”急遽被“吸干”,公司的36辆各式轿车也不得不变卖970万元还账。

按漯河企业界的评价,郭号召此举,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当地经济秩序的稳定,尽到了自身最大的社会责任”。但郭号召事后反省,认为这样做“其实是把汇通自己给害了”。

此时的汇通,其势危如累卵。但在2004年、2005年,该公司账上还经常有两个多亿的现金流。和许多公司一样,处于巅峰状态的汇通瞄准了资本市场,希望在香港上市,并为此倾注了大量财力和人力。不过,2006年让汇通希望彻底破灭的事件发生了,9月,就在其即将引进建银国际3.3亿私募资金的关键节点,商务部等部委一纸禁止“反向收购”的文件,让急着打通资本市场通道的汇通遭到致命一击。

“替别人还钱,或冲刺上市,我都没考虑太多的退路。”今年2月7日,郭号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企业发展太顺了,许多问题被遮盖住了,这是汇通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

曾经沧海

 

究竟是太“顺”,还是太“险”,面对今天的汇通,这样的追问可能已显苍白。不过,毫无疑问,在决定企业生死的关键时期,受外界各种力量的作用,“赌”、“焦躁”的情绪开始在郭本人身上暴露无遗。

“那时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往往是睡一两个小时就醒了,出一身冷汗,一下瘦了一二十斤,压力很大。”去年4月,郭号召对记者说。“我奋斗了这么多年,现在从高峰落到底,非常难受,也曾自己关上门哭鼻子。我老婆也埋怨,咱办过那么大的企业,也为社会作出过那么大的贡献,怎么到现在连一碗稀饭都要考虑怎么喝?”今年2月,郭号召还是如此说。

但,起码在许多人眼里,困厄之中的郭号召没有选择逃避和放弃:他每天早上6:00起床,坚持不懈参加冬泳;每顿饭菜他也很讲究,不求吃得太好,但一定要有营养,他称,“男人嘛,就要坚强点”,“不服输,坚忍不拔、百折不挠、持之以恒,活下去就能赢”。去年,他曾被有关部门叫过去“询问”,但郭号召愣是表现出刚强的意志力,“几天几夜不睡觉”,闻此事者莫不惊叹。

“不抛弃,不放弃”,经济寒流横扫之下,也凸显一种企业家精神。一个曾经跌倒的企业家想重新站起来,社会各界对郭号召的这种姿态一度表现出关注和期许的态度。省会学界的一位专家表示,汇通倒下,除了自身原因之外,还有外部特定的经营环境、金融生态和体制等方面的原因,“所有责任不能由一个企业和一个人来承担”。

这样的看法,也许抵不上一个事实。在法律“红线”面前,郭号召的命运已不可能完全由他自己来掌握了。“曾经沧海难为水”,这个“草莽英雄”所留下的那个梦想,不知还能不能继续?

(刊于2009年2月20日《大河报》,作者:周健)

附录二:

李全顺深陷“大跃进”泥沼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但要做百年企业,肯定不能仅靠一个“萧何”,企业应该有完善的决策机制,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全顺公司的困境,只是是一个此类企业的一个缩影。

2014年7月10日,就河南省全顺铜业有限公司(简称全顺铜业)资金链断裂,公司崩盘一事,新乡市有关方面,专门成立了88人的工作组,正对李全顺和全顺铜业融资部主要负责人李漫莉进行调查取证。

全顺铜业位于新乡市卫滨区工业园内,公司目前已经处于停止运转状态。据了解,李全顺的老厂河南省全顺线材有限公司(简称全顺线材),还能勉强维持生产。

全顺铜业创办于1984年,30年来,李全顺曾遭遇无数挫折,但都被他一一化解。一直以来,让他颇为骄傲的是,自己将一个仅6名工人的小作坊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员工几百人、资产过亿的中型企业。、

然而,对李全顺来说,辉煌似乎成为过眼云烟。由他一手打造的神话,于一夜间轰然崩塌了。这个30周年,显得有点悲壮。李全顺可能真正遇到坎了,他甚至开始担心公司的未来。此时,他唯有等待,别无他路。

近在咫尺的邻居,命运却迥异。同样建厂30年的金龙精密铜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金龙集团),则先后打赢反倾销官司,征战资本市场,美国高调建厂,在行业内早已奠定霸主地位。更为巧合的是,7月10日金龙集团董事长李长杰正在北京,代表中国制造业参加两年一度的中美战略经济对话。

李全顺的危机始于2013年10月,媒体一篇有关李全顺涉嫌非法集资的报道,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并彻底把李全顺和他的全顺铜业推向了深渊。

“在公司运营上,李全顺在战略管理决策上出现重大误判,公司出事是早晚的。民间融资的崩盘只是一个‘导火索’,它的爆发只是让全顺铜业的危机提前了。”新乡当地一业内人士表示。

“大跃进”的苦果

对任何企业来说,一旦企业战略决策、发展方向出现了失误,你的执行力越强,对企业的破坏力就越大。

李全顺公司的转折点是在2009年。当时,全顺线材在经历1984~1991年的稳步发展,以及1991~2009年的快速扩张后,迅速成为当地一个年营业额逾亿元的龙头企业。

然而,李全顺并不满足于此,“邻居”金龙集团取得的巨大成就,早已让他眼热。多年来,李全顺一直把李长杰视为榜样,也把金龙集团作为自己超越的对象。他要让全顺铜业成为比肩金龙铜管的企业,成为新乡市铜深加工行业的“双子星”。

2009年,李全顺认为全顺线材已经到了一个节点,虽然企业规模上去了,但是自己没有核心技术,连先进的技术装备都没有,本质上还是一个简单加工企业。产业转型和升级被提上日程,李全顺希望在2014年,即企业迎来30周年时全面完成。

在此情况下,高精压延铜箔技术进入李全顺视野。其时,该技术早已被日本和美国少数企业垄断。其实,国内也有不少企业想在高精压延铜箔技术上,实现突破,但这必须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强大的技术资源和优秀专业的研发团队。所有这些因素,已令很多企业望而却步。

李全顺的计划公布后,在企业内外都面临很大的反对声音。“其一,项目一旦启动,就意味着所有资金必须全部投入,而全顺线材的利润还远远不能支撑如此重大的项目;其二,高科技设备引进来了,没有高端的技术团队,想把技术吸收消化也有一定难度,更遑论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技术创新了;其三,购买了先进的技术设备,并不代表最先进的生产力,如果你没有强大的技术研发创新能力,你将永远只是跟随者。”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最终的结果表明,李全顺似乎没听进任何反对意见,一意孤行作出了脱离企业实际,超出自己能力的决策。

作为一家中型企业的掌舵人,李全顺深知全顺的发展面临众多问题的制约,专业技术人才储备缺乏、技术创新落后、资金短缺,诸如此类,都是制约公司快速发展的“瓶颈”。

对李全顺来说,这是一步险棋,但这丝毫没动摇他的决心,他只是想着大干快上,“弯道超车”,尽快追赶金龙集团。李全顺抛开全顺线材,开始另起炉灶。他在新乡市卫滨区工业园内中心位置,斥巨资购地近300亩,成立了全顺铜业。通过全球招标,引进了一大批国际先进的机器设备,瑞士WERTLI水平连铸炉、意大利MINO轧机、德国WSP气垫炉、B+S拉弯矫直机、纵剪机组、德国SPECTRO直读光谱仪,等等。同时,在全国范围内招兵买马,通过聘请海归学者、教授、国外专家组成的技术研发团队,迅速建立起权威的实验检测中心。

更大的问题,来自市场。李全顺没有进行详细的市场调研,在业务决策上出现失误。在全球市场上,压延铜箔的需求每年不超过2万吨,70%以上由日本本土企业生产。而国内需求每年不超过1万吨,主要靠日资在国内企业生产和进口。但是李全顺为全顺铜业规划了2万吨的产能。面对日本企业的激烈竞争,全顺铜业根本不是对手。“公司根本没有实力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扩张,他们是在进行一种冒险。”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即便一切可行,但要顺利实施这个庞大的计划,需要大量的资金作后盾。据了解,全顺铜业仅采购设备就花费了4.5亿元,而其他设备、土地、办公楼、变电站等基建项目耗资2.8亿元。这还不包括聘请专家的费用。

全顺铜业没有自己的高新技术研发团队,设备是买回来了,但是设备的安装、调试、技术培训等,还必须依靠聘请的国外专家。国外专家是按时间付费的,仅此一项就花销不菲。

虽然之前全顺铜业与工商、邮政储蓄等多家银行建立了很好的合作关系。但是从2012年开始,融资环境骤冷。银行也只能解决一部分资金。另外,这几年,制造业越来越不好做了,辛辛苦苦一年忙到头,利润率不高,若依靠全顺线材的利润作为投入资金,简直是杯水车薪。

随着新项目的逐步深入,危机出现端倪,资金迅速吃紧。资金问题一度成了李全顺实现梦想的“拦路虎”。

如何解决资金问题呢?此时的李全顺想到了自己的“融资法宝”——民间金融。借财生财,使他的企业永远资金丰沛。自创业之初开始,李全顺尝到民间借贷的甜头后,一直在做民间借资,这项业务甚至成了企业的固定业务。之后,李全顺开始将金融作为自己的一个产业板块,甚至还在布局谋划村镇银行。

管理学上有句名言:100个行动也无法挽救1个错误的决策。这一次,李全顺的确是骑虎难下了,必须硬着头皮往前冲。对李全顺来说,在这场激烈的“弯道超车”中,为了弥补管理决策中出现的重大失误,导致他必须抓住民间融资这个所谓的“法宝”,来为企业解困,为自己解套。

在李全顺眼里,抓住了民间金融,似乎就抓住了“救命稻草”。为了能吸收到更多的资金,李全顺在吸储政策、力度上不断加大,利息更高了,渠道更宽了,规模也更大了。

如预期的一样,李全顺很快拿到了资金,其中大部分都进入了全顺铜业这个“无底洞”。但由于李全顺在管理决策上的失误,导致这个大盘是个“死盘”,投入越多,风险越大,距离崩盘的时间就越短。

另外,据说李全顺为了弥补资金不足,还以股份的形式投资地产,这也成了李全顺民间融资的一个重要流向。本打算挣个快钱,但不幸的是却遇到房地产市场下行。“企业领导管理决策的失误,造成了新产业投资出现偏差,最终导致了企业风控的失衡。”知情人士告诉记者。

李全顺败在了自己手中,败在了管理决策失误上。

静待抢救“良方”

  

眼下,对政府、全顺铜业和广大的投资者来说,到底该如何拯救全顺铜业,已经变得越来越紧迫。

因角度和目标不同,政府、投资者等利益相关方,产生了激烈的博弈。包括全顺铜业、银行等债权人,也开始迅速行动起来,以维护自己的利益。

之前,有浙江亿万富姐吴英非法集资案的前车之鉴,这一次李全顺的案子曝光后,新乡市政府迅速出台了几套方案,对全顺铜业进行挽救。“对政府、对更多的债权人来说,都希望李全顺和他的全顺铜业能尽快渡过难关,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全顺铜业这次病得不轻。”接近政府的张先生告诉记者。

因该案关系重大,涉及利益相关方比较多,政府不敢怠慢。最近,新乡市区两级政府,正加快对李全顺和李漫莉进行调查取证工作。“新乡市政府正在做两项基础工作,一是对李全顺两个企业的银行账户和两个公司的资金进行冻结、扣押;二是对债权人和广大民间投资者进行登记统计。”张先生对记者说。

为了尽快解决问题,新乡市政府几套方案同时进行。政府最希望成功实施的方案是,积极地引进外来投资者,让全顺铜业重新走上正轨,恢复生产,然后慢慢解决债务问题。“若外来投资者能注资1亿元,就可拿到51%的股权,实现控股,将来产生效益了慢慢还款。这在政府的方案中,属于上上策。首先,引来外来战略合作伙伴,可救活一个企业;其次,维护了广大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最后,对地方政府来说,保住了当地的一大产业,也就意味着保住了未来可观的财源。”当地知情人士分析。

但是,对广大债权人来说,他们并不都认同该方案。“即使成功引进外来投资者,也不一定能解决我们的问题。按照政府提出的方案,外来企业进来后,一年是磨合期,若两年后获得利润,也是归属外来投资者,直到企业步入平稳发展期。按照这种思路,如果企业运作出了问题,我们就要面对更残酷的现实,投资一样无法收回。”一董姓投资者告诉记者。

然而,据从政府那边反馈的信息来看,通过这个方案解决问题,早已不现实了。早在2013年下半年,新乡市、卫滨区两级政府就开始寻求有实力的公司来接盘。当然,其游说的对象,包括了当地的河南科隆集团、金龙集团等有实力的龙头企业。但是程清丰的河南科隆集团一直专注于制冷行业“两器”和新能源电池的发展,无暇顾及其他产业板块。而金龙集团则刚刚打赢与美国商务部的反倾销官司,国际市场的战略布局初步完成,当然还有更加重要的任务是顺利实现IPO。“双方产业定位不一样,我们有自己清晰的战略规划,所有的资源都会服务于这个战略目标,我们不会贸然去接这个盘。”金龙集团一高管告诉记者。

董姓投资者告诉记者:“自去年年底到现在,政府部门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邀请了十几家知名投资公司,他们都陆续来新乡进行实地考察,但最后都没有了下文。”一切事实都表明,全顺铜业已成为一个“烂摊子”,是一块“烫手山芋”,没有企业敢去接盘。

对广大债权人来说,他们最希望能付诸实施的方案是,尽快对全顺铜业、全顺线材,李全顺及其直系亲属的财产进行冻结。“我们希望尽快按照法律程序进行破产清算,并委托拍卖公司等中介机构,进行公开拍卖。拍卖后的成交价款,用来还银行和其他债权人的钱。”一不愿透露姓名的投资者告诉记者。

另有知情人士透露,“工作组进驻西高村不到一个月,揽存资金登记额就高达14亿元。”对广大投资者来说,也不是每个人都同意这个方案,因为其中一部分人有顾虑。“假如资产处置不掉,或处置的价格比较低,我们的投资同样收不回来。”该投资者不无忧虑地说。

其实,对广大的投资者来说,他们的担心不无道理,全顺铜业、全顺线材两个公司的那些资产,即便全部通过公开出让的方式变现,可能也不会值14亿元。针对以上方案,一位张姓投资者告诉记者,他曾向有关方面提出了一个较折中的方案。在该方案设计中,同样由政府主导,只是把方案二中的清算财产作为抵押物,向银行贷款,肯定能获得大于1亿的资金。比如,若资产清点后,按照价值8亿元的50%来变现计算,也能获得4亿元。其中,1亿元留下,作为企业的发展资金,其剩余部分则可以用来清偿一部分借款。

同时,必须由政府全面接管全顺铜业,聘请团队进行运营,政府给予政策优惠,比如减免各类税收等。若一旦有利润,就可以清偿剩余借款。其中的部分借款利息,可按5年存款利息结算。如果真的经营不下去,银行可以迅速收回抵押物,银行也不会亏。“若能顺利实施,既能满足广大投资者的关切,最大限度减少投资者损失,又可以尽可能地救活这个企业,同时也照顾到政府的关切和利益。”

对全顺铜业来说,成也李全顺,败也李全顺。决策无小事,选择要慎重,不知李全顺对此是否已有悔意?

(刊于 2014年8月刊《企业观察家》,作者:王占锋)

找资金、找项目、约大佬!

投实带你玩转财经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