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德西下篇 《金匮要略》方治验一 《痉湿暍病脉证治》篇方治验

​下篇 《金匮要略》方治验

一 《痉湿暍病脉证治》篇方治验

1.瓜蒌桂枝汤加葛根治疗席汉综合征感受风寒

治验:

女性,53岁。曾患席汉综合征十余年。最近几天项背部受风而强痛。曾用发汗剂治疗,疼痛不减,无恶寒发热症。舌质红而苔少。辨证为风邪侵犯太阳经脉,汗不得法,邪留不祛,复伤津液。予瓜蒌桂枝汤加葛根治之。

方药:

瓜蒌根12克,桂枝6克,白芍10克,葛根15克,大枣4枚,甘草6克。水煎服,两剂而愈。

来源:

王占玺.张仲景药法研究[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649.

注释: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篇云:“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插图][插图]然,脉反沉迟,此为痉,瓜蒌桂枝汤主之。”此篇言痉病有二,一是柔痉,二是刚痉。瓜蒌桂枝汤证为柔痉证治,葛根汤为刚痉证治。两者都具备外感风邪的症状,汗出不恶寒者为柔痉;不汗出而恶寒者为刚痉。既言“痉”,就有痉挛之征,本篇所言之“痉”,主要是“颈项强急”,而非肢体之痉挛抽搐。本例原患席汉综合征,其病以伤阴耗津为其特点。这种体质所患之疾,易汗出伤及筋脉,所以医者诊为“柔痉”。所加葛根,意在疏通经脉,起阴柔筋。

约言:

阴虚之体,受风汗出,项背强急,瓜蒌桂枝汤主之。

2.麻黄加术汤加柴胡、黄芩治疗肺炎

治验:

男性,60岁。6天前在航行途中患恶寒发热,全身关节酸痛,左侧胸痛,不能左侧卧。近日略有咳嗽,干咳无痰,胸痛减轻,能左右侧卧,口渴喜热饮,饮量不多,不欲进食,小溲短少色深,便秘7天,但腹无胀痛,曾服药片(药物不明),虽汗出而病未减。入院后给予麻黄加术汤加味一剂。同时给予补液。药后汗出,体温退至37℃。次日热退,啰音未消。继服原方一剂,体温反而增高,达40℃。服药后,热不退,脉滑数,苔微黄,仍予麻黄加术汤,加柴胡3克,黄芩12克,一剂得汗,热退至39.1℃。第三天,热退至正常。调理一周后出院。

方药:

麻黄3克,桂枝4.5克,苍术9克,枳实9克,陈皮4.5克,茯苓9克,杏仁12克,瓜蒌9克,生姜9克。

来源:

金寿山.金匮诠释[M].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86:31-32。

注释: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篇云:“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麻黄加术汤本为湿病身痛而设。方由麻黄汤加术而取,麻黄汤发汗散寒,且发汗有利于湿邪之消散;白术健脾祛湿。麻黄得术,虽发汗而不致过汗;术得麻黄,并行表里而除湿。本例为肺部感染,与湿病有一定区别。何以引用于肺炎呢?很可能与本例在航行途中受风湿之邪侵袭有关。凡有恶寒发热伴见关节酸痛者,就应考虑是风湿因素作祟。由于用了发汗药病情未减,且有向里发展之趋势,故医者加用茯苓、瓜蒌、陈皮等,以增强渗湿祛痰作用;后又加柴胡、黄芩,以清里热。三天后高热退,一周痊愈出院。由此可见,对于急症之高热,中医药仍然是大有可为的。

约言:

风湿袭表,恶寒发热,肢体酸痛,麻黄加术汤治之;若病邪入里,伴有咳嗽、胸痛者,可加黄芩、瓜蒌、柴胡等药治之。

3.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加三妙散治疗风湿性关节炎

治验:

男性,40岁。患风湿性关节病数年,每届严寒辄发,今冬尤剧。发热恶寒,无汗,下肢沉重疼痛,腓肌不时抽搐,日晡增剧,卧床不能起,舌苔白厚而燥。此证风湿已渐化热,当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治之。

方药:

麻黄、杏仁、薏苡仁、甘草、苍术、黄柏、忍冬藤、木通,服用两帖,汗出热清痛减,后于原方减麻黄,加丹参、牛膝、络石藤之属,日服两贴,三日痛止,一月而愈(原方无剂量)。

来源:

赵守真.治验回忆录[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21.

注释: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见于《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篇云:“病者一身尽痛,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风湿在表,郁而不退,故一身尽痛且发热;日晡,申时也(下午3~5时),阳明旺于申酉戌。土恶湿,今为风湿所干,当其旺时,正邪相搏,则病反剧。此病由汗出当风,或汗出入于冷水中,皆可罹患风湿病矣。是方取麻黄、杏仁开肺气、通腠理,以解在表之风;薏苡仁甘淡渗湿;甘草和中,成为后世治疗风湿病之祖方。本例有化热之趋势,故加二妙散清热燥湿,忍冬藤与木通,为清热祛湿之组合;由于汗出热退,故去麻黄,加丹参、络石藤以清热通络化瘀。病虽严重,但对证之经方,可层层分解其风湿热,所以见效快捷。

约言:

罹患风湿性关节炎,严寒辄发,患肢沉重疼痛,日晡增剧,舌苔白腻,风湿化热也,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主之。

4.防己黄芪汤治疗风水症

治验:

男性,40岁。风水症,久而不愈,下肢沉重,胫部浮肿,累则脚跟痛,汗出恶风,有尿蛋白出现,舌质淡白,有齿痕,脉象浮虚而数,此虚性浮肿,当益气利湿,防己黄芪汤主之。

方药:

汉防己18克,生黄芪24克,炙甘草9克,生姜9克,大枣4枚(擘)。嘱长期坚持服用。

来源:

中国中医研究院.岳美中医案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23-24.

注释: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篇云:“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此方证为腠理松弛,卫阳虚弱,再受风湿所感,形成风湿羁绊而不去。方中防己走而不守,引领诸药通行十二经,并斡旋于周身,使上下内外通达无阻,为此方之主药;黄芪生用,强壮肌理,祛风而逐水;白术健脾燥湿,且有明显利尿作用;并以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促气血化生。若肾虚寒重者,可以加入附子、杜仲等。岳美中先生用此方治疗两例慢性肾炎患者,一例服药一年而愈,一例服药月余而愈。

约言:

风水,汗出恶风,下肢浮肿,舌淡脉虚,防己黄芪汤主之。

5.防己茯苓汤治疗全身浮肿

治验:

男性,28岁。浮肿时轻时重,曾用利尿剂以及中药健脾、温肾、发汗、利尿等法,效不明显。刻诊时全身浮肿,腹大腰粗,小便短黄,舌质嫩红、苔薄白,脉象弦滑,此为皮水,防己茯苓汤主之。

方药:

汉防己15克,生黄芪15克,带皮茯苓15克,桂枝6克,炙甘草3克,生姜2片,红枣3枚。水煎服。服用2剂后,小便渐增,以原方加减,约半月余症状消失。

来源:

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3:82.

注释:

防己黄芪汤见于《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原文云:“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皮水与风水两个证候都是水在肌表,但风水有外感风寒症状,而皮水则无。此病例虽然腹大,但按之不坚,叩之不实,胸膈不闷,能食,大便正常,说明水不在里而在表,故拟防己茯苓汤治之。用黄芪协助防己、桂枝协助茯苓,甘草、生姜、红枣调和营卫,一同解表,通阳气以行水,使之从小便排出。

约言:

全身浮肿,腹大腰粗,脉弦滑,此皮水也,防己茯苓汤主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