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守敬的师友们---因书而翻脸的好友柯逢时

杨守敬与柯逢时两人在武汉长堤街相与邻居,两人因有相同的兴趣,爱好,关系十分密切。

柯逢时加尚书衔,专任各省土药统税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宣统二年,朝廷再度禁烟,他也曾奏请拨款开办武昌医馆,以研求戒烟治病。到晚年赋闲,他更真切感受到国贫民弱,百姓缺医少药,其情堪忧,于是就广泛搜集医书,自费创办武昌医馆,盼能解民痛苦之万一。

恰于此时,柯逢时得知杨守敬藏有宋刻大观年间的《本草》一部,因为这书是孤本,价值昂贵,很是眼馋。本想借来一读,又想,可这么珍贵的宋刻孤本,价值十分昂贵,每一页都值百金,杨守敬会借吗?

于是,柯逢时便谎称,愿意“重金代售”《大观本草》芸芸------。

得到杨守敬的珍贵宋刻本后,连夜动员家人抄录,第二日天亮,原书奉还,称:“此书并不珍贵,坊间已有刻本。”

数月后,书肆果然有翻刻的《大观本草》出售。杨守敬顿觉上了柯逢时的当,因此“恨之入骨,至移家避道,终身不相见。”

这个故事,见于清末民初人刘禺生的《世载堂杂记》。故事显然多有演义渲染。

宋刻本《大观本草》珍贵的是“宋刻本”,它的内容“本草”并不珍贵。就是说,宋刻书籍的珍贵,在于它的版本,与内容无关。柯逢时抄的,只是内容,至于版本,他是完璧奉还的。当然,这么贵重的书,想要借来抄其内容,多少也玩了一点金牛人的“小黠”,无伤大雅。

事实上,柯杨之间,并无“恨之入骨”,其情谊终生维持。柯逢时后来校刻《大观本草》得到杨守敬极大帮助;后来杨守敬避难上海,在沪上生活拮据,柯逢时也曾解囊相助。至柯逢时仙逝,杨守敬还作挽联悼曰:  我邀刊郦,公嗜岐黄,传古深情均未了;  公逝汉皋,我栖沪渎,如今残喘抑何之。  这副挽联传达的隔世情谊,却真挚而感人。

柯逢时(1845~1912年),一作凤逊,字逊庵,懋修,号巽庵,别号息园,是湖北省大冶市金牛镇袁铺村老鸦泉湾人,光绪九年(1883年)取进士,点翰林,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

一生对清王朝可谓死心塌地,匍匐尽忠。历任江西按察使、湖南布政使、广西巡抚、兵部侍郎、“督办八省膏捐”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湖北铁路协会名誉总理等职。辛亥革命前,授浙江巡抚,未赴任。居于武昌,对清廷和湖北军政府持观望态度,看到辛亥革命发展迅速,便积极动员绅商,组织武昌保安社,自任社长。生平喜著书、刻书,尤嗜藏书。官余搜罗古籍善本极多。曾在江西购得裘文达部分藏书,又在北京收购了李嘉绩旧藏5万余卷,由陕西运往武昌,所藏《四库全书》未进呈抄本及元、明小集800余种,书数万册。建有藏书楼“柯家山馆”、“息园”,其中有黄丕烈、周星贻等人的批校本。卒后,日本人以20万元贿其家属,将书购走,大半流于日本。另有部分约3 000余册,在建国后,由其后裔捐献给中南图书馆(今湖北省图书馆)。尚有数十种古籍如清杜浚编《冠悔堂丛书》88种31册,抄本,此本为海内孤本,现存于北京图书馆;《太平天国天条书》民国间梁启超抄本,现存湖北省图书馆。热心于校刻医书。曾在武昌设医馆,招收学员,传播医学知识。其中有数人曾参与其医籍校勘工作,经刻印书籍有《武昌医学馆丛书》8种:《经史证类大观本草》、《大观本草札记》、《本草衍义》、《伤寒论》、《伤寒总病论》、《类证增注伤寒百问歌》、《伤寒补亡论》、《活幼心书》。所刊刻之书大多为经世实用之书。先后参与纂修有《湖北通志》、《武昌县志》、《应山县志》等。晚年曾刊刻沈涛撰写的《常山贞石志》、《经史证类大观本草》;主修有《武昌县志》28卷。

据史料记载,柯逢时为官还是有好口碑的,不管出于维护谁的利益,他为百姓确实办了不少的实事,百姓对他还是有赞誉的。柯逢时能力的真正展示,却是他在帮助清廷打理鸦片税收的“督办八省膏捐大臣”任上。客观地讲,在每一个王朝更迭的年代里,作为末世能臣,只有身怀理财之能者最为朝廷重视,最能被当权者看重。张之洞就是看中了他的理财能力,刻意对他加以栽培。武昌首义之后,清廷已经奄奄一息,但这个老顽固仍然报有幻想。与汤化龙、连甲(布政使)、马吉彰(按察使)在他家里开会,策划电请清廷派大军南下,另委湖广总督,以应时局变化。然而,大厦将倾,无人能扶。关键时候,还是汤化龙派人向他“借”来电报密码,又请俄国驻武汉领事馆领事代发,通电全国各省谘议局响应武昌革命。可以说,柯逢时为推翻主子的政权,也十分不情愿地帮了革命党的忙。但在1911年武昌起义后,柯逢时即与被迫出任军政府鄂军大都督的黎元洪暗中勾结,假借谭延闿之手谋杀了鄂军统领宋锡全,维护清廷利益。

清廷覆灭后,柯逢时见大势已去,只能赋闲武昌,研究医学,武昌城最大的医馆就是他开的,此外他还广招学员,传播医学,校刻医书。他给后世留下的医术有《经史证类大观本草》三十一卷、《大观本草札记》二卷、《本草衍义》二十卷、《伤寒论》一卷、《伤寒总病论》六卷、《类证增注伤寒百问歌》四卷、《伤寒补亡论》二十卷、《活幼心书》三卷。所校之书大多实用,文字精炼,内容严谨,深受后人好评,可以说柯逢时也是民国初年一位有名的医生。

柯逢时的一生,毁誉交加。有人说他曾经中饱私囊,在督办土药统税大臣这一肥缺中,以权谋私。因为柯当时驻汉口,多数省份的土税征收官员均由其委派,“岁得公费羡余甚巨,竟以致富”。也有人感念他悬壶济世,捐资助学的善行。1891年他在做陕西学政时,曾经奏建刊书处,创建书院,书院先后由史梦轩、柏子俊、刘古愚主持,历经30年,于1903年改为泾阳县立小学堂。柯逢时的一生,或褒或贬,笔者不做任何评价,读者自己品味,

1912年,晚清一时理财能臣——柯逢时,在作了自己人生最后一次挣扎与努力之后,伴随着风雨飘摇的清王朝的覆没,告别了自己艰难而悲剧式的67载人生。柯逢时的一生,可以说,于小德无可挑剔,他忠君尽职,任劳任怨。他才识过人,官运亨通,在时人眼里,也算恩荣辉煌。然而,他的一生,却与大德相去甚远,为世人空留几许惋惜与悲叹。

(0)

相关推荐

  • 鄂州人物之柯逢时

    柯逢时(1845~1912年),名益敏,一作凤逊,字逊庵,懋修,号巽庵.饮臣,别号息园,亦号逊庵,是湖北省鄂州金牛(现属大冶)镇袁铺村老鸦泉湾人,少时家贫,寄读于西畈舅家,早的取秀才,光绪九年(188 ...

  • 李时珍评价《证类本草》

    <证类本草> 作者:唐慎微 朝代:宋 年份:公元960-1279年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31卷.北宋唐慎微约撰于绍圣四年至大观二年(1097-1 ...

  • 《中国医学源流论》上古医学

    上古医派 针灸始于黄帝,本草肇自神农,脉诀传之素女,此以言乎其托始之时耳.至按其学术之性质而为之分类,则为 医经.经方二家.医经犹今言医学,经方犹今言药学也.神农本草,当属经方家.针灸.脉诀,则同属医 ...

  • 杨守敬的师友们---杨守敬和他们的信札

    杨守敬(1839-1915)字惺吾.星吾,号邻苏,湖北宜都人.同治元年举人.光绪六年至十年随黎庶昌出使日本,任随员四载.工书法,四体皆能,善丹青,画博古小品,格老笔苍.亦长于历史地理及鉴别考据之学.在 ...

  • 杨守敬的师友们---同乡武举人艾昌发

    宜都网(通讯员 明建中)近日,笔者在松木坪镇泉水垱村搜集史志资料时,查访到一部清朝光绪甲辰年(1904年)刊印的<艾氏家谱>.家谱共八卷,其第三卷载有宜都籍著名学者杨守敬为同科武举人艾昌发 ...

  • 杨守敬的师友们---东湖儒商饶敦轶

    杨守敬传人,当代著名学者杨世灿,在图说宜昌上说:杨守敬与饶氏兄弟相称."守敬二十年前与饶氏昆仲合契".从<年谱>得知,杨氏在学术活动中,曾得到饶氏大力的支持. 饶氏的高 ...

  • 杨守敬的师友们---湖北的金石学家、文字学家​、书法家​刘心源

    杨守敬.张裕钊,刘心源被张之洞称为湖北的三大书法家.他们不仅是老乡,还都是张之洞的好友,还都喜欢金石.书法,喜欢伸张正义. 1909年,清政府拟借外债修筑粤汉铁路,将两湖盐厘捐税做抵押.湖北工各界群起 ...

  • 杨守敬的师友们---房客师友舆地启蒙老师郑兰

    杨守敬对历史地图产生兴趣,说起来也有些偶然.太平天国起义期间,长江下游一带的学者.名人纷纷逃难,不少人避居宜都.浙江余杭县人郑谱香(号兰,官至山东盐运使)租杨守敬的房屋居住.1858年的一天,在他们晒 ...

  • 杨守敬的师友们--- 末代帝师陈宝琛

    杨守敬69岁时,礼部侍郎陈宝琛荐举他为礼部顾问官,专司刻书.杨守敬的淹博学问令人惊叹!受到朝廷众人青睐. 深厚的文化学养,宽博的眼界见识,刻苦的临池功夫,成为杨守敬取得巨大成就的依托.也是受人交口称赞 ...

  • 杨守敬的师友们---一代书法宗师和学者张裕钊

    说起杨守敬和张裕钊之谊,从他们教育子女的事,就可知他们有多密切. 黎庶昌到达横滨,何子峨认为杨守敬是黎公奉调之人,便一齐到横滨去接待.到横滨见过国内来的人,发现故人张廉卿(格创)的儿子张庐沅也在,并交 ...

  • 杨守敬的师友们---外交家黎庶昌

    黎庶昌曾在曾国藩幕府工作,与张裕钊.吴汝纶.薛福成被称为"曾门四弟子". 黎庶昌曾两度出任驻日使臣.光绪十年,黎庶昌因母丧丁忧,杨守敬与他一起回国.黎庶昌也是一位好古之士,听说杨守 ...

  • 杨守敬的师友们---杨守敬的老师 清代拔贡谭大勋

    杨守敬十九岁时,师从江陵朱景云,当时与朱景云交往密切的谭大勋是考据学家,著有<新唐书纠缪>.<读书一得>.<明事类编>等.杨守敬从朱师与谭大勋的谈论中开始接触到清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