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一个要做父母的人,都应该了解孩子们的“补偿心理”

家长们通常在教育上都是为了孩子好,比如通过报学习班来提高孩子的成绩,或者通过一些才艺的学习来提高孩子的整体竞争力。

这样孩子可以考上一个好的小学、好的中学、好的大学,将来可以有一个更好的前途。

这个出发点是完全正确的,其中的原理也符合我们的社会规则,但是这种通过占用孩子们玩耍“天性”来换取成绩的的做法真的划算么。

早在18世纪法国哲学家卢梭在他的《爱弥尔》中就考虑了这个问题,在知识教育方面,卢梭主张学以致用,不学那无用的东西。

在教学内容上,卢梭坚决反对书本诵习和空洞的文字说教,要求儿童接受大自然的教育,进行劳动实践,既锻炼自己的体格,又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判断力。以掌握真正的有用的知识。

“卢梭说,在教育的目标之间存在冲突:“由于不得不同自然或社会制度进行斗争,所以必须在教育成一个人还是教育成一个公民之间加以选择。”这就出现了两种教育制度:一种是公众的和共同的,另一种是特殊的和家庭的。自然人完全为自己而生活,只同自己和类似的人才有联系;公民却不是一个独立的人,而只是共同体的一部分。”

孩子们在那个年龄阶段主要应该是玩耍的。

为什么世界上获得诺贝尔奖的大部分都是西方人,他们在童年的时候没有向我们的孩子一样去上各种培训班来提高成绩,没有写作业到晚上11点还没写完,他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玩耍,可以说是在玩耍中度过了童年,而真正用功的是在大学。

而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恰恰相反,有的人会告诉孩子“现在努力好好学习,长大考上大学就轻松了”。人都有“补偿心理”,以前缺什么,等到有机会的话全部都会补回来。

该玩的时候没有好好玩,考上大学环境突然变得轻松,就会把之前没有玩过的统统玩一遍,所以就看到了现在部分大学生整天都是在宿舍打游戏,最重要的时候却变成了玩耍,变成本末倒置。

郑强教授讲的关于孩子教育

孩子们的玩耍是有必要的,对他们的自身发育和人际关系方面的能力都有着促进作用。

科学家们发现,玩耍可以促进儿童神经细胞和突触的发育,促进神经通道的形成,从而促进他们大脑的发育,让他们长大后头脑更灵活。

同时玩耍还可以使儿童从中学到很多社交技能,比如何平衡权利斗争,如何与别人结盟,如何有风度地让步等,这样有益于他们之后的社交生活,这种技能将会伴随他们一生。

不光只是要孩子们玩,还要让他们感觉到安全,能够快乐地玩。如果一个孩子能够感受到宠爱和关心,并得到周围亲人和朋友的认可,那么他们会比较乐观、积极。而且这种乐观的精神还会驱使他们急切地去探索未知世界。

所以他们首先是需要一个“安全避风港”,一个能够使他们的情感得到休憩的地方,比如他们房间或者家里。这样在他们从外面结束探险回来之后,心灵能够得到放松。

这种探险可能是体力上的,比如骑自行车或者爬山;也可以能是人际关系上的,比如结交新朋友;甚至是智力方面的,比如满足自己的好奇心等。

孩子可以通过玩耍创造出自己的安全空间,在这里它可以应对挑战、恐惧和危险,而且总是能够全身而退,毫发无损。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玩耍也是对孩子自我控制力的一种很好的训练和纠正。

玩耍中出现的所有情况都是对现实的一种模拟,而其中许多情况又是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

比如,玩耍可以帮助一些孩子学会控制他们对于与父母分离或者被父母抛弃的恐惧,为他们提供自主和自我发现的机会。同样,在先试试生活中因为危险而无法实现的愿望和冲动,在游游戏过程中可以毫无阻力地实现。

大脑中负责玩耍的神经系统会引发快乐的感觉,这一发现更清楚地揭示了为什么玩耍会给人们带来那么多的乐趣。

玩耍时我们总是需要一个玩伴,两个人一起玩耍更加有趣,这可能与我们的神经系统容易被有趣的事情感染有关。产生玩耍乐趣和大笑的神经系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我们的大脑会产生强烈的玩耍欲望 ,而它又可以极大地提高我们的社交性。

我们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孩子,而不是让他在尽情玩耍快乐中荒废学业。玩耍与学习之中的限度把握就是我们身为家长后需要考虑的。

一个科学家提出了一个大胆尚未经过科学实践的建议:在早上给孩子安排一个自由活动的时间,任他们打闹。在他们玩耍的欲望得到满足之后再让他们进教室学习,这时候可能他们就更能集中注意力。

随着孩子的成熟,情绪控制系统会逐渐抑制他们肆无忌惮的大笑和打闹,他们对玩耍的需求会缓缓向成人的标准靠拢。

孩子的大脑新皮层,特别是前额叶皮层的调节系统,在10岁左右就会逐渐成熟,个体表现也能够达到“严肃”的社交要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玩耍会逐步被其他“成人”的游戏所替代,童年时期的玩耍也就永远停留在了记忆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