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 “ 蜀道”之难—何红舟
本文原载于《油画艺术》2018年第4期
“ 蜀道”之难—何红舟
文|孙景刚
約束の花 川井宪次 - 映画『さよならの朝に約束の花をかざろう』オリジナルサウンドトラック
写实绘画在今天之难,难在有太多可以比较的参照。相比当代艺术的其他门类,它的标准太明晰,限制也太多,且不论我们熟知的经典高悬在博物馆的殿堂之上,这是一把被观众随时用来丈量画家的尺子,还有更加 “写实”的摄影术,时时提醒着画家,如何在图像时代让绘画保有自身的领域,同时又赋予其新意。与红舟同龄的画家,大都在写实这条路上开始艺术的启蒙,而能留下来,并在此领域里有成就者却寥寥无几。因为难,因为太难,即便穷尽一生,也未必能有所建树。红舟却偏偏选择了这样一条路,一条类似于“蜀道”的艰难之路。
在红舟从艺的道路上,有太多可以选择的路径。凭着四川人对时风的敏感,也凭着他那出色的手艺,本可步履轻松得多,成名时节早得多,可他偏偏选择这费时、费力的写实绘画,又是那种一眼看去最平凡,最不容易出新的方式方法。这种平实之中的华彩,当年只有委拉斯贵支能够做到。这样的艺途,说它堪比“蜀道”是不为过的。
《西迁途中的林风眠》 布面油画 200cmx200cm 2014年
红舟发给我的短信里这样说自己:“我不是一个很生动的人,画也受牵连 ……”他总是这样,无论在什么人面前,总把姿态放得很低。这种来自骨髓的谦虚和诚恳,使他在面对自己的画作时总有一点诚惶诚恐。因此我从来没有看到过他得意忘形的样子。即便在他亮出画作,引来同道发自内心的喝彩的时候,他也会笑眯眯地把你推开,好像怕那画中依然有太多的“羞涩”之处会被你看出。其实我们都知道这是他接受褒奖的特殊方式,也是他对自己“煎熬”出的东西短暂的认可。
《桥上的风景》布面油画 235cmx195cm 2014年
怎样才是一个生动的人?一个很生动的人?红舟心里知道,并且对此耿耿于怀。因为,他认定自己“不生动”也罢了,可是“画也受牵连”,他便放不下。是不是因为如此,他选择的朋友个个都是活灵活现的生动之人,如常青、小冬?只有他们纠缠在一道“舌战”时,我们才看到红舟的另外一面,那种在“防御”之中的机智和幽默,甚至有几分“小坏”;是不是也因为如此,他并没有把自己高超的写实能力变为精雕细刻的描画,而是毫不掩饰地用自己的画笔和态度表达着对委拉斯贵支、哈尔斯这类画家的敬意。并且无论世风如何变化,他坚定地以自己的画笔和行为去实现他对绘画的理解。
仅就一般的说法,画一定是画家性格和阅历的综合体现。那么,红舟认定自己“不生动”,却偏偏向往形意潇洒的绘画,便陷入一种“自寻烦恼”的矛盾之中。这是红舟给自己下的结论,也会引导我们以这样的“先见”来审视他的人和画。
《毕业生》 布面油画 160cmx80cm 2010年
《小郜》 布面油画 200cmx100cm 2015年
生活里的红舟不是那种霸气十足的人。在他的家中,父亲过世之后,除了他,全是女人 —— 他的妈妈和妻女。他得用大半的心思来尽孝道、夫职和父爱。对待朋友和同事他谦和礼让;聚会的场面上他总是甘当“配角”,从不抢他人的“戏份儿”;对待学生他也是有求必应,几近那种没有脾气的“好好先生”…… 日常生活让他不知不觉地多了一份细心的体察和做事为人的周到。其实这是画家的福分,尤其是那些偏爱“笔意”画家的福分,因为在那纵横驰骋的挥洒中,不知不觉地蕴含着一种内在的细致。这种细致,不雕琢、不刻意,是一种来自心的体悟和日常习性的指使。
红舟是那种暗地里使劲的人,甚至有点“举轻若重”。面对画布的时候,他总是紧锁着眉头,绝不会有情不自禁吟唱的时候,也看不到他开怀大笑的瞬间。他的画里展示给我们的洒脱,应该是他呕心沥血而得到的结果,他把过程中反复煎熬、千回百折的艰辛通通留在了观者的视线背后。也因为我们熟知他作画的过程,才对他笔下的犀利和洒脱有着一份格外的敬重。相较于那种信手拈来、才华四溢的画手,红舟的华彩多了一份醇厚。他笔中有锋,却不咄咄逼人;画中有气,却文质彬彬。他的画不愤世嫉俗,是因为他识得平凡之中的“个中三昧”,仅用他的笔,让平凡多一点心跳。
1985年我在赵无极讲习班时,曾问过一个很幼稚的问题:马蒂斯画画时应该是很轻松的 ?赵先生回答我:不,他是把愉快留给观众的画家。多年后我才懂得作为一个好画家的道理,明白“六法”之中的“惨淡经营”之说,还有“呕心沥血”的含义。
《启航》
何红舟 黄发祥
布面油画 270cmx550cm 2009 年
《满江红》
何红舟 黄发祥 尹骅
布面油画 270cmx530.5cm 2016年
《百团大战—正太铁路破袭战》
何红舟 傅纪中
布面油画 260cmx350cm 2017年 中国军事博物馆藏
画家的“难”,只有画画的人知道。哪怕是形意潇洒的画家,在他作画时心无旁骛、信手挥写的背后,仍然有画外的潜心研习和日复一日地苦修。红舟当是这样的画家。
红舟有原则,也偶有脾气,但更多时候他是温良与谦让。他在酒桌上难得的豪饮,一定是遇到了知己,满脸赤红的他会忘了平时的内敛。创作一幅大画会让他减去十几斤的体重,这样的情景或许只有与他合作的老友才知道,也只有他的老友才能从他客客气气的处世方式中,知道他也会因为画到深处,将自己遭遇的不顺和内心的烦恼“迁怒于人”。其实,这样的时候,红舟是个很生动的人,他会在你不经意的时候流露出他性格中的另一面。
红舟身上没有那种大而无当的习性,他的性格不能用“豪迈”一词来形容,画也不是 “肝脑涂地”般的壮烈。他不是那种平时显山露水的人,却能在关键时刻堪以重任。但凡学校里有重要的绘画定件,他总是不二人选。只要有他在,多重要的国家定件都有了八成的保障。正像那两幅《启航》的历史画,都可谓“受命之作”。每当这样的时候,许江先生定会想起能“横刀立马”的何红舟来。
《惑》 布面油画 190cmx150cm 2006年
相悖的是,往往困境之时,便有希望所在。20世纪,几位让中国画界心跳的画家,都恰恰是逆流而行的人物画家。在中国,人物和主题性的绘画已有百年的历史,但较之西画的高度也仅仅是开始。因此,红舟的选择和定位,是建立在对自己、对国情的深刻了解之上。同时,他坚信写实绘画仍然有很多的可能性。
我们的画界,不缺乏能折腾、有想法的画家,但是回头望去,有多少属于原创性的画作?或有多少人在“引用”和“借鉴”的行为之后,把问题讲明白,把技术做精到,踏踏实实地融汇在自己的文化里,变为自己的东西?不多,一点都不多。
总得有人来把西方传统油画的文章做透吧。
《午后》布面油画 150cmx150cm 2003年
红舟绘画的题材多半是肖像和人体。这个题材从他1988年毕业创作一直延续到今天。在这样一个看似狭窄的领域里,他有自己认定的抱负。他的画有情节,但决不止步在写实性的叙事上,更多的是借此题材表达他对油画语言的理解,以及对当代人日常生活状态的看法。
《热土》布面油彩 180cmx90cm 2004年
《坚强的肖像》布面油画 90cmx60cm 2015年
《研究生》 布面油画 80cmx80cm 2015年
《青年志愿者》布面油画 80cmx60cm 2017 年
《胡原君》布面油画 200cmx110cm 2012年
《代课教师》布面油画 180cmx100cm 2013年
《秋晨》布面油画 200cmx110cm 2014年
《张莉》布面油画 150cmx150cm 2012年
《学生肖像》 布面油画 180cmx90cm 2018年
红舟的画十分在意笔下对象的精准,同时警惕着由于过度精确滑向描摹的边缘。因此,他画中的形态,从不流于小笔的精雕细琢,哪怕是刻画得再精致,也是用大笔“带”出形的精准,是在“绘”的过程中,用笔“带”出来的洒脱,并在寻求形态和笔锋双双饱满的建构之中,达到他心中对绘画界定的高度。这样的画是最难的。像董其昌、也像王蒙的绘画,不险峻,不张扬,也不靠奇山怪石、奇花异草的烘衬,而是以温厚内敛的笔墨学养,诠释着对绘画的理解。也像魏晋时的小楷,平和,醇厚,有节制。这真是艺术中的高难境界。
《白色庭院》布面油画 60cmx80cm 2018年
《泛舟尼罗河》布面油画 100cmx100cm 2018年
《尼罗河畔》布面油画 100cmx100cm 2018年
其实画家所关心的始终是怎么画,怎样描绘我们司空见惯的事物,展示着他是如何看,看见了什么。在绘画史的链系中,画家一方面传承着观看和表现的惯性;另一方面志在冲破这种习惯,寻求一种新的可能。因此,从专业的角度上说,画家内心深处的话,是对其他画家所说的,是对美术史所说的。
或许,学问之道,不一定非得是另辟天地,传承演化也同样重要。艺术研究,不一定得回回更换话题。更多的情况下,我们得知道,怎样的话题有可能既承接上文的脉系,又有下回分解的可能。我们能不能将一个古老的话题“接着说”?又如何演绎出新的解释?红舟的绘画之难,难在不仅要出色地把握传统绘画的精髓,更难在如何“用活”这一传统,使之活在今天的文化语境里 。
写到这里,我在想,生活里怎样才是一个生动的人,有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又如何用好与生俱来的性情品质,并将它化为笔中词汇铺写到画布上?“生动”是因为有具体和实在的内容,并且充满矛盾的对立和挣扎的痕迹,以此凝结成的故事,才能让人凝眸注视。红舟不是那种能在人群中振臂一呼引来关注的人,但你如果细细打量、揣摩,你一定觉得他的生动另有天地。也像你看他的画,你得静下心来,公平和气地审视,不应过分挑剔它是否新奇,是否惊艳,仅看他画中所涉及的问题,将要面对的困难,以及他对写实绘画如何出新所做出的姿态。想想看,在我们这个躁动的艺术领域里,有多少人甘于在僻静的一隅,攀行这绘画之中的“蜀道”呢。
孙景刚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