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多闻数穷,不如守中”的本意

作者:龍雲之子

《老子》:“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如守中。” 王弼注:橐,排橐也。龠,乐龠也。橐龠之中,空洞无情无为。故虚而不得穷屈,动而不可竭尽也。天地之中,荡然任自然,故不可得而穷。犹若橐龠也。

王弼注解的橐龠为虚空之无,却不知橐龠中的无形之“气”的作用,误导后人把“道”引向“虚空”不作为的概念。《老子》的本意是在讲天地间无形之气的作用,即“无”之用。

重解《老子》本意,将“守中”回归于中华正道。

一、橐龠(tuó yuè)之功用

“橐籥”,古代冶炼金属时的鼓风器

“橐籥”(tuó yuè),是古代冶炼金属时的鼓风吹火器,即“嘘风炽火之器”。橐为鼓风袋,为牛皮所制;籥为吹风管,为竹管所制;橐为皮囊容纳空气,空气经竹管(籥),把空气吹向熔炉中的炭和矿石,提高熔炉的温度,金属熔化后生成金属。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与?”天地之间,不正象为冶炼炉鼓风的橐籥吗?天地间是气,鼓动不已,气运行其中。西汉贾子云:“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万物不过是天地熔炉中冶炼出来的铜铁而已。贾谊在解《老子》,天地间的万千生物,造化为神工,吸收阴阳之气的“无形”能量,而生成万物,即“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天地之间就像是个大气皮囊,虚而不空,里面充满无形阴阳之“气”,所以“不屈”;而王弼却将橐龠注解为虚空,背离了《老子》的本意。“无形”之气是“动而愈出”。天地间万物生长都依赖于天地之“气”,“气”是如此重要,圣人如何掌握天地之间“无形”之气的变化规律,而指导民众农耕生产?

多闻数穷,不如守中

“多闻”,指听一群网红大咖们巴拉巴拉,或者“专家权威”的建议,《老子》开篇讲“德”,就在讲人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过去的经验和理论,有一定的指导性,但并不一定符合当前的实际。帛书的“多闻”才符合老子的本意,而传世本篡改为“多言”。

“数穷”,用数理推算天文历法是有误差的,月亮绕地球一圈为27.32166天,为一个恒星月;地球绕太阳转一圈要365.242199174天,即一个恒星年。小数点后无法“穷尽”,用“数理”推算也不能准确历法。怎么办?《史记》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圣人“守”什么?“守中”啊。

“不如守中”,不如用“中”来检测验证。《元贞之道》介绍过“中”的本意是立杆测影的建木和测季风的旗帜《现代中国人几乎不知“中”的本意》(点击查看)立杆测影的“中”,可以准确测太阳的二至和二分,而准确知道无形之阳气的变化规律,“中”上的飘带还可以测季风的八风,而知天地间阴气的变化规律。“中”本来是中华“验证科学”思想的起源,遗憾的是却被后人传丢了。今人已不知“中”的本意,却在妄谈“守中”。

“中”的甲骨文

5000年前的中华先祖,很早就知道以“中”来“正”历法,而确定一个太阳回归年的起始日(冬至),即正日,以“360度天”来计量一年的天数,与实际偏差的天数是5-6天,女娲则用“五色石”来补,这是人类最早的一年一闰的闰年方法。

结 束 语

《老子》认为人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所以“多闻”不“中”;数学推理不能精确反映自然规律,所以“数穷”也不“中”。只有“守中”,用实践的检验和科学的实验验证,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中华文化最早的《实践论》啊!不懂天文地理又不重视实践验证的文人们,是永远也读不懂《老子》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