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很多你想要的事物,其实根本就不属于你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这个世上没有什么事情比适可而止,更能够避开祸患的了。

适可而止避开的是欲望深渊,不会让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为,超出自己应该有的限度,不被妄为牵引自身,自然不会违背规律。

《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罪莫厚于甚欲,咎莫憯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没有比放纵欲望更大的罪恶了,没有比不知满足更大的祸害了,没有比贪婪想得到更大的过错了,所以知道欲望有度,没有贪得无厌,才能保持恒久的满足。

一个人存在的那一刻,跟随他自身而存在的规律、条件、因素就已经形成,我们只有遵守这些既定的因素,才能将自己的人生塑造在一个合理而可控的状态之内。

但是很多人常犯的错误,就是因为欲望的过度驱使,而忽略了这些既定的因素。

人生苦皆源自欲望太多,贪婪过度,没有得到自己想得到的,已经得到的又盼望得到更多,但是欲望何尝有尽头呢?

历史上有许多人一生叱咤风云,威武不屈,但是最后都败在了不懂得适可而止之上。

比如说越王勾践手下的文种,范蠡对他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可以共患难,但不能同享乐”,他没有听从范蠡提出的建议,一味的贪享富贵,最后越王丢给他一把剑,让他主动了结自己的一生。

后来没过多少年,这悲剧的一幕又在韩信身上重新上演。

韩信早年追随项羽打天下,后来投到了刘邦门下,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一个人,为刘邦打下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还被封为了齐王。

但是当刘邦坐稳江山之后,一切就有了变故。

正所谓功高震主,刘邦知道韩信握有重兵,整日辗转难眠,担心以后自己难以驾驭功高之人,成为自己治理天下的隐患。

这个时候聪明的张良察觉出来刘邦的顾虑,就偷偷找到韩信对他说:“你还记得勾践杀文种的故事吗?自古以来,只可以与君主共患难,但不可以与君主共富贵,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呀,你要好自为之。”

这句话说完之后,张良像当年的范蠡一样激流勇退,见好就收,请求回家养老,刘邦表面上装作恋恋不舍,但是后来还是找了一个台阶,也让张良退位了。

韩信虽然觉得张良的话有道理,但是对刘邦还抱有很大的幻想,再加上曾经刘邦在彭越战败之后,他又借机要挟刘邦封自己为齐王,这件事情在两人的关系之间又埋下了一个隐患,从那个时候起,韩信就逐渐的不被信任。

这时有人借机落井下石,诬告韩信要谋反,而对韩信一直耿耿于怀的刘邦,终于找到了借口,对他正式下了毒手,将他骗到长乐宫斩杀,并灭了三族。

《素书》之中有这样一句话:吉莫吉于知足,苦莫苦于多愿

在吉祥里面没有比满足已经得到更吉祥的了,在痛苦之中没有比愿望众多更痛苦的了。

人一旦贪欲过重,就会心术不正,被自己的贪欲所主导,贪婪的去索取,背离事情本来的道理去行事。

“欲望”必然是存在于你未曾得到的事物上面,而从天道规律的角度来说,你没有得到的东西,第一是因为时候未到,第二是因为你根本不具备相应的才能和德行。

所以也可以说,你追逐的很多东西,是根本不属于你的,也是你不应该得到的

正所谓说“德不配位,必有祸殃”,追逐一个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无论有没有得到都是一种灾祸,得不到会痛苦,得到了你也驾驭不了,看似是一种福气,实则是一种祸患。

所以用《道德经》之中的“无为而治”来管理自身,去除自身的过度妄为,让自己的人生一切适度,这是免除灾祸,让自己合理生活的重要法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