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道德经“复命曰常”?命和常的含义是什么不同?

道德经第16章是修证的法要,是道家思想的深刻所在,里面包含老子的涅槃道。“复命曰常”在注释中常常忽视过去,不得要领。什么是“命”?什么是“常”?二者关系如何?这是华夏思想家对宇宙本质、生命本质的根本观念。命是一种不可改变的定数,从这个意义上看似乎与常没有差别,“复命曰常”变成同义重复。实际上老子是概念分离的大宗师,命与常表面相同,实际上分歧极大,这里包含了“定命”与“不定命”的最大差别。命是定命,“命中注定”从此得来。牛有牛命,马有马命,这是种命。种命已定,则牛生牛,马生马,而不会牛生马,马生牛。种命是定命,不可改变。个命也是如此,孩子从小长大,始终是同一个人,不会因为长大而变成另一个人。李白长大不会变成杜甫,杜甫长大不会变成李白。一个罪犯犯下重罪,不会因为二十年过去就说我与那个罪犯无关,辩称已经是二个不同的主体。据说苏格拉底曾经教人为自己在法庭上如此为自己辩解,以其脱罪。因为那个法官是一个哲学家,相信“变化”,不相信“不变”,他的信条是“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苏格拉底就是如此嘲笑相信变化的哲学家法官不能自圆其说。

老子承认命不可改变,种命、个命都是定命。但老子在玄同大定中敏锐的体会到,还存在一种“不定命”,性质与定命完全不同,不定命就是“常”。命是有生灭的,常是无生灭的。牛命、马命都是有生灭的,因为牛马都是定命,有时间上的起始点,有始必有终,这就是生灭。常则与命不同,而是不定命,因而是无生灭的。这里最核心的概念是“定”,即“确定性”,或者说“确定态”。牛顿、爱因斯坦物理学是“确定性”物理学,以确定性作为第一基石,一旦失去确定性,物理学就“奔溃”了。托马斯杨的双缝实验引出了颠覆性的物理学—量子力学。量子力学放弃了确定性,接受并拥抱不确定性,牛顿、爱因斯坦的物理学模型动摇了,“薛定谔的猫”成为一个物理学幽灵。

理解了命的确定性,就凸显了常的不确定性。理解了量子力学不确定性就理解老子命与常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之争的伟大意义。

为什么把“常”称为不确定性呢?常应该是确定性才对啊!佛教认为佛性是常,人人皆具佛性。但这个常貌似是确定性,本质是不确定性。这很难理解。以水为喻就能明白。水放进方形器皿就显方形,放进圆形器皿就显示圆形,不确定性就是水的常性,确定性反而不是水的常性。如果结冰了,水就失去不确定性,因此水失去了常性。人如果没有显示确定性,则就恢复了本来的含有无限不确定性的真常。

老子的常是宇宙的真常,恰恰是最深刻的不确定性,这就是道的本质。老子赞赏水,就是因为水“几于道”,离道最近。理解了常是不确定性的可贵,就理解确定性的命不是究竟真理,是一个“暂时确定性”,或者是“暂时存在”。世人的谬误就是把暂时存在当作究竟存在,从而执着不已,于是陷入生生灭灭的无尽痛苦中。世人陷入生灭的命中,离开了不生灭的常。确定性必定生灭,只有不确定性才是真常。而无限不确定性是最深刻的“确定性”。所以老子说“不知常,妄作凶”,失去不确定性,这是最大的灾难。

确定性是“死”,不确定性是“活”。活的价值就是不确定性,而不是确定性。这与世人的感觉正好相反。确定性已经失去了一切,而不确定性含藏一起。失去了一切不确定性是毫无创造力的,而不确定性却是创造力的源泉,创造力强大的人是保持最大不确定性的人。

但充分理解了确定性和非确定性后,就知道非确定性是最珍贵的。一个真正的证悟者是放弃确定性的,因而放弃定命,从而拥抱非确定性,拥抱含有无限不确定性的真常。所以老子要“复命”,复命不过是暂时存在的代名词,根本无法依赖,也不值得依赖。复,就是重新设置。“复命曰常”就是从定命悟入含有无限的不确定性的真常。这就是涅槃道,所以老子最后说“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龙树《中论》究竟真谛就是“非常非断”,既非俗谛的确定性,又非真谛的非确定性,或者说既显示无限的,永恒的不确定性,又显示暂时的确定性,但暂时的确定性不能破坏无限的、永恒的不确定性。这既超越俗谛,有超越真谛,是真常,是真真。美好的生命就是如此,涅槃道就是如此,只有“致虚极,守静笃”的大宗师才能游戏其中。

新年快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