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瓷器相比,很久以来玉器在西方都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事实上,直到1715年东印度公司在广东设立口岸以前,欧洲人一直以为瓷器以及其他精美的艺术品都来自印度。最早,玉作为一种矿物,进入人们的大脑,并且始终与其他的矿石没有区别。1756年的欧洲字典将玉定义为一种墨绿玉(jasper)。
从文献考察,最早把中国玉器带入欧洲的是大旅行家马可波罗。他在游记中写道:“在新疆的河流中,出产一种特殊的墨绿玉,商人将这些墨绿色的玉运到库车或吐鲁番玉赚钱。”另一个旅行家Father Alvarez Semedo在中国旅行之后,在1655年出版的游记中写道:“新疆出产玉,淡白色的质地较差,绿色的较好,价格昂贵,可用作宫廷头饰及玉带。”1735年,约翰巴罗(John Barrow)编写的绘画与艺术字典将玉单独列出一个条目,定义为“玉是绿色的石头,硬度超过玛瑙、墨绿色玉,只有金刚砂才能切割”。这是玉在欧洲最准确地定义,尽管在以后的很长时间里,玉器还是被混在其他矿石里。
以上文献记载显示,虽然作为一种矿石,玉经常被旅行者提及,但是玉器的雕琢却从没有人设计。最早记载中国玉器雕刻的是一位英国驻中国大使—马卡蒂尼爵士(Lord Macartney)。他于1792—1794年驻中国期间,在记载乾隆皇帝赠给英王乔治三世的一件礼物时写道:“皇帝送给陛下的第一件礼物时一件玉如意,长12英寸。中国人非常喜爱如意,它代表和平与吉祥。”这件玉如意后来出现在1822年詹姆士克里斯蒂(James Christie)编写的拍卖图录中。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英国人获得了玉器雕刻的第一手资料。罗伯特佛辰(Robert Fortune)在1846年出版的《中国:茶叶的国度》一书中写道:“在南京,中国人非常崇拜玉器。那里有玉器制作的作坊和买卖玉器的店铺。”
1851年,万国博览会在伦敦的海德公园拉开帷幕。博览会上来自异国的各种新奇物品吸引着众人的目光,玉器也在其中。参展的玉器包括盖杯、盖碗和花瓶。一位参观者写道:“万国博览会上中国区的艺术是没什么能与玉雕花瓶媲美,它那纯净的质地、优美的造型、雅致的纹饰,真是精美绝伦。”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法联军洗劫了圆明园。圆明园是万园之园,清代皇帝休憩的场所,聚集了中国最优秀的工艺品。随着英法联军的返回,圆明园的工艺品也大批流入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