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到底讲了些什么?其实不多,一共就三点

这是单华伟的第三百八十六篇原创文章

1 天命论

首先需要说明,这篇文章的目的,在于对孔子的思想做一个简单的概述,我们分天命、仁学、中庸三点来讲,这肯定无法说明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

甚至我担心,有的人读了这篇文章,对孔子产生的误解可能比学到的真东西还要多。

但是我还是决定写,我所参考的说法都是学界公认的,尽量减少错误和争论,我希望能给大家梳理知识,减少对孔子的误会。

讲到误会,那我们就从人们对孔子最大的一个误会说起,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论语》里的一个著名的情节:樊迟请学稼。

很多人所读到的材料,是这一段:樊迟请学稼。子日:“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日:“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日:“小人哉,樊须也!”

樊迟问孔子种庄稼,孔子说自己在这方面不如老农,樊迟一走,孔子就说樊迟是个“小人”,很多人据此批评孔子才是真小人,他五体不勤,鄙视农活,还背地嚼人舌根子。

实际上,这里我们要说明两点,第一,这段材料并没有完,孔子说完樊迟是个小人后,还说了这样一段话: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这段话大意是说,只要学好并能推广好“礼”这个东西,根本不用学习什么种庄稼——但是,为什么孔子偏要樊迟去学理,而不让他就去学种庄稼呢?

这就涉及到我们要说明的第二点,这也是这个小节要讲的核心,也就是孔子的“天命”观。

对于“天”这个东西,孔子有一段著名的话,那就是“天何言哉”,天不说话,人是无法改变它的,这个天,是一个“命运之天”,人只能受它的左右。

有的人可能据此判断孔子是“宿命论者”,实际上并非如此,孔子一方面强调命,一方面他还提出“知命”和“知天命”的命题。

所谓“知命”,就是知道自己的命运,虽然人左右不了命运,但却可以认知它,并在此基础上变被动为主动。

比如,“未知生焉知死”,就是说对不可知的死不必理会,应该做好活着的本分,为父则慈,为子则孝,为弟则悌。

聪明的读者读到这里其实就已经想明白我们前面说的问题了,孔子要樊迟去学理,而不让他就去学种庄稼的原因,就是他认为樊迟既然选择了来到他的学园学习,那他的“天命”其实就要在社会上提倡礼教,宣传仁学以达到教化百姓的作用。

而这个工作,是异常艰难的,孔子终其一生都不得志,樊迟却还想着要去学种庄稼,在孔子看来,这显然是不知“天命”,在天命上缺乏一种“自觉”,是浪费生命,自然就会说他是“小人”。

2 仁学思想

紧接着前文所提到的“仁”,我们在这里简单对孔子的“仁学”思想做一个简单的概述。

孔子所讲的“仁”根本在于“孝悌”,也就是儿子对父亲,弟弟对哥哥的尊敬和礼节,其目的显然在于维护当时父承子继的宗法制。

由“仁”,孔子还由仁推演出“爱人”的主张,用孟子的话说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即是从血缘亲情中外化出来的一种认识。

所谓,所谓的“爱人”的“爱”,是一种“差等之爱”,其具体运作方式就是“推己及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意思是说从自己的身上取譬相比喻,自己想要什么时,同时也想到别人,自己不想要什么,不强加于别人。

即是说,“己欲”也好,“己所不欲”也好,只要由己推出,就是对人的爱。当然,这种差等之爱最后也会施及于一般老百姓,只不过推得越远,爱的程度就越轻。

而孔子所主张的差等之爱的标准,就是礼,“克己复礼为仁”——克己不仅包括克制自己的私欲,更包括提高自己的理性思维能力。

最后,孔子的仁学,还表现为一种精神境界,“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仁者静”、“仁者寿”,仁的境界,就是一种美与善的合一,这种境界通过人自己高尚完美的人格体现出来。

而这便是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既已发生彻底的人格转变,形成高尚的人格,当然可以随这个高尚人格的所欲而行事,因为其所欲本身就不会逾矩

3 中庸思想

再紧接着“仁”和前面讲的“知天命”,我们介绍孔子的第三个也是这篇文章所讲的最后一个核心,即中庸。

所谓中庸,其实就是孔子提倡仁,强调“知天命”的一个方法原则,中庸其源于传统中的“尚中”观念。

所谓“中”,是孔子品评人物、选才交友的标准之一;是成就“君子”品格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原则;也是认识事物、获取知识、解疑释惑的一种思想方法。

它的具体体现,就是:“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绝四,是没有四种毛病,即要做到不悬空揣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唯我独是。

在此基础上,孔子进一步提出“时中”说,所谓“君子是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时中,就是要“随时以处中”,用孔子的话说,就是“无可无不可”,“动静不失其时”,能够保持变化日新,便能常保通泰。

时中强调变通趋时,但这个“变”也是有标准的,这个标准就是“礼”,所谓“君子之行也,度于礼”,通过讲“礼”,才能达到“中”。

这当中,也蕴含着孔子的“中和”思想,生活中的孔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便是圣人的中和之象的体现。

而这一观念运用在治国上,便是“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德政所体现出来的和谐犹如天体运行之和谐,自然而然。

好,以上就是对孔子思想的三点概要,文章有点长,感谢你耐心看完,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和大家一起交流哦~

(全文完)

--------------------

我是单华伟,一个看书和写作的人,如果觉得文章有启发,记得点个赞吧,感谢你的阅读。

如果你对我的文章和思维方式感兴趣,欢迎到亚马逊kindle图书上阅读我的新书《成长:如何深度思考与学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