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老照片】--6138--我远逝的岁月记忆

道门武学史话(下)

  继宋而后,外夷时主神器,国祚数易。虽至明而还汉姓,亦奸宦不宁,道统因以日衰焉 。然道心不禁,卫道之风亦由之盛起,道家武学由是而衍生骤长 。至元季,全真长春子开龙门一派,兼修丹道养生及功家武技,并深蒙元帝成吉思汗之赏佩,钦设长春宫奉之。长春师兄马丹阳六传而至张三丰已是明初。三丰游历甚广,陕西终南山、金台观、蜀中的青羊宫、云贵的平越、吴越的南京城、合州二仙台、安徽的鹤鸣山、辽东的懿州等俱有其踪迹。

  三丰曾慕名专访抗元吉地合川钓鱼城古战场,并于其近左周敦颐布道圣地巴子城铜梁洞二仙观潜修多年,师从濂溪再传弟子火龙真人学习了富含太极阴阳至理的通背拳、火龙拳等技艺,尔后回武当山创编了内家拳,在武当内家拳"六路十段锦"的歌诀里,第一句便是"佑神通臂最为高",明确指出了它与峨眉通臂拳的密切关系。濂溪先生周敦颐博古通今,集儒释道精髓于一生,是我国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从、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思想的开创者。张三丰至此兼习陈致虚冯一元南北两宗之长,集"犹龙"派邵雍太极阴阳五行八卦及全真龙门内练精丹,外摄四气之养生术于一身,融会梁唐宋以来僧俗道各家拳械技击,详参细研之后,发展成适合黄老思想之内功柔拳,即太极长拳十三式也 。及明弘治年间 ,八代宗师张守性在六祖隐仙张三丰长拳十三式之基础上结合华佗五禽戏及峨眉十二桩等内功技法,创编出"太乙五行擒扑二十三式",构成了道门缠丝艺之雏形模式,充实并完善了武当内家拳法之内容 。继之有龙门派九世弟子柳华阳,柳真人师从大觉灵光佛冲虚子伍守阳习丹道 。柳华阳集僧道两家之精微,著《金仙论证》一书,详实论证了内功小周天之修炼方法,解决了内功修炼中打通任督生死玄关之难题。因其书在道门流传较广,影响十分巨大。

  四川毕竟是天府之国,受北方游牧民族战火骚扰相对少些,川中道门内家武术得以在闭关潜修中步入鼎盛时期。这里不得不提到中国武术发展史上一个相当重要的人物,就是明朝中后期唐顺之先生。唐荆川公以文字武功之精少入统军仕途,官至兵部主事。因洒脱豪放的性格,不羁于官场体制陋习,青壮年时曾因“擅谒太子”被误为不轨而免除实职。荆川公遂能无官一身轻而偿云游巴山蜀水之夙愿。大明之季从皇上到庶民都有崇尚道教的风气,荆川公西游途中自然少不了与道门武学名流的深度交往,并在《峨眉道人拳歌》一文中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峨眉道门内家武学从源流、拳势、手法、身法、步法、招势、劲势、击法、防守、节奏、呼吸、意境、神韵、气势等方方面面的特点,成为内家武学史上十分重要的珍贵文献,其中“道人更自出新奇,乃是深山白猿授”明确指出道人的武功为战国时白猿道长观峨眉山灵猴所创的通臂拳。文中经典妙语“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千古绝句精准的描述了峨眉武技中因受龙门派内丹学说的影响而从通臂拳中分流出来的通背拳松柔空随收放自如的技击思想和螺旋缠绕、浑圆整劲、引进落空合即出的练功方法,内家源流通背拳也因而有了通背缠拳之说。

  数百年来,“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一直被尊为搏击类内家拳的“收放秘法”。因见过大阵仗而相对开明的唐先生不像一般武林大师那样自密其术自神其技,而是以歌谣的形式广泛传颂之。这一下不得了,之前相对封闭保守中国武林由此掀起了一场巨大的革命。追溯现代各大武林流派历史,除个别附庸风雅贴在更早的历史名人膝下之外,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最多只能找到明末清初的根源。

  唐荆川公游历潜修十余年后,因东南沿海倭寇侵扰,朝廷重新任命唐顺之出任江浙督军,指挥戚继光等名将抗击日军。在戚继光军事论著《纪效新书》中详细记载了荆川公向戚继光传授峨眉枪棒技击的过程,如拦拿圈缠仅需尺余等即是川中武学的典型特点。并在随后的“戚家军”训练中大量融入峨眉道人所传的通背缠拳而成三十二式。戚家军军官士兵转业退伍后,三十二式戚家长拳被带到中原及北方各地,极大地促进了峨眉内家武学的传播,是为中华武术的“南拳北上”说。甚至有个别明军士兵被俘变节或倭寇斥候侦探到明军操练方法而将其带到东瀛诸岛。

  在民间的辗转流传中,纯阳架通背缠拳逐渐演变出了阳刚威猛的沧州通臂、八极拳、形意拳等以直劲为主的流派;纯阴架通过“王宗岳”等载体逐渐衍生出八卦掌、永年太极拳等培养螺旋横劲为主的内家拳;阴阳架演变出刚柔相济的焦作无极通背、以灵动见长的白猿通臂、内功螳螂拳、内功猴拳和善于螺旋空化的川渝缠闭通背等;焦作无极通背百年后又经李春茂、博公道长、董秉乾、蒋发等教导或影响陈王廷而衍生出陈氏太极拳雏形,并深刻影响其他各系太极拳。

  道门武技于明武宗正德、世宗嘉靖、穆宗隆庆、神宗万历年间由峨眉道人、唐顺之、戚继光、王宗岳、陈洲同、张松溪、叶继美等广泛传流于民间。并由一代高手张松溪再度汇集南方各家之长,自成一派,于云贵川湘传布甚众。而叶继美之后,则以浙赣为主,俱皆名流辈出。

  道门武技既入民间,其黄老"无为、无我、居下、退后、清虚、自然"等垂训,自无由严律者。就松溪所传,贤良尚重,再而再三之后,则良莠相去亦远矣。窃官者假之以求大益,谋财者借此以图小康。道虽仙证,修悟在人,见利忘道,在所难免。呜呼!观闾宫阙,鼎炉烟淡;三清经轶,几人诵研。自明而后,道心渐渺 。白莲教乱,义和拳勇,鹬蚌莺蝉,果报多在不善 。哀哉,功家神技之星散。而尤可痛者,道心去远,上皇惊怒,而满清以来,盖无封赐也 。

  至余太师祖云嗣老道人(讳言其号,顶礼邱长春为十七世祖师),自称系峨眉道家龙门弟子,因介入反清复明活动而远离观阁洞府,行走江湖多年,六十余岁时游至大足宝顶,挂单自修,早晚演拳械于松涛深处。又数年,有龙水人任小禄者(余师祖),窃慕其技,常窥于侧。时老道人年将七旬,因修炼失节而遗患于身,每年春秋两季皆下山购药配丹。是年秋,天棼棼而晦雨连连,老道人疾发而药尽,无力外出。任祖尚年少,借故数度踟蹰近左,终得受命往市。至此而曲尽菽水于衽席间,每以天真笨拙蒙老道垂怜,因指示以吐纳超纵法 。任祖本有心人,妙悟自在不少,虽有藏真,老道人已是欢喜不禁,谓为良材,欣然间病自渐愈。此后,任祖事师尤为勤谨,任家略具富豪,财米自是不断供奉 。由是数年,老道尽倾内家艺业,悉传任师祖。惭愧者任祖本纨绔子弟,深山修业虽尽易其肢节,却全无道心之悟。清斋素食,早有不耐,及得神技,乃弃师而去 。从此海阔天空,深山剪瑾径,绣阁摧花,而外示道貌。是时余师公姚玉堂已得何庆山及陈习之两师祖(陈何二祖同学于庆山之父何武堂)所传峨眉化门缠闭拳,远闻任祖道功高玄,乃专程拜门,历数年尽倾祖业而得道门技。及出师之时,已是家徒四壁。幸其素因豪气干云,疏财仗义,而友朋至交亦是不少,在诸友之协助下购船置器,日纵丝网于珠溪,夜停渔火于路孔。风里来雨里去,不仅自给,还时常救济穷苦之人。后任祖事发,受害者传书联请川东高手数十人,配合官府几度追踪缠斗,终至搏杀任祖于龙水南山 。姚公闻此师门重罪 ,羞愧万端,为补师过,重伸道义,与师弟秦海江等更是发奋行道,并携群豪于路孔河边结盟聚义社且亲任龙头老大。几经艰苦奋头,终使师门重享盛誉于濑溪河流域。姚公亲老近幼,不避亲疏内外而同视以仁。时人相见常戏称为"姚打鱼",背地里皆尊之为"小宋江"也。姚公集峨眉武当艺业于一体,融缠闭道功于一炉而成"道门缠丝"拳艺,闲来课徒传道。于是远近英杰归附姚公门下者甚众。民国初年,有蔡文彬、尹术稀、吴敬周、赵文波、赵同城等从之,俱艺业超群而扬名军旅堂会。抗战期间从之习者有林康洲、周开文、蔡得泉、于天沛(余师)、姜治军、谢挥猷等 ,后皆各开香堂于一方。至今川中、川东、川南一带言技击者,多受其惠。余师天沛将斯技传于吾辈,前后已数十年矣。余师兄等虽大多八九十岁,年长几位已百岁有余,然各立鸿志,克纯祖武,行道四方,竞光先贤遗德而不息。

  余赘述本门兴替,自任师祖之失德为恶,至姚师公之重振道义,意在以言道在人修也。感古语有云:"道在人弘修在己"。孟子亦垂"西子蒙不洁,则人借掩鼻而过 ;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之千古喻训。吾辈不合因先祖传功而失道,后人亦受技而忘味也。今道功虽已烟晦至甚,但得有志同道勤勉共奋,重光大道之日自在后焉 。

(荣昌缠门钱鼎文先生演示巴渝缠丝拳段前一级考试参考视频)

附:峨眉通背缠闭门内功法度

  峨眉派道家通背内功的练习量一般以息数为单位计算,息数即一呼一吸之间为一次。

  道门内功练习量一般要求12—60息,对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要求。

  12息指 6 至12岁(小学生)练习适宜度:

  24息指12至18岁(中学生)练习适宜度;

  36息为18岁以上成人修炼适宜强度;

  48息为专业武术队功力修炼适宜度;

  60息为专业武术队中有心争夺各级别王者的苦心人的追求。

  峨眉道门通背内功基础三式为必修功法,3+自选一项是小学生标准,3+自选二项是中学生标准,3+自选三项是成年人标准,3+自选五项是专业武术队标准,3+自选八项是王者标准。

  每日练功以早晚各一次为宜,专业集训可增加上(下)午一次。

(缠丝拳会馆暑期小学员演示新学段前一级考试视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