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的远见
什么是远见?这是一个比较容易回答、又比较不容易回答清楚的问题。这个问题,本人在经过多次查阅资料又经过咨询多位成功人士以后,基本归纳为如下两点:一是站在未来看现在;二是站在细节看全局。
那么,宋朝的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的远见,又体现在哪里呢?
据历史记载,宋朝的神宗皇帝赵顼年轻有为,很想干点事,不想守着祖宗传下的大宋江山混日子,他准备搞点变法,以充实国库,富国强兵。
神宗皇帝就让各级各部门畅所欲言,提意见提建议,只要他认为可行,就安排有关部门落实。当时,东京卞梁有一个大型兵工厂,号称亚洲第一。兵工厂的干部职工就提了一个合理化建议:由于进出兵工厂的主干道修得崎岖蜿蜒,有的地方甚至仅能通行一人,这样,原材料运不进来,成品运不出去,严重制约了兵工厂的发展,要求中央政府把这条路拓宽。
这个合理化建议一下送到了神宗皇帝案头,神宗皇帝找来王安石,和他商议说:“这个项目,领导支持、群众认可、方案合理、条件具备。四个因素都有了,你看能不能干。”
那知王安石想都没想,直接说不能干。神宗皇帝就问为什么?王安石说:“因为缺少第五个因素:刨根问底。”
接着王安石进一步对神宗皇帝说:“陛下,您得了解清楚这个方案当初是谁定的,当时是啥情况,起初是怎么想的,当您把这个根子弄清楚了,您才能动手。”
在神宗皇帝安排下,王安石去了档案部门,把兵工厂的建设档案调出来一看,所有人都傻眼了,制定这个兵工厂主干道设计方案的,正是开国皇帝赵匡胤。而且资料显示,当初定这个方案的时候,很多大臣是反对的,赵匡胤力排众议,就修了这条特别难走的羊肠小道,作为兵工厂的主干道。
神宗皇帝接着对王安石说:我们太祖皇帝英明神武、智慧如海,他会不会做出这种愚蠢的事?王安石说:理论上不会,但我们又弄不清楚当初他为什么这么做?
最后,神宗皇帝和王安石一致认为:就兵工厂,只改变我们理解的部分,不改变我们不理解的部分,人得有敬畏之心。他们两人还进一步认为:人为什么做蠢事,是因为第一步先没了敬畏之心;第二步又自高自大;接着第三步又是智慧消失。所以,才做蠢事。
最终,兵工厂的主干道没有修,方案没有落实。结果到了下半年,意想不到的事情,终于就发生了……
由于新法推行过程中,出现了三个问题:一是没有考虑底层群众的接受程度;二是当权者急功近利操之过急;三是被小人和利益集团把持了权利。于是,有几千个暴乱分子冲进了兵工厂,占领了武器库,拿着大型的工程武器,准备要冲击皇宫。如果当时让这些人阴谋得逞的话,大宋的政权可能要被颠覆,历史会被改写。
就在这危急时刻,意想不到的事情又发生了:由于主干道特别难走,工程武器必须拆成零部件才能运出来,这样,门卫有四个老兵,弄了块大石头在主干道上一堵,每人拿了根木棒守在那里,暴乱分子竟然没有一个能冲得出来。最后,警卫部队及时赶到,将暴乱很快平息了。
暴乱平息以后,所有人才发现了一个规律:要害部门的路不能太好走。比如单位“一把手”的办公室,比如金融部门的金库,比如单位的核心机房,再比如……
这件事,神宗皇帝没有想到、王安石没有想到,满朝文武都没有想到,只有赵匡胤想到了。而且,赵匡胤是隔着那么久远的时间和空间,提前想到了。这种素质,就叫远见。
通过赵匡胤的远见,我们得出三点启示:
一是领导者的良苦用心。当初在建兵工厂的时候,赵匡胤就已经想到,兵工厂防守薄弱,这里生产的武器,既能由大宋军队使用,哪一天也有可能被暴乱分子占领,由他们使用。因此,他当时才力排众议,把兵工厂建得与外界近似隔绝;
二是站在将来看现在。对于人们当前遇到的任何一件事情,或者正在做的任何一件事情,谁都不可能看到其利弊将来能各占多少。这样,就得对当前的事情加以分析和甄别,而要加以分析和甄别,唯一的采用方法,就是站在将来位置上看现在要做的事情。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三是站在细节看全局。全局是由多个细节组成的,多个细节的成败直接决定了全局的成败,而我们要想把任何一件事情做成功,就必须得把组成这件事情的任何一个细节做成功。所以说,要想谋全局,一定要象赵匡胤一样,先谋好全局的每一个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