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因“你”而精彩

生活因“你”而精彩

结识“东营微文化”已有两年多的时间了。我的作品虽只发了十几篇,却养成了每天翻阅、转发“东微”作品的习惯。不然,就像馋嘴的孩子错过了丰盛的食物一样难受。因此,不管早晚,我总会抽出时间阅读东微文章,将喜欢的转发朋友圈,闲时再找出来仔细品读,乐此不疲。
每每看到文友们精彩的文章,我都兴奋不已。同时也在心里慢慢地构思自己的作品,往往一篇文章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酝酿、沉淀,才能成形。睡觉前、半夜醒来时,在脑袋里构思、布局文章成了习惯,闲下来不动笔,感觉似乎虚度了时光。我明白,是东微锲而不舍、始终如一的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品质影响了我。
我向东微投出的第一篇文章是《白面馒头》,编辑郝立霞老师在改完之后,对我说:让你的文章累死了!文章描写细腻,情节动人,就是“地的得”不分。
说真的,听到这句话我的脸红到了脖子根,尴尬至极。等推出后,我对比自己的原稿,竟然改了十八处之多。虽然文章一经推出,便成了当月的热文,而我却因此反思了很长一段时间。
在单位从事文字工作多年,曾担任过系统内部刊物编辑八年,撰写、发表工作信息、新闻稿件、散文数百篇,从来没有注意到这些,一直为自己时常在报刊上发表作品而沾沾自喜。郝老师提醒我之后,我重新审视自己之前的作品,的确发现了诸多的问题。多年来,是我的同事、编辑老师们在背后,包容了我的粗心和错误,心底惭愧不已。
随后,郝老师发群里一篇《 “地的得”的用法》,详细说明了“地的得”的用法,彻底给我补了小学生时期缺失的一课。我将那篇文章收藏在微信里,写文章遇到“地的得”用法难题时,就翻出来看看。
每隔一段时间,郝老师就会发到群里关于写作的文章,每次我也都是收藏起来,抽空细读学习,来充实提高自己。时间久了,将自己的写作习惯带到了工作中。在单位办公室从事文字工作,每天要写要审核的讲话、汇报、调研材料很多,来不得丁点儿马虎,由于平日的锻炼、积累,每次都能得心应手完成任务,顺利过关。这都得益于东微,心底由衷地感谢。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2020年成为不平凡的一年,看到同事们冲锋在抗疫一线,逆行而上,枕戈待旦。我主动拾起了老本行——新闻宣传。跟随报社记者去了疫情检测点、定点救治医院、医学观察点等地方进行了采访。
采访后,我先后写出了《十八天的坚守》《坚守广饶县城南大门的疫情防控“八人组”》等多篇文章,同郝老师简单沟通,作品第二天早上就在《东营微文化》推出。随即,在全县卫生健康系统引起了强烈反响,文中的人物和事迹,在抗疫战线上树起了一面鲜红的旗帜。而我马不停蹄,跟同事一起完成了《战“疫”有我》大型图画册的编制,将系统内在抗疫期间发生的感人故事逐字逐句修改编辑,认真挑选图片,数十次往返印刷厂,直到无懈可击。
那本画册被作为重要宣传材料,多次在会议上发放,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作用,树立起了卫生健康系统良好的社会形象。画册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我想这是我为抗疫工作做的另一份贡献吧!而我更多的是感谢郝老师对我的信任,感谢东微为本地文化自信建设做出的引领和担当。
文字工作枯燥无味,因东微赋予了我力量,我感受到了从挑战到成功的乐趣,增强了我的自信心和工作的动力。在工作中,我的多篇总结、汇报和创新经验受到推崇。参加市、县组织的各类征文比赛,多次获奖,每一张获奖证书都是繁重工作中的意外收获和惊喜。喜悦过后,我还是沉醉在东微那一篇篇精致且有温度的文字中,那是一种温暖的陪伴,温润了平常的日子。

新年伊始,谨写此文作为纪念,并表达我对东微的一种情缘。相识是缘,相知有情,祝东营微文化春华秋实,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生活美好,万物可爱;人间值得,未来可期。2021年,让我们与东微一起加油吧!

(摄影   旅途)
作者简介:门方东,七零后,喜欢用文字记录过往,讲述真情故事,传递社会正能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