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不能送女生苹果?
昨天是我人生中以老师身份度过的第一个教师节,虽然我要等到下周才会正式给我的学生上课,但我成为一名大学老师已经五天。作为一名教育战线上的萌新,心中自然免不了会有些许激动,感到这个职业的光荣与神圣,但同时也更清楚地感受到落在肩膀的责任。To teach is to learn twice.
中午去食堂吃饭,和我们学院的领导和同事坐在一个桌子上。因为是教师节,食堂给每位老师都发了一个苹果。有位女老师上午上课,没有抢到一位领导在学院群里发的红包,于是半开玩笑地跟领导抱怨,于是领导就把他的苹果给了这位同事,安抚一下她“受伤”的心灵。旁边的另一位女同事故意调侃,说在西方不能乱送人苹果。我们问她为什么,这位同事也说不出来,或许她只是随口一说。我们边吃饭,边说笑,愉快地结束了午餐,氛围十分融洽。
离开餐厅时,领导似乎还在思考这个问题,跟我和Dr. Wang闲聊,好奇西方是否真的有这种说法。为什么不能随便送女生苹果呢?王博士若有所思,但是他没有接话。我脑子里突然闪现一句谚语:“You are the apple of my eye.” 意思是“你是我最珍视/珍爱的人”。“the apple of one’s eye”意为“指极珍贵或极宝贵的人或物”。于是,就按照这个思路跟领导解释了一下,领导冲我微微一笑。
回到办公室后,我查了一些资料,想要搞清楚这个问题。经过一番求证,并没有找到关于“西方不能乱送女生苹果”的说法,但是这个话题依然值得探讨和研究。
记得上大学的时候,去电影院看了九把刀执导的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英文名字就叫You Are The Apple of My Eye。当时印象很深刻,还去查了字典,于是就记住了这个表达。
另外,根据我的知识储备,我知道苹果这个意象在西方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西方文明的体系有两大源头,可以简称为“两希”,即希伯来和希腊。希伯来也就是以《圣经》旧约和新约为基础的基督教文明。
在《圣经》中,夏娃受到“蛇”的哄诱,偷食了知善恶树所结的禁果,也让亚当食用,二人遂被上帝发现并逐出了伊甸园,其中禁果就是指苹果。
而在希腊神话中,一枚金苹果则影响了希腊的历史进程。在人类英雄帕琉斯和海洋女神忒提斯的婚礼上,众神均受邀参加婚礼,唯有专司不和的女神厄里斯没有受到邀请。厄里斯怀恨在心,在婚礼上将一个金苹果呈现给宾客,上面写着“送给最美的女神”。女神中地位最高、同时也是最美丽的三位女神——赫拉、雅典娜、阿芙罗狄忒为了这个金苹果争执不下,其他神祇害怕得罪女神都不敢发言,天神宙斯让山上牧羊的漂亮小伙子帕里斯做评判。
三位女神为了获得金苹果,分别开出诱人的条件:赫拉他给他无上的权力,并保佑他做一个高高在上的统治者;雅典娜愿意赐给他智慧和力量,鼓励他有勇气去冒险,闯出一条英雄般辉煌的路;阿芙罗狄忒答应让世界上最漂亮的女子爱上他,并做他的妻子。帕里斯想来想去,觉得权力和统治他等以后继承他父亲的王位就可以了,英雄的道路他自己有的是一身好本事大胆去闯,但爱情却不是每天都可以遇到的。于是就将金苹果给了阿芙罗狄忒。后来,帕里斯在阿芙罗狄忒的帮助下拐走了斯巴达的王后——美女海伦,从而成为了特洛伊战争的导火索。
另外,一颗熟透了的苹果,从母树脱离坠落,砸在了牛顿头上。这个天才的头脑于是受到启发,提出了伟大的“万有引力”定律。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计算机的缔造者阿兰·图灵(Alan Turing)在1954年6月7日因吃下含有氰化物的苹果中毒身亡。他提出的著名的图灵机模型为现代计算机的逻辑工作方式奠定了基础据说,为了纪念他对计算机科学的巨大贡献,由美国计算机协会(ACM)于1966年设立一年一度的图灵奖,以表彰在计算机科学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图灵奖被喻为“计算机界的诺贝尔奖”。
多年以后,他的一个忠实粉丝为了纪念他,将自己公司的取名为Apple,并用一个咬了一口的苹果作为公司的LOGO。这个粉丝就是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他的公司和公司的产品开创了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拥有亿万拥趸。
回到能不能送女生苹果的问题,首先来看一看“the apple of one’s eye” 这种说法的历史渊源。
"the apple of one's eye"这个表达法早在公元885年,艾尔弗雷德大帝(King Alfred (the Great) ofWessex)用古英语写就的文章Gregory's Pastoral Care中就出现了。
古英语原文:[hwæt on ðæs siwenigean eagum beoð ða æpplashale, ac ða bræwas greatigað, forðam hie beoð oft drygde for ðæm tearum ðe ðærgelome of flowað, oððæt sio scearpnes bið gewird ðæs æpples.]
莎士比亚在1590s,其剧作《仲夏夜之梦》(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中也用到此表达:
“Flower of this purple dye,
Hit with Cupid’s archery,
Sink in apple of his eye."
“the apple of one’s eye” 在《钦定版圣经》(King James Version, 1611) 年中也多次出现:
《申命记》( Deuteronomy ,32:10)
原句为[He found him in a desert land, and in the waste howling wilderness; he led him about, he instructed him, he kept him as the apple of his eye.]
《诗篇》(The Book of Psalms 17:8)
[Keep me as the apple of thy eye, hide me under the shadow of thy wings]
《箴言》(Proverbs 7:2)
[Keep my commandments, and live; and my lawas the apple of thine eye.]
《耶利米哀歌》(Lamentations 2: 18)
[Their heart cried unto the Lord, O wall of the daughter of Zion, let tears run down like a river day and night: give thyself no rest; let not the apple of thine eye cease.]
《撒迦利亚》(Zechariah 2:8)
[For thus saith the LORD of hosts; After the glory hath he sent me unto the nations which spoiled you: for he that toucheth you toucheth the apple of his eye.]
在现代英语中"the apple of one's eye"最早出现于英国小说家司各特的作品《修墓老人》中(Sir Walter Scott's Old Mortality, 1816):
"Poor Richard was to me as an eldest son, the apple of my eye."
“The apple of one’s eye”,字面意思是“某人眼中的苹果”,实际上这里的“apple”指的是“瞳孔”(pupil),因为苹果和瞳孔的形状相似,而且瞳孔位于眼睛最中央的位置。所以,“the apple of one’s eye”这个表达就有了类似于“对你最重要、你最爱的人或事”这样的意思。柯林斯词典(Collins Dictionary)给出的定义为“If you say that someone is the apple of your eye, you mean that they are very important to you and you are extremely fond of them. ” dictionary.com 给出的定义为“something or someone very precious or dear”,即“极为宝贵或珍贵的物或人”。
也有人认为,从英语字面来说,“眼睛里的苹果”和“珍贵的东西”并没有什么必然联系,但是从德语里似乎有些线索。德语“眼睛”是Auge, 苹果是Apfel, 而Augapfel是“眼珠”的意思。所以“眼睛里的苹果”是“眼珠”,当然是很珍贵的东西。英语和德语同源,有可能是英语借鉴了德语的表达法,也有可能是二者在发展的过程中德语保留了这一表达,而英语造了别的词表示眼珠,但关于眼珠的说法保留了。
从上文的分析来看,我从“the apple of one’s eye”这个角度来解释同事说的“在西方不能乱送女孩子苹果”,似乎并没有找错方向。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苹果果真具有如此明显的象征意义,那么送别人苹果确实要慎重。你看,在希腊神话故事中,因为送苹果的事,还引发了著名的特洛伊战争。
当然,任何事物、意象、行为在被赋予特殊的蕴含意义之后,就增加了一重或者多重的身份,我们也应该对他们刮目相待,多一点用心了。
不过,我倒是很欢迎别人送我苹果,因为我是真的爱吃苹果,毕竟"An apple a day keeps doctor away"。放心,我不会多想的~
注:本文参考了「You're the apple of my eye.」为何译作「你是我最珍贵的人」?- 知乎 (zhi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