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河畔草》汉乐府

《青青河畔草》汉乐府​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注释
夙昔:​前夜。泛指昔时,往日。​
​遗:留下
​自媚:犹自娱。自寻乐趣。讨好自己、迎合自己。​​
​赏

  这首诗以思妇第一人称自叙的口吻写出,多处采用比兴的手法,语言清新通俗,“…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这几句,前一句的结尾做后一句的开头,使邻接的句子首尾相衔,使语句上递下接,气势连贯,很有特色。 全诗只有100个字,语言简短质朴,通俗易懂,但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诗中的女主人公运用第一人称,直接表达自己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使人读后心灵受到震撼。 
​    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抒写怀人情愫。诗歌的笔法委曲多致,完全随着抒情主人公飘忽不定的思绪而曲折回旋。比如诗的开头,由青青绵绵而“思远道”之人;紧接着却说“远道不可思”,要在梦中相见更为真切;“梦见在身边”,却又忽然感到梦境是虚的,于是又回到相思难见上。八句之中,几个转折,情思恍惚,意象迷离,亦喜亦悲,变化难测,充分写出了她怀人之情的缠绵殷切。诗中所写思妇种种意想,似梦非梦,似真非真。象诗中所写他家有人归来和自己接到“双鲤鱼”“中有尺素书”的情节,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一种极度思念时产生的臆象。剖鱼见书,有着浓厚的传奇色彩,而游子投书,又是极合情理的事。作者把二者糅合在一起,以虚写实,虚实难辨,更富神韵。最令人感动的是结尾。好不容易收到来信,“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却偏偏没有一个字提到归期。归家无期,信中的语气又近于永诀,这意味着什么呢?这大概是寄信人不忍明言,读信人也不敢揣想的。如此作结,余味无尽。
  诗起头的「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是作者借著景色的铺陈,引发妇人触景生情,对远离家乡的丈夫的思念。「绵绵」两字传达了两层的意义:妇人「思绪的绵绵」是由「草的绵延不绝」引起的。由于路途的遥远,思念也是突然的,只好在梦中求得相会,然而才在梦中实现的愿望,醒过来后又是遥远的空间隔绝,依旧是「他乡各异县」,彼此无法相见。
  这一段可以说是故事的前提,在修辞技巧上,「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中的「远道」,「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旁,」中的「梦见」,以及「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中的「他乡」,都是修辞技巧中的「顶针」句法。这样的连缀句子的方式,使得全段读起来有一种流畅的音乐性。「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是比喻自己凄苦的景况,同时也暗示远方的人也能了解。而邻居却只顾沉浸在家庭的欢乐中,不肯为她捎个信。
  最後一段是情节的转折。忽然有客从远方带来丈夫木质双鲤鱼夹封的信函,呼儿差封解除了她的思念之苦,而在书中也获得了远方传来的,对她坚定不移的情意。这样的故事,主要在描述中国传统妇女「闺中思人」的感情起伏,文字质朴自然,情感真切悠远,是乐府诗中最广为传送的「闺怨诗」。

青青河畔草为什么引用这么多?实际青草最为旺盛,不是现代这种青草已经碎片化了,古代的城池外也罢,原野也罢,人口不如现代这么多,城镇也少,一眼可以看很远,地平线如同草原一样。自然生长的青草会延着河边边绵不绝的伸向远方,用在思念上就非常的妙,因为青草会绵绵不绝的伸向远方。

这个诗歌先是写了自己思念丈夫却不得见,只能在梦中梦到,思念成疾。但是梦醒才发现丈夫不在身边,思念成疾莫过如此,就如同苏轼所写”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一方面思念丈夫又在内心表达出天已经冷,担忧漂泊的丈夫能否穿暖会不会受冻。能盼望他早点回来,但是身边的游子们都回来了,但是却没有丈夫的讯息。

突然丈夫托人带口信来了,一封长信,不由的恭恭敬敬拜读丈夫的信,这儿的恭恭敬敬不只是字面上的意思,人有时如果思念一个人收到信会不由的站直身体,也许她以为这封信是丈夫要写归期吧?结果却令她失望,丈夫一方面细心的告诉自己要吃饱保重身体,另一方面又诉说自己的经常思念之情。

虽然同《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一样也是不得见,但是却有了信传来,而且是长长的一封信。也许丈夫有不得已的苦衷吧?

秦观写下: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看似洒脱实是无奈,诗中的丈夫也是渴望回家却是不得回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