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师重举戒尺,先要打碎家长的“玻璃心”
【平湖一柱 第988期】
让教师重举戒尺,先要打碎家长的“玻璃心”
有个校长朋友讲了这样一件事:一天下午,一名家长气呼呼地来到学校找校长反映情况,“她的孩子被老师体罚了”。
校长听了赶紧问道:“孩子呢?孩子情况如何?”
“孩子上课去了!”家长说。
校长听了松了口气:“老师为什么体罚孩子啊?怎样体罚的呢?”
“上课听写生字,孩子不会,老师就指着孩子的眉头说‘你这孩子,集中精力,用心将生字再写一遍’。”家长说。
“这样也算体罚吗?”校长说。
“校长你不知道,俺那孩子的眉头从来没人指过,孩子受不了,回家直哭。再说,小孩子眉头那么嫩,老师要是失了手,指破了怎么办?”家长很激动。
“这样说来,老师的做法似乎确有不妥,好,回头我找老师好好谈谈,让她今后注意……”校长好说歹说,用了一节课多的时间,总算把家长劝走了。
现在的孩子都是玻璃做的宝贝,教师吹不得、打不得;在对待孩子问题上,我们的家长更是心如玻璃,容不得老师对孩子半点的“指手画脚”,甚至于正当的批评,语气严厉了,不但孩子受不了,家长更是会不依不饶。
玻璃心一词是近年来流行的网络用语,意思指一个人心像玻璃一样易碎,用来形容敏感脆弱的心理状态,经不起批评指责或者嘲讽。当下不少家长,处于对孩子过分的关爱,在对待孩子挨老师批评问题上,其心早已碎过玻璃。玻璃心家长当然也就养育出了玻璃心孩子,不要说老师“指”了孩子的眉头,就是语言重了孩子都会受不了,回家都会哭鼻子。孩子眼泪一落,家长的心就碎得拾不起来了。如此情况下,老师还何谈什么惩戒啊!
近日,教育部发布《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旨在为社会广泛关注的教育惩戒权定规立矩,这对孩子教育来说是一件好事。
但是,我以为,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实施教育惩戒的关键并不在于教师如何施,而在于教师施后家长是否会接受和认可?
每个家庭不一样,每个家长不一样,每个孩子也不一样。同样的事情用同样的惩戒方式来处理,有的家长非常赞同,有的家长就非常不满意。今年山东五莲二中教师用书本打学生被追罚事件、安徽铜陵周老师跳江事件,我想,家长的玻璃心都摆脱不了干系。因此,教师的惩戒合理与否,不仅取决于教师是否依规惩戒?惩戒度的把握是否适当?而在于家长对惩戒是否理解?是否认可?因此,为教师重举戒尺制定规则非常必要,但做好宣传,让家长换位思考,跳出对孩子“自爱”的“玻璃圈”,理解老师,配合老师,支持老师,才会让规则能落到实处。
为教师重举戒尺立规,表面是上为了保护教师,但实质上却是保障孩子健康成长之大计!但愿我们每一位家长能正确认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