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中医馆门诊量恢复了几成?
每当发生大事,随众起哄的多,静心思考的少;
每逢遇到危机,盯着风险的多,看到机会的少;
一场危机会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到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启。
商务合作
我想开个中医馆怎么弄?
今年经营好难呀,其他医馆怎么样?
从2月至今,这是我微信里日常被问及最多的三个问题。
一方面,受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影响,中医药大火了一把,成功地给国人上了一堂中医课,也成为走向国际市场的契机,属于极少数受益的行业之一。许多投资者或投机者争相布局,尤其是药店、美业等近邻行业大举进军中医馆。
另一方面,中医馆作为线下实体服务业,同样承受着巨大冲击。
中医馆业务影响最严重的地区,一是主疫区如武汉,虽然疫情已经稳定,民营医疗也已开诊,但疫情对医生和市民严重的心理阴影一时难以消散,多家大型医馆的出诊医生非常少,患者亦然。
二是北京,防疫等级依然相当严格,所有人员进入北京需强制隔离14天,北京暂停了医生多点执业,部分城区暂停中医外治疗法,以至不少医馆至今徘徊于开不开诊——开诊的医馆营收大多仅能恢复到正常水平的10%~30%,尤其是严重依赖体制内名老中医模式的医馆。
北京公立医院的患者来源于全国各地,因此门诊量同样严重下降,北京的医院不少大型三甲医院的门诊量恢复率不足20%。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馆第一次出现强关联现象,所以,此次疫情我们观察一个地区的民营医馆恢复速度,会以当地公立三甲医院做为重要参考。
比如,截止目前,成都承启堂、普洱淞茂医馆的门诊量恢复至正常水平的70%,昆明圣爱中医恢复至80%,与当地的公立三甲恢复率相对成正比。
根据《医馆界》收集的反馈数据,目前全国医馆的平均恢复率大约在40%~50%。
从医馆业务形态看,影响程度从轻到重依次为:药店+医馆、纯中医馆(含内科为主的综合或专科医馆)、中医外治法为主的医馆。
从病种看,中医儿科影响最大,一是疫情期间小儿常见的发热感冒患者不允许接诊,二是儿童在家上课生活规律,脾胃病患大幅减少,加上不用上学避免了交叉感染。因此,许多儿科大夫的门诊量恢复率不足30%,小儿推拿影响更甚。
其次是中医外治,主要受部分地区避免亲密接触的防疫政策影响。由于儿科和外治的客单价相对较低,有些综合性医馆门诊量恢复5成,而营收能恢复到6成的现象。
民营中医与民营西医如西医全科、口腔,医美等相对损失要小。
突如其来的病毒打乱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各行各业的惯有套路,也让更多国人开始重新认识中医、相信中医、使用中医。如同中医名家李致重老先生所言:病毒正在医治人们对中医的冷落与忘记,病毒也正在唤起我国中医学的复兴与崛起。
也有人说,现在的中医就像围城,城外的想进来,城里的想出去。整个行业呈现冰火两重天。
舒适区里呆久了,忘记了变化才是世间的常态。
变革总是伴随痛苦的。受疫情影响,《医馆界》今年上半年的线下活动全部延至下半年,行业中四处弥漫着悲观气息,早有许多长城校友和医馆同仁希望我们发起线上行业交流,为什么拖延至此?
一是需要时间收集各地医馆经营实况以发掘可资行业借鉴的案例,不能提出经过验证的解决方案的活动没有实际意义;二是之前没做过直播,心里不自信,第一次也不能砸了锅呀。
为了准备明天的线上直播,摄影师杜仲教我与嘉宾彩排走流程,我当时能清楚地感受到来自内心的消极抵触情绪,刚开始是杜仲强制把我摁在镜头前完成的,不过很快就适应起来,突破心理关就好了。
我作为中医馆圈相对年轻的80后尚且如此,何况目前依然是主流的60、70后的馆主们。
作为中医这个几千年古老行业的从业者,在这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时期,什么应该变,什么不能变?你准备好了吗?
记住丘吉尔的名言,不要浪费每一次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