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锺邮事 | 读《谈集邮·中国邮票讲话·前言》感悟

读《谈集邮·中国邮票讲话·前言》感悟

引言:这篇文章写于2012年9月4日。这里的“前言”是邵公洵美所写,也算是“中国邮票讲话”的开篇。此时距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发行也不过60余年,但集邮之风并不是很盛行,但那时候的有识之士,就像邵公,就发出了留住华邮的呼吁。观致当下,集邮之风有所减退,不能只是为之奈何,还是要做好传承,并从自己做起。

闻锺集邮

有图有真相

俗话说开卷有益,此话不假。翻开邵公洵美先生的《读集邮》,除了序言,还有“中国邮票讲话”60篇、“邮识”6篇、“邮趣”4篇、“邮话译文”1篇,“编后小言及附录”各1篇。看看这些文章,真的长学问。

邵公写此开篇,距中国第一次发行邮票已经过去60多年。文虽不长,却点出了当时的中国集邮活动的现状,以及当时华邮在世界邮票大家庭的地位,也写出了当时像邵公、周今觉、刘子惠等一些华邮专家,为了华邮价值的体现,不惜重金从海外回购。尽管如此,由于集邮这项活动,在国内仍属于少数人的乐趣,多数人是不了解的,于是邵公在这篇文章的结尾处,点出了写此60篇文章的目的。

集邮活动是伴随着邮票的出现而出现的一项流行于上层社会的休闲活动,传入中国时,已经晚于世界的潮流,并且最初的活动还是流行在在华的外国人中,也就注定了名贵的华邮,大半在外国人手中。中国的集邮者真正融入集邮这项活动的时候,只能望图兴叹。这应该是集邮常识的不普及,制约了中国集邮的发展,由于华邮珍品高昂的价位,也制约了集邮者的购买欲。不过,有幸能得到邵公的《谈集邮》,至少能让我了解到当年,中国的集邮前辈们在集邮探索的路上的艰难。

正是由于集邮是个舶来品,以至于到现在,距第一套邮票发行过去172年,在国际重大的集邮活动中,尤其是集邮展览中,中文仍不是被承认的官方语言,不知这种现象还有持续多久。曾经有集邮的朋友开玩笑,假如中国有200个国际邮展评审员,那还不是中国说了算?但愿这一天能早点到来。

关于闻锺集邮

与闻锺集邮有关的

作 者 简 介

杨文忠:

笔名闻锺,供职于中国邮政集团公司邢台市分公司,从事邮政工作36年。集邮写作20余年,在《集邮》《集邮博览》《中国集邮报》《集邮报》《上海集邮》《河北邮政》《河北集邮》《文献集邮》《觅邮》等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集邮文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