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古玉的特征与分期断代
玉器的气味一般在新近出土时最为浓烈,要熟悉这种气味最 好的办法是多嗅老窑陶瓷,特别是新近出土的陶瓷的气味,尤以战国、汉代陶器为重要,它们的气味与同墓出土的玉器相同或相似。
从器物上看沁色似乎是从左往右沁入的,有裂缝处沁色明显。同时使人感到沁色最重的地方应该是左面边缘的白色部分。
古玉埋于地下百年、千年,受地下介质浸蚀,变色、变质,人工仿其变化很难。古玉受浸蚀变化的质色,称为“沁色”,有鸡骨白、血沁、水银沁、土沁,形成白、红、黑、黄、褐等不同的杂色外表,这些复杂的沁色,用现代的化学、物理方法处理仿古玉的玉器,可以有大效果,但与古玉比较,总有人工造作的特点,不可能与古玉完全相同。古玉出土年代不同,放置、把玩、佩带,经过人们的抚摸又产生了一种表面光泽润美的感观效果,这个特点也造成了仿古玉的一道难题。
我们判断一件古玉器的真伪,需要的是将材料、器形、纹饰、雕工和沁色这五方面的信息加以组合,这种组合必须是十分和谐的组合,不应该出现互相抵牾的现象,即所有的信息都明确无误的告诉你,这件玉器只应该是某个时代的产品,而不是其他。如果出现互相抵牾的现象,就是“信息紊乱”,“信息紊乱”的“古玉”一定是伪古玉。
高古玉的纹饰以及残留的制作痕迹是最直观的鉴别依据。古人制作高古玉时,纹饰的制作绝非仅仅追求好看,而绝大多数有其特殊的内在含义,越是久远的就越是如此。而由于古代高古玉制作年代久远,没有保留全套完整的加工器具给后人了解,文字记载高古玉加工的程序和方法也仅仅是明代中晚期以后的事,距今也就几百年而已。所以残存在高古玉表面的任何痕迹都是研究古代高古玉制作的最 佳线索,因此也就成为鉴定高古玉的有力依据。
玉本色是玉材的颜色,古人称玉本色标准为“符”,并提出“赤如鸡寇”,“黄如青靛”之说,也就是说在各种颜色的玉材中,上述标准是最珍贵的。当然,在选择、评品玉料时,除了颜色的深浅,还要看其分布的状态,是否有绺裂,色均匀者优,色变化如图画者亦优。
清人陈性在《玉纪》一书中对此有过较为详细的描述:“…有受黄土沁者,其色黄,名曰玵黄。有受靛青沁者,其色蓝,名曰玵青。有受石灰沁者,其色红,名曰孩儿面。有受水银沁者,其色黑,名曰纯漆黑。有受血沁者,其色赤,名曰枣皮红。有受铜沁者,其色绿,名曰鹦哥绿…”高古玉的沁色多出现于玉质较粗糙或有绺裂的部位,且沁入肌理,过渡自然,有层次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