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除了吃饺子,还有这么多你应该知道的事情
冬至,承德到了最冷的日子。
冷到什么程度呢?
12月20号这天的白天,太阳还好的时候,在承德医学院,一只狗狗被自己的尿给冻在地上动不了了。
按理说,最冷的时候是卖煤炭的和供热的最高兴的时候,白居易说“心忧炭贱愿天寒”嘛,按流量计费的收费方式,天气越冷,老百姓越开大阀门,供热公司最能多卖热、多赚钱。
可恰恰这个时候,供热又出问题了。
明白书三个字,一般都是政府部门的口气
记得有一年滦河电厂也出过一次这样的事情。
好在现在多数人家里都有空调。
......
闹心的事情经常发生,有评论说,最冷的时候他们不出点事儿,就不是他们了。
还是说冬至吧。
1.
所有的节气都用吃来表达的时候,人们都说冬至吃饺子。
其实,承德过去的俗语是“冬至馄饨夏至面”。
早在八十年代之前,承德人的主食是小米、高粱米、玉米、红薯和各种豆类。白面敞开了吃是八十年代以后。所以,承德人历史上的节日饮食风俗是:腊八喝腊八粥、春节吃饺子、元宵节吃元宵、二月二可选择,吃饺子是龙耳,吃馒头是龙蛋,吃饼是龙鳞,端午节吃粽子、立秋添秋膘。
所以,那个时候分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农村户口的人是没有白面吃的。
即便是城市户口,没有这么多的白面让人瞎霍霍,很多人都有吃窝头的记忆。
2.
俗话说:冬至大如年,说明冬至这个节令比较重要,因为从这一天开始,白天一天比一天长了。
也有人说,冬至是新的一年的开始,是有道理的。
在二十四节气还只有四个节气的时候,冬至就有了。
上古时期,在黄河流域就有了“日中、日永、宵中、日短”的概念,这是《尚书·尧典》里记载的最早的节气的概念,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到了战国末期,《吕氏春秋》又引入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这样,传统意义上的四时八节就确立了。
发展下来,逐渐形成了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文化遗产。
3.
冬至祭天夏日祭地,普通百姓人家祭祖,这是国家规定的礼数。
《周礼·神仕》中规定,冬至这天招致天神人鬼降临,举行祭祀仪式。明清两代皇帝都要举行祭天典礼仪式。
明朝的《东京梦华录》里记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
“关扑”是赌博,和过年一样,官方还组织赌博,也是一乐。
清代道光间苏州文士顾禄撰写的《清嘉录》里记载了百姓人家过冬至:“郡人最重冬至节。先日,亲朋各以食物相馈遗,提筐担盒,充斥道路,俗呼‘冬至盘’。节前一夕,俗呼‘冬至夜’。是夜,人家更速燕饮,谓之‘节酒’。女嫁而归宁在室者,至是必归婿家。家无大小,必市食物以享先,间有悬挂祖先遗容者。诸凡仪文,加于常节,故有‘冬至大如年’之谚。”
走亲戚、送礼物、设酒宴、拜祖宗... ...礼节繁多。
4.
尽管是春天快来了,但冬天冷的也实在是难受,所以有了九九消寒图。
消,减也,
愿寒冷的天气一天比一天少,像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消寒图多数以文字、梅花、圆圈三种,这也是非常接地气的方式,雅士画梅花,文人写书法,没有文化的劳苦大众画圆圈,穷人更要过节。
《燕京岁时记》:消寒图乃九格八十一圈。自冬至起,日涂一圈,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雪当中。这也都是有格式的。
《帝京景物略》:冬至日人家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此事予儿时曾为之,不谓与古暗合也。
文人写书法消寒图,过去都是写乡村俚语,后来经嘉靖年间的杨慎,就是写“滚滚长江东逝水”的那个人,把民间的各种瞎写改定成了一套诗,由司礼监印刷。
一九的诗是:
冬至才过一九逢,家家闭户避寒风。
风送雪花如斗大,飞来飞去满空中。
道光皇帝也是非常有才,只是清晚期的几个皇帝的运气不好。道光皇帝御书“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个字,每个字九画,由懋勤殿翰林事先双钩成幅,题曰:管城春满。
不能念成满春城管,有城管来,麻烦了,还记得去年有的城市城管春节撕商铺家的对联吗?
写字的人每天用丹朱填红一笔,九个字描完,春天也就来了。
5.
还有正事儿呢。
每年的冬至前后,气象部门就开始向皇帝进献来年的时历,也就是日历。
明清两朝的钦天监已经有外国人担任职务,对于节令的推算已经非常准确了。乾隆皇帝的时候,为避弘历”这历字,把“历书”改成“宪书”。
时宪上列有每月宜、忌的三十七件事,进御者六十七事,包括颁诏、覃恩、肆赦、行幸、迁使、出师、庆赐、伐木、畋猎、平治道路、破屋坏垣等。
皇帝管的都是大事,普通老百姓也更需要靠着黄历过日子。
其实,“历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当做“封资修”禁过,在八大样板戏最流行的时候,电影《红灯记》里,鸠山去李玉和家搜密电码,结果翻出一本黄历,
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黄历”是什么。
《小二黑结婚》里的二诸葛就是“不宜栽种”
没有二十四节气之前,农民种地就是要看天上的星星,推断节气。
秦汉以后,有了二十四节气,那么就靠着农谚来组织生产了:
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
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
惊蛰乌鸦叫,春分滴水干。
清明忙种粟,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
芒种大家乐,夏至不着棉。
... ...
大雪交冬月,冬至拜祭天。
小寒忙买办,大寒要过年。
还有一个九九歌,也流行了很多年。现在很多地都撂荒了,年轻人根本就不想种地的时候,把这首九九歌列在这里,以示怀念:
一九二九,泻水不流。
三九四九,冻破石臼
五九四十五,秋寒街头舞
六九五十四,篱笆出嫩刺
七九六十三,行路把衣袒
八九七十二,黄狗躺阴地
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齐出
6.
二十四节气,事实上就是人们掌握了一种自然规律,
尊重自然规律,扩延到遵守规则和法律、制度,要有契约精神。
顺天应人,才是和谐的保证,不能没事瞎折腾。
所以,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说: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
这个亡,是逃跑的意思,最冷的时候家里停暖了,就得跑回娘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