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俑坑中出土的吴钩
陕西学习平台2021-01-04
秦俑坑出土的吴钩在秦俑坑中出土的4万余件青铜兵器中,除了我们熟悉的剑、矛、戈、戟等,还有两种比较特殊的兵器——金钩和铍[pī]。尤其是短兵器金钩在考古发掘中是首次发现。“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唐代诗人李贺的著名诗句,使得“吴钩”的美名家喻户晓。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早已无人知晓它的真容。那么,秦俑坑中出土的吴钩到底是什么样的兵器呢?吴钩,又名金钩,由于最早流行于春秋时期的吴国,所以又被称为吴钩。秦俑一号坑出土的吴钩形状像弯刀一般,青铜铸造,齐头无锋,两侧都有刃,手柄是实心的椭圆柱体。通体长71.2厘米,宽2.3—3.3厘米,重约1公斤。吴钩虽然形似弯刀,但真的是刀么?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说道:“吴钩,刀名也,刀弯,今南蛮用之,谓之葛党刀。”从秦俑坑中出土的吴钩来看,钩与刀的形制和使用方法并不相同。刀是单刃,使用方法是劈砍;吴钩是对开双刃,使用方法是钩和推。可见吴钩显然不属于刀类。吴钩不仅是防身御敌的兵器,在草木繁盛的吴地,还可以用于开路、采伐、狩猎等。因此,吴钩在吴地被广泛使用,几乎所有的男子都会佩戴。据说吴人的金钩锋利无比,格杀时有“遇钩见血”之称,使用起来招数毒辣,变化莫测。秦俑坑中的2件吴钩,分别出土于一号兵马俑坑前锋部队左右两端的军吏俑附近。由于并未开刃,所以有学者猜测它们可能是军吏佩戴的礼仪性兵器。另外,在一号坑前锋部队中还发现一把铜钺[yuè],钺在秦代无疑是属于礼仪兵器的范畴。未开刃的吴钩与礼仪兵器钺同时出现在一号坑前锋队列中,应该是一种刻意的安排,似乎透露出一些特别的文化信息。冷兵器时代,精良的兵器是提升军队作战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历代帝王都将铸造兵器作为国之大事。《吴越春秋》记载,春秋时期的吴王阖闾[hé lǘ]为争霸天下,寻找并重赏能够制作精良兵器的工匠。在得到了干将和莫邪两柄极品名剑之后,又重金悬赏能够制作极品金钩的匠人,国人纷纷做钩敬献。其中一位善于做钩的工匠,将自己的两个儿子杀死,取其热血为金钩淬[cuì]火,以此制成两把金钩献给吴王,并在宫门外等候赏赐。吴王很是奇怪,见到他后问道:献钩的人那么多,为什么你独自求赏,你做的钩和别人的有什么区别?面对吴王的质疑,工匠走到众多混杂在一起的金钩前,大声呼喊两个儿子的姓名,声音未落,两件金钩便飞到了他的胸前。吴王大为惊叹,重赏了这位工匠,从此一直将这两件金钩带在身边。后来,吴钩便同剑、刀一样被佩戴在腰间,不仅用于防身卫体,也是展现身份地位的标志。到了唐朝,佩戴吴钩不仅成为流行的风尚,它所蕴含的“吴人尚武”的精神更让诗人们赞叹不已。比如,“诗仙”李白在《侠客行》中写道:“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优美的诗句勾画出侠客手拿吴钩,雄姿英发的形象。而现在人们提起吴钩时,已不再看重它作为武器的价值,而衍化为常备不懈、时刻准备奔赴战场的象征。作者单位:秦始皇帝陵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