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文道:堪比《潜伏》中廖三民,被亲朋骂为汉奸,为掩护同志自尽

看过谍战剧《潜伏》的小伙伴们,一定会对剧中那个帅气的执法队队长——廖三民,印象深刻。

这位长相帅气,看似风流不羁的公子哥儿,原本大家对他的革命性,其实并不看好。

《潜伏》中的廖三民

然而,在危急关头,恰恰正是这位看似不靠谱的公子哥儿,为了掩护濒临暴露的余则成,抱着特务李涯从楼梯口毅然跳了下去。

他用同归于尽的悲壮方式,诠释了自己对党和革命同志的忠贞,也让荧屏之前所有的观众看完不禁泪目、肃然起敬。

其实,在抗战时期,也曾有这么一位年轻人,他和廖三民一样,为了保守党的秘密、掩护革命同志,被捕后最终选择了跳楼自尽。

他用生命的急速陨落,捍卫了对党和革命的誓死忠贞,这个年轻人的名字叫郑文道。

郑文道

风声

当风起的时候,不是每一个人都会选择逆风而行。

1941年9月,在日本国内加强清查日籍共产党的行动当中,日本警视厅拘捕了一名女子——柳喜久代,她是前日共党员伊东立之妻。

在严刑审讯之下,柳喜久代交待出亲戚北林智子与美共、苏共有关的这一线索。

随后,警视厅方面便沿着这条线索向下查去。他们刚开始也没有料到,自己无意间找到的这条线索,竟然会抓到一条“国际级”的谍报大鱼——以佐尔格为核心的“拉姆扎”谍报组。

谍报之王——佐尔格

随着“拉姆扎”小组的成员相继被捕,小组中的另外一名核心成员,首相近卫文麿的顾问——尾崎秀实感到了危险的逼近。

在极度不安当中,他向上海方面发出了一封只有三个字的示警电报:

“向西去。”

发出这封电报不久,10月14日,尾崎秀实便被日本警方逮捕。当尾崎秀实被送入牢狱之时,他认为,上海的那位接头同志,在接到电报之后,应该已经撤退到安全地点了。

尾崎秀实

然而,他却没有料到,那位潜伏在隐蔽战线中的同志,在危险即将来临之时,竟然选择了毅然坚守,继续战斗。

尾崎秀实在上海的那个接头人名叫中西功,是一名为中共方面传递情报的日本人。

当中西功收到尾崎秀实的警示电报之后,他虽然看懂了情报里的内容,却有些犹豫了。

向西走,就是让自己去延安躲避。

但自己在满铁正运作着一个庞大的情报系统,此时东京方面情况并不明朗,能不能查到自己,尚未可知,难道就这样轻易的放弃?委实不甘。

在他看来,个人的安危是小,整体的情报运作,才是最重要的。

中西功

为此,中西功决定冒险继续留在上海,尽可能多的为组织搜集情报。当他将可能的危险告知自己的联络员郑文道时,看着眼前这位年轻人,中西功善意地提醒他,你还年轻,可以先撤离这里,避避风。

然而,郑文道却郑重地对他说:

我清楚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明白自己从事的工作危险性,我知道随时有被捕的可能。如果你被抓去,很可能我也会被抓走,但我可以为你掩护到底;如果这个目的不能达到,那么,为了保卫组织,我将一死。

多少年过后,白发苍苍的中西功,脑海中还总是会想起那个午后的阳光,还有那个倔强的年轻人。

我直到今天,只要周围无人,就会浮想起郑文道那亲切热情的双目,这是一对为了革命不怕牺牲的眼睛,是一对永远慷慨就义的明珠。

危急时刻

生于国家危亡的时代,幸或不幸已经不再重要,至少,我们还能够选择自己将要走的路,纵使这条路充满荆棘和坎坷。

1914年,郑文道出生在广州香山的一户普通家庭。

少年时期,他便随着哥哥一起来到青岛读书,在这座被德、日侵占过的城市里,郑文道汲取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也接受了大量的爱国主义教育。

民国时期的青岛

1933年,郑文道考入上海同济大学附设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机械科。

在当时的郑文道看来,国家落后,亟需先进科技来振兴,民族工业来自强,自己所学的科学知识,将来一定可以报效国家。

当时的上海,正是先进思想汇集的地方,在大学期间,郑文道不仅阅读了大量的进步书刊,还与同学郑香山、景智德一起,秘密成立了共产主义研究小组。

随后,他们又利用课余时间,开办了一个工人夜校学习班,利用自己的所学所得,在传授文化课的同时,积极宣传革命思想,为无产阶级革命基础积攒力量。

后来,从这个学习班里出来的不少学员,最终走上了抗战之路,他们大多活跃在新四军、八路军的队伍当中。

1937年,郑文道大学毕业之后回到青岛休假,在他离开上海期间,“八一三”事变爆发,日本方面在上海挑起事端。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国民政府放弃幻想,准备战斗。

八一三事变后,日军轰炸上海

而日本方面,近卫内阁也召开临时会议,发表帝国政府声明,决定增兵上海,严惩南京政府。

日军侵华的步伐再次加快,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危亡的关头。

与此同时,北面的青岛也面临着日寇入侵的严峻局面,就在上海爆发“八一三”事变的第二天,青岛紧接着发生了“德县路事件”。

圣功女子中学

1937年8月14日下午,两名身穿便衣、骑着自行车的人,行至德县路圣功女子中学门前时,突然向两名日本水兵连开数枪逃遁。两日兵身负重伤,其中一人抢救无效身亡。之后有新闻媒介披露:从捡到的弹壳看,证明是日本制造,事件是日本浪人所为。——《青岛志鉴》

随后,日本军方开始借题发挥,硬说中国政府无力维持青岛当地的地方治安,导致所在处,日方人员生命财产毫无保障,为此,日本的海军将不得不登陆自卫。

一时间,青岛,这座海港城市,顿时陷入了战争的阴霾当中。

国破山河在

当拿起枪的那一刻起,我就决定,要让自己卑微的身躯,为这片残破的山河,续命。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当日军军舰逐渐逼近胶州湾、青岛濒临沦陷之际,身在青岛的郑文道感受着令人窒息的时局,他觉得自己应该为这个国家,做些什么。

国家都到了这个关头,弃笔从戎、为国捐躯,已是我辈不得不做的事情了。

随后,郑文道和礼贤中学、山东大学的一些进步学生一起,参加了由中共青岛地下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

为了阻挠进攻青岛的日军海军,这支游击队相继对青岛码头、仓库、铁路大桥实施了两天三夜的破坏性爆破,使得敌人军舰不能靠岸、火车无法进站,沉重地打击了日军尽速占领青岛的计划 。

1938年初,日本海军在栈桥登陆

1938年1月,日海军第四舰队从山东头、沙子口、浮山湾和汇泉湾等地登陆,日本陆军鲤城支队不久抵达青岛市郊,青岛旋即沦陷。

随后,郑文道随着游击队一起转入崂山地区,继续对日寇进行袭击。

在烽火硝烟的岁月里,这名文质彬彬的学生,最终成长为了一名坚强的革命战士。

在后来的战斗岁月里,郑文道一度被敌人给打散,与队伍失去了联系。

万般无奈的郑文道只好辗转来到上海,最终找到了在中共上海地下情报组织工作的老同学——景智德,再次回归组织,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鉴于郑文道的过人胆识、出色表现,党组织决定,将他留在中央特科,参加我党在上海的地下情报工作。

自此,脱下戎装的郑文道便进入隐蔽战线之中,负责与“满铁上海事务所”内的一名高级情报人员的交通联络。

郑文道所负责联系的那个人,便是开篇提及的那个日籍情报人员——中西功。

魔窟之内,忍辱负重

在隐蔽战线当中,即便是被他人,甚至是自己人误解,也要咬紧牙关,长期潜伏,等待时机。

在中西功的巧妙安排之下,郑文道化名程和生,以研究员的名义,被“满铁上海事务所”雇佣,成功打入“满铁”。

这个简称“满铁”的株式会社社,表面上看是一个经营东北铁路的股份有限公司,其实除了经营满洲铁路和重工业之外,它还是一个庞大的间谍机构。

满铁大连总部

它专门负责调查中国各地的地质情况、兵力分布、经济情报等内容,为日本帝国最高统帅部,提供在华情报信息的决策意见。

中西功和郑文道在这里,等于是身处日方心脏要害之地,这里的绝密信息,由中西功这边誊写抄录出来,然后他再将情报藏入烟卷之中,两头塞上烟丝,最后交由郑文道传递出去。

在中共上海情报科成员方知达的回忆录中,曾详细介绍过当时的传递途径:

中西功等人搜集到的情报往往要辗转通过留青小筑(中西功的住所)、光华眼科医院、齐鲁小学、山东会馆等一步步转到上一级的手中,最终由吴纪光(中共上海情报科负责人)转交到延安。

就这样一条条日方情报,从上海流向延安:

日、蒋、汪三方关系动向,日本特务进行暗杀、破坏的阴谋计划、日军在华的兵力调配及“扫荡”的准确时间、地点。

这些详实的情报,为我党抗日战争,提供了宝贵的信息支持。

《东风雨》中情报传递情节

特别是后来尾崎秀实担任了近卫文麿首相的秘书之后,中西功不断收到东京方面发来的“御前会议”决策信息,随后,中西功、郑文道等人将之悉数发往延安。

日本高层怎么也不会料到,自己刚刚开完的会,信息还没有来得及传达到各级军部,延安方面就已经提前了解到了日方计划的具体细节。

1940年底,在东京的一次御前会议哈桑,海、陆军高层讨论日本未来在亚洲的军事动向。

在日本看来,德国对苏宣战之后,德军深入苏联境内,日本与其从北面夹击苏联,还不如全力南下,掠夺英美在西南太平洋区域的广大战略资源,以弥补自身工业原料和战备物资的匮乏,进而通过称霸东南亚,完成扩张日方军事、政治实力的目的。

最终天皇和内阁讨论之后,得出的结论是:应趁机南进,取得东南亚战略物资之后,再回头北攻苏联。

此时,苏德战场正经历着残酷、艰难的较量,苏联最高统帅迫切需要了解日军的最终动向,同时延安方面也认为,如果日本北上攻击苏联,那么中国抗战处境也会愈发艰难。

行进中的日军

南进还是北上,成为了苏联和延安方面特别关心的问题。

不久,中西功收到了这封御前会议的决策信息,他和郑文道两人迅速汇总情报消息,然后由郑文道负责迅速将情报传递出去。

这则情报信息为党中央及早预判日方战略意图,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周恩来当时曾拿着这份情报感慨道:

“这份情报是国宝呀。”

进入隐蔽战线之后,为了保守组织秘密,郑文道断绝了所有亲戚、家人的联系。

然而,昔日上海的一些同学、朋友看到他西装革履地出入日方机构,都认为他已经变节、自甘堕落,纷纷对之嗤之以鼻,甚至连他以前的女友都痛斥他为汉奸、卖国贼,跟他分道扬镳。

面对他人的误解,郑文道不做任何辩解,他将所有的精力,投入到情报事业当中。

情报最终流向地——延安

在与中西功合作的三年当中,郑文道传递出上百件重要情报,没有发生丝毫差错,为党和革命情报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当革命需要我付出生命之时,我将毫不犹豫,因为,这也是我的使命之一。

1941年,随着尾崎秀实、佐尔格等人的被捕,案情逐渐牵连到日本在华“满铁大连总机关”、“满铁上海事务所”内的人员,得知消息的中西功找来了郑文道,希望这个年轻人,及早脱离险境。

中西功和家人

经过三年的亲密合作,郑文道和中西功的关系,已从紧密合作的革命同志,上升到了生死与共的患难战友。虽然知道事态严重,但郑文道认为,倘若自己此时贸然离去,必然会引起敌人的怀疑,将会使尚未暴露的中西功和其他同志陷入危险之地。

为了保护中西功和其他同志,保全这条对组织极其重要的情报渠道,郑文道决定坚持到底,即便明天会被逮捕,今天也要为组织送完最后一封情报。

1942年6月16日,中西功突然被东京特高科探员逮捕。

考虑到日方没有中西功等人为间谍的证据,为了掩护中西功等被捕的同志,郑文道等人依然如同什么事也没有发生,坚守在情报岗位之上。

一个月后,东京方面获得了突破口。

7月29日,东京警视厅特务和日本宪兵窜入了上海拉都路敦和里28号3楼,将屋内的郑文道逮捕。

由于郑文道提前已经做好准备,日方在其屋内没有搜到任何有意义的纸片、信息,而在现场审讯过程中,郑文道也一口要定自己只是满铁普通工作人员,对其他事情毫不知情。

气急败坏的日本特务将郑文道押上敞篷吉普车,准备将他送到四川北路的日军宪兵司令部。

当车辆行进到江西路、汉口路时附近时,郑文道看了看外面,此处人口密集,人流比较大,而且有几个店铺里面还有自己的同志。自己被捕的消息还没有人知晓,万一有人跟自己联络,那就危险了。

电光火石之间,郑文道就已经决定用生命为同志示警,他大喝一声,奋身跃出车辆,从高速行驶的车辆跃下,头部撞在地上,顿时血流如注,昏死了过去。

押解的日军慌忙下车,七手八脚将郑文道抬上车辆,火速送到医院抢救。在抢救期间,日军方面专门派人前来“关怀”审讯。

《东风雨》中镜头

对于日方来讲,一个人已经死过一次了,心理多少会产生变化,只要足够的利诱、加上丰厚的条件,相信对方一定能够屈服配合。

为了表示诚意,日方还将同时被捕的倪之璞送到四楼的宪兵病房内,负责照顾郑文道。从其他途径处,他们已经得知,这个郑文道是条大鱼。

日方希望从郑文道这里,获取更多的上海地下组织信息。

此刻,病床上的郑文道知道,对方并没有掌握自己和中西功的交往联系,此时,只要自己不松口,敌人获取不到有力证据,那么,中西功那边,就少了几分危险。

同时,自己作为上海地下组织交通情报人员,对与组织内的人员、机构、哨点自然都是非常熟悉,倘若自己这里没有熬住严刑拷打,那么对党、组织将会造成重大损失。

怎么办?他突然想起了对中西功先前所说的话:

“如果这个目的不能达到,那么,为了保卫组织,我将一死。”

半个月后,随着郑文道身体的好转,日军方面准备开始对他进行审讯,最后的时刻最终来临。

临行前,郑文道在走廊上低声对倪之璞嘱咐道:

“我不行了,你要好好地生活下去,坚持下来。把一切责任推到我身上,由我承担。我们的共产主义事业,一定会胜利。”

在审讯室里,面对日本特务的百般利诱,刑讯逼供,郑文道始终坚贞不屈,没有吐露任何信息,一筹莫展的日本特务最终只好将郑文道押回病房,准备改日再审。

在路过四楼的病房之时,郑文道趁敌人不备,跳窗而下,用宝贵的生命,彻底断了日方从自己口中获取信息的念头,从而保全了其他革命同志。

这位年仅28岁的革命战士,用悲壮的牺牲,诠释了对党和革命的誓死忠诚。

最后的重逢

谁都会最终被遗忘,但总有一些人,在历史的长河里,时隐时现,每每想起之时,令人不禁动容。

1986年3月11日,春雨过后的上海市烈士陵园之内,松柏苍翠,分外肃穆。

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

一辆黑色的轿车缓缓驶入园内,从车上走下一位白发苍苍的和服老太太,她缓步走到了一座墓碑面前,凝视许久,然后虔诚地献上花篮,鞠躬悼念。

这位老太太便是已故日共党员中西功的遗孀——中西芳子,中西功先生病逝前,曾经有个未了的遗愿:

希望能够再次看看当年自己为之奋斗的那个国家,以及那个宁死不愿暴露自己的生死同志——郑文道的墓地。

在郑文道的墓碑前,中西芳子眼含热泪,对身边的人说道:

“不同的国籍,隔不断用鲜血凝成的国际主义友谊。今天,我终于实现了丈夫中西功的遗愿,亲自来祭奠我们多年铭记在心的中国共产党员——郑文道。”

几十年过去了,如同白驹过隙,不留丝毫痕迹。当年的人和事已经早已消散在历史的烟云当中,只有那些还活着的人,依然对那场惊心动魄的往事,耿耿于怀,终身难忘。

电影《东风雨》剧照

而如今身处和平盛世的人们,很少有人知道,当年,那个倔强不屈、视死如归的年轻人,为了国家、民族,奋然一跃。用生命诠释了那个时代的年轻人,对民族、国家的担当。

谨以此文纪念传奇人物——郑文道先生,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今日的幸福来之不易,不忘先烈,砥砺前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