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鍾記郵 | 沛府老师游山陕
聞鍾記郵(1853)沛府老师游山陕
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说起来容易,但真正实现起来,对于某些人来说,真的不易。前些时候沛府老师也去旅行了,他去的是山西、陕西。不过这场旅行对于他来说可谓来之不易。由于工作的原因,经常往来他的单位与小城,时不时地我们也见上几次,但总是电话更多些。
有时候聊天的时候,总是听他讲想出去旅行,只是因为工作的原因,一直抽不出空。终于得出空,来了一次山陕游,也许是集邮人的通病,走哪都忘不了邮局、邮戳、明信片,接连收到了沛府老师寄来的几张明信片,通过明信片与邮戳沛府老师的出行“暴露”的一览无余。
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不陌生,很多人聊起天来,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追根,这一追就追到了山西洪洞县,说到洪洞县,也就想起了“苏三离了洪洞县”那出京剧了。之所以说洪洞县是中国人的老家,是因为元末明初,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了大规模的兵灾和天灾,为了巩固政治、巩固边防,恢复生产,明王朝采取了移民垦荒的措施,从富省山西,尤其是山西首富的洪洞县集中移民数百万人,洪洞移民,使中原地区人口大量增加,劳动力得到了解决;使耕地面积大量增加,农业生产迅速得到了恢复;使明王朝税粮大量增收,社会出现了繁荣稳定的局面;同时移民拓荒、实行屯田,巩固了明政府的边防。那些移民们起程时,依依惜别,不忍离去,走了好远仍频频回首,只能看见大槐树,于是大槐树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寻根文化,一株苍老的古槐,成了华夏千万儿女的血脉之源,始发之根。大槐树的邮戳,记录下沛府老师的寻根足迹,也让我在邮戳与明信片中到山西大槐树一游。更难得的那枚洪洞大槐树普资片的背面,竟然是“杨姓”,多谢沛府老师的独具匠心了。
无论是去山西,还是去陕西,山陕交界的壶口瀑布是不能不去的。几年前曾去过山西吉县的壶口,那种气势,真的能体会到黄河之水天上来。这次沛府老师是从陕西宜川壶口给我寄来的明信片,尽管只是一河之隔,但两边的景色是各有特色。从2002年发行的壶口瀑布小型张上会看到黄河咆哮的壮观景色。当年冼星海正是来这里得到了灵感,一挥而就的《黄河》成为千古传送的不朽韵律。
对于黄帝陵的印象,一直停留在1983年那套《黄帝陵》邮票之中,不过每年都会有陕西的朋友从这里寄给我一些封封片片,寄托了后世对人文初祖的敬畏。此次沛府老师也到黄帝陵拜谒,给我寄来一枚明信片,加盖了黄陵邮戳。黄帝陵所在的桥山,是陕甘子午岭向东延伸的部分,子午岭南北而行,山体浑厚,气势雄伟,沮水三面环流。山上有八万多棵古柏,四季常青,黄帝去世后的几千年里,历代祭祀黄帝的活动从未中断。从虞、夏、商、周到秦、汉、隋、唐、宋、元、明、清,都无一例外地将黄帝作为祖先祭祀。黄帝陵前有一株轩辕柏,5000年的树龄,相传是黄帝亲手所植。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国共两党各派要员共祭黄帝陵,体现了民族认同、国家统一、和谐振兴的中华民族精神。
3枚明信片,记录下沛府老师的行程,也让我在千里之外,收获沛府老师的喜悦。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